各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上级驻新会有关单位:
新会有近16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积聚了无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规定,今年我区再次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掌握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评定通过了这批项目,并已向社会公示。经区政府研究,批准将新会柑茶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列为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予以公布。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明确各级责任目标,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创新工作,努力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为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会区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31日
附件
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5项)
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简介
大泽糍仔制作技艺
大泽糍仔是远近闻名的一种地方特色美食,它是利用当地特有材料用手工制作出来的可口点心。
据传,大泽糍仔始创于宋元年间大泽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厨娘之手。由于别具风味,成为大户人家祭祀及宴客之必备。后来,外传于世,厨娘后人等以此谋生,渐成地方特色食品,当地不少农家妇女也掌握制作糍仔的技艺。后来大泽糍仔成了当地茶楼的主打点心,特别是清明节拜祭祖先,大泽糍仔是大泽人惯用的最具特色的“斋菜”之一,必不可少。
大泽糍仔的用料一是糯米粉,选用上乘的“大糯”品种,传统是靠人工用“碓”将糯米舂成粉;二是馅料,主要是爆谷花,大泽人称之为“瓜卜”,传统用大铁镬炒制;三是花生油、蜜糖或麦芽糖等,将挑拣干净的爆谷花与煮熟的糖浆调和。料备好后,就要“打粉头”,粉头打得好,做出来的糍仔就绵软带韧,味美弹牙。粉头打好后,先搓成条状再截为短粒,每粒都揉成小球再压扁成饼状,放入馅料,包好搓圆。
大泽糍仔搓好后用油炸熟,金黄的糯米粉表皮包着泛白的二皮,二皮又裹着洁白的爆谷花,表皮又香又脆,二皮又韧又糯,“心花”芬芳甜蜜,糯香、麦香、花香在齿颊留连,馥郁不消。
李锦记广式调味品(李锦记蚝油制作技艺)
1888年,祖籍广东新会七堡的李锦记创办人李锦裳先生于珠海市南水镇开设了一家小茶寮兼煮蚝出售维生。一天,煮蚝时因忙于工作而忘记关炉火,当炉灶传来浓烈香味时,本该是奶白色的蚝豉汁变成一层厚厚沉于锅底、色泽棕褐色的浓稠液体,香郁扑鼻,味道鲜美,蚝油就这样意外熬制而成,后来他由此建立了李锦记蚝油庄。
1902年的一场大火令南水镇几尽烧毁,李锦记蚝油庄亦未能幸免,李锦裳便带着家人迁往澳门重开李锦记蚝油庄,开拓港澳市场。1920年,家族第二代李兆南先生接手管理,开始把蚝油销往美国,开拓海外市场。1932年,李锦记总部迁往香港。1972年,现任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正式成为李锦记的第三代接班人。
经过130多年的发展,李锦记的蚝油产品畅销至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李锦记的五大生产基地,包括中国新会、黄埔、香港,美国洛杉矶,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其中新会区是李锦记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量70万吨。
1995年,李文达先生回到家乡新会设厂,把传统的蚝油制作技艺带回家乡。李锦记蚝油生产技艺独特,由农田到餐桌经过多项工序,从选蚝、开蚝开始,由上等鲜蚝提炼成为鲜美的棕褐色蚝汁,再经过调配及高温蒸煮,最后灌装及包装,成为一瓶瓶李锦记蚝油。优质的原料加上沿用百年祖传工艺制作,故李锦记蚝油具有浓郁的鲜蚝味,入口细腻醇厚,回味悠长,蚝香扑鼻,能迅速提升任何食物的鲜味及香气,并赋予食物圆润的光泽。
李锦记蚝油一直广为粤菜所用,今天李锦记蚝油成功跨越国界,愈来愈多亚洲菜及西菜均用上蚝油调味,它打破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成功走向了全世界。
临潮米酒酿制技艺
临潮米酒历史悠久,醇香可口,驰名遐迩。新会人无论是喜庆盛宴,还是祭祖扫墓,临潮米酒从未缺席,甚受群众喜欢。
酿酒为临潮传统,清乾隆年间已经出现,酿酒技术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临潮酒厂设在三江镇临潮村,原称“临潮蒸酒铺”,创建于清末,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临潮米酒初聘外地著名酿酒师傅指导,生产工艺繁复,纯用大米蒸制,由选米到销售有几十个流程。概括主要有六道工序:选米—煮饭—混饼—发酵—蒸酒—储存。近代在传承中进一步弘扬临潮米酒的传统酿制工艺,还创新研制了火龙果酒、糯米酒、玉冰烧、山黄皮酒等十多个品种。临潮米酒一饮便知米酒具有独特的醇香,确实与众不同,由此远近驰名。该厂酿酒技术代代相传,既继承传统之精制技巧,又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近年,为适应市场需求,方便顾客携带,将原旧式埕装改为瓶装,酒瓶轻便美观,进入市场后,广受欢迎。不少华侨、港澳同胞慕名而来,购买几瓶带回海外馈赠亲友,共品家乡米酒,别有一番情趣与风味。
石板沙黄沙蚬烹饪技艺
睦洲镇石板沙村近西江出海口,临近江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水清澈无污染,水流湍急,带来大量的黄沙和微生物,江底沙多泥少,盛产正宗的睦洲黄沙蚬。它比一般的河蚬蚬身大,肉肥嫩,清甜味美,远近闻名,有“西江鲍鱼”美称,远胜一般泥蚬。
石板沙黄沙蚬的烹饪技艺要从捕蚬方式开始,传承古法捕捞,采用代代相传的特制捞蚬工具——蚬艇。蚬艇一侧系一排帆布版,即“水牛”,另一侧拖一排蚬撬,帆布利用水流的冲击带动船身,从而带动蚬撬缓缓地将藏在泥中的蚬扒进撬框里。蚬撬形似耙,隔间的缝隙刚好留住成年的黄沙蚬,体格较小的则漏掉,得以继续生长。渔民只在水流微急的情况下出海捕蚬,因为水流过慢,船不会动;水流过快,容易搅烂黄沙蚬。他们经常半夜出动,驶到江中熄火,顺着水流静待收获。在扒动的过程中,敏感的黄沙蚬立马将蚬壳紧紧闭合。用这种技艺捕捞的黄沙蚬,蚬身完整,个头均匀,没有泥味,这是石板沙黄沙蚬鲜香甜美的秘诀之一。
黄沙蚬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种,蒸、焗、烧、炒都可以,有油盐蒸黄沙蚬、卜卜蚬、芋头蚬肉煲、蚬肉鱼青丸、蚬粥等,各有风味,其中最经典也是最受欢迎的是油盐蒸黄沙蚬。油盐蒸黄沙蚬的第一步是将捕捞回来的黄沙蚬泡在净水中4-5小时,待蚬吐净细沙;第二步是取1.8斤浸泡后的黄沙蚬装入沥水篮中沥干水分;第三步是将黄沙蚬装进特制的平底碟中,加入一茶匙盐,慢慢加入三汤勺水,直至没过黄沙蚬,再均匀地浇一圈当地鲜榨的纯正花生油;第四步是平底碟摆上高压炉上,盖上盖子,开大火蒸约两分钟;这样做将黄沙蚬的鲜味发挥到淋漓尽致,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石板沙黄沙蚬深受人们喜爱,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只为一尝黄沙蚬的鲜味。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是新会区民间传承的制作技艺,以产于新会区行政区域内的茶枝柑,与普洱茶、黑茶、白茶、红茶等茶类按一定形式和比例调配混合制成,是在形式、品味、功能和茶道上有新变化发展的茶种。
新会柑茶的正宗原料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新会柑(茶枝柑)特殊的种植水土、特别的药食疗效,制作的新会柑茶也是独特的。它包括新会柑普茶、新会柑红茶、新会柑白茶、新会柑黑茶等,其中新会小青柑茶、新会柑普茶是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品种。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创始人罗天池出生于新会县良溪乡(今棠下镇良溪村),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曾在云南任职,他发现新会陈皮汤泡云南普洱茶对咳嗽痰多有奇效,为方便冲泡和易于储存,于是制作了柑普茶。后来,柑普茶制作技艺亦在新会家乡流传和发展。
新会柑茶制作流程包含采摘、洗果、筛选、开盖、挖果、装茶、封盖、杀青、晾晒(生晒、半生晒或烘烤)、陈化等工序。每年在新会柑青绿阶段(7-9月)或大红(11-12月)时期采摘;通过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方式,水洗清洁,确保清除采摘过程中的杂物;筛选出偏圆、饱满的柑果,再按照果径大小,筛选分类出大小适中的柑果;采用特制开果器在柑蒂处将柑果切小口开盖,从开口处将柑肉掏空,保留果皮空壳,清洗晾干;填入云南普洱茶、福建白茶、英德红茶、安化黑茶等茶叶;盖上柑蒂或柑皮,在烘炉内经过高温杀青;再通过生晒、半生晒或烘烤等方式,将柑茶晾晒;再因柑茶里不同的茶类,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将柑茶入库陈化。
目前,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园内涉及新会柑茶等新会陈皮产业经营主体超1000家。2019年,新会柑茶品牌价值高达126.2亿元,被评为“粤字号”2019年最有价值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