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有关单位:
《新会区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业经区政府十五届1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展改革局反映。
附件:1. 新会区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 新会区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项目表
新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25日
附件1
新会区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
“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发挥投资对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意见》、江门市《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及区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我区“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21至2023年,完成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7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达到55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达到450亿元。2023年力争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力争达到21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力争达到160亿元。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和企业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支撑“一带两核三组团”的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有效投资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积极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发展战略,以银洲湖产业带为主轴,以珠西枢纽新城、银湖湾滨海新区为两核,以北部葵城文脉组团、东部岭南水乡组团、西南特色文旅组团为三组团,强化内循环格局,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我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一)以扩容提质优产为重点,做大做强银洲湖产业带
1.拓展银洲湖产业带发展空间。在银洲湖沿岸已基本形成保健食品、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建筑材料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挥临海临港和产业优势,扩大现有银洲湖产业带范围到上游的大泽、司前、罗坑工业组团,形成区域更为广泛的银洲湖产业带。发挥该区域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推动上下游产业尤其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货运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向产业带集中,不断提高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力争在全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占据一席之地。[责任单位:区科工商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局、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
2.促进三大万亩园区建设提质升级。推动深江产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大万亩园区进入项目落地和效益产出加速期,加快中南高科、万洋众创城、芳源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力争打造成广深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三大万亩园区力争到2023年完成工业投资超50亿元。支持产业园区与不同专业投资运营主体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工业地产等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土地开发与运营。加快推进各园区“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和“七个一”工程,提升园区配套层次,推进三大万亩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累计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超15亿元。同时,推动睦洲镇、三江镇强化与国家高新区资源协同,提升承载力和竞争力。研究推动深江产业园扩区工作,与其他有条件园区、新区联合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重大平台。[责任单位: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科工商务局、区自然资源局、睦洲镇、三江镇]
3.谋划布局新的万亩园区。积极谋划布局新的万亩园区,包括:推进珠西园区扩园增效,初步选址位于珠西园区北部和沙堆镇,规划面积约18023亩,下一步加快选址的论证研究和总体规划编制,加速打造珠西地区新材料发展培育基地;推动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扩区,初步选址位于三江镇新江村抓口围,与三江维达厂区仅一河之隔,有可连片开发土地5100亩,力争通过产业链延伸、配套能力提升,打造世界级轨道产业新城;启动银洲湖纸业基地扩容升级,结合亚太增资等项目发展需要,计划在纸业基地B、C、E区进行扩展,预计新增用地4000亩,目前已启动有关产规、环评修编等准备工作;谋划启动双水-罗坑万亩园区,规划面积18670亩(其中双水8000亩、罗坑10670亩),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教育科研、卫生、商贸、三产、物流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加强与双水镇站片区联动,打造镇级“产城联动”样板。在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上,增加结合新会陈皮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在新会陈皮产业园规划建立陈皮(药食同源)健康食品产业园。 [责任单位: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科工商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沙堆镇、三江镇、罗坑镇、双水镇]
4.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落实《关于促进江门“侨梦苑”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大和完善江门“侨梦苑”新会园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借鉴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结合新会实际和新会“黄金十条”等优惠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侨梦苑”新会园优惠政策,探索设立“侨梦苑”新会园产业引导或创业发展基金。树立一个以“侨”为主题的示范项目,加大对华侨在万亩园区创业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树立优秀标杆示范项目,以大泽园区的万洋众创城、司前园区的中南高科的融智创美产业谷为创业支持平台,积极争取更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创业项目落户。[责任单位:区委统战部、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科工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街、区)]
(二)以产城融合建设和重大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珠西枢纽新城与银湖湾滨海新区发展动力
5.加快打造珠西枢纽新城。依托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结合银洲湖滨水景观资源,围绕“优产、拓城、聚人、创新”,高标准打造大湾区西翼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都市新城。打造“一主一副”交通双中心,以江门站为主中心,打造韵味彰显、功能集聚、引领发展的城市核心。发挥双水镇站区域交通副中心作用,推动双水镇教育科研、商贸、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逐步与珠西枢纽新城联结成片。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园向三江扩园,重点支持中车广东公司做大做强,聚焦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全力提升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和层次。提升枢纽新城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悦泰·珠西商务中心、江门农商银行总部大楼等项目。同时,以交通互联、文化共融、产业共建为抓手,推动枢纽新城与高新区产业发展联动提升。谋划江门站东广场建设,完善江门水道两岸道路。整合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陈皮村等景点,以江门水道碧道为主轴,与高新区共同打造“一河两岸”城市景观带。推进以电竞、动漫、数字娱乐为主题的都市文旅项目,打造大湾区知名沉浸式夜经济城市客厅。[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江门站建设管理委员会、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利局、圭峰会城、双水镇]
6.加大银湖湾滨海新区投资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关于支持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打造江门滨海绿色智慧新城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向北加强与江门中心城区和银洲湖产业带联动,向西加强与广海湾新城联动,推动新区成为江门城市空间从“一中心”走向“多中心”、从滨江走向滨海的核心板块。积极布局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科创教育、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五大功能,着力提高新区城市品质,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现代服务业溢出,打造服务大广海湾区的生活中心、对接港深和珠澳地区的休闲旅游基地。同时,全速推进核心区总投资约40亿元的首批5个基建工程和8大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新区银垦大道、中兴路、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总投资216亿元的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碧海银湖文旅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与港澳金融合作,借力港澳及社会资本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此外,结合核心区建设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工作,启动新区海堤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责任单位:滨海新区管委会、区自然资源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工商务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局]
7.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动项目库内14个总投资超181亿元的项目建设。打造高效串联示范区重大城市平台和产业园区的快速交通系统,以江门站为核心,增强交通站场周边城区公共服务和交通组织能力,完善与市际、市内交通衔接,推进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等站场周边综合开发建设,优化江门站与江门东站路网连接。围绕枢纽新城与周边村级工业园、产业平台联动发展目标,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互联网医院平台、大泽镇深江产业园平台建设及促进产业链合作、壮大司前传统特色产业园区、城郊—孖冲村工业园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为产城融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推动梅江生态园、银湖湾等城市特色景观片区,以及文华广场、新会中医院新院、新会实验幼儿园枢纽新城分园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科工商务局、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交通运输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
8.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区银湖湾启动区建设。紧抓省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以及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园区的机遇,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重点做好新区产业规划编制落实,着力提升与湾区先进城市产业发展融合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强与珠海市、中山市的对接,探索实施区域合作新模式,立足既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通用航空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与智慧照明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及精密制造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新极点。[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工商务局、滨海新区管委会、崖门镇、古井镇、沙堆镇]
9.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坚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重,深耕三大主导产业,利用大湾区产业数智化转型提速和新兴产业布局扩张机遇,全力打造千亿GDP强区。加快把大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成超千亿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基础,加大技改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做优做强金属制品、造纸和印刷、纺织服装、家电、摩托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优质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区科工商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镇(街、区)]
(三)以“三组团”为依托,全力打造新会绿色文化名城
10.北部葵城文脉组团方面。打响圭峰山“岭南儒学第一山”文化品牌,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圭峰会城以新会学宫为核心,改造提升新会书院、石戏台、东关基督教堂等周边建筑,活化利用古城遗存,逐步恢复古城风貌,打造具有葵乡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街区。推动老城区行政、教育、医疗等功能有序外移,加快发展历史文化业态,加强与蓬江历史街区和江海工业遗迹的联动融合,传承千年古郡文脉,逐步焕发古城活力。同时,大力开展“拆围透绿”工程,通过建设山林步道、夜游慢道以及升级改造圭峰山北坑体育公园等,将零散景点串联成片,打造“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中心园林区。[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新会生态环境分局、圭峰会城]
11.东部岭南水乡组团方面。以大鳌岛为主体,融合睦洲石板沙等周边资源,大力发展岭南水乡游。睦洲镇石板沙村积极借鉴广州黄埔古港模式,进一步深挖本地疍家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加快西江养心岛项目建设,探索建设特色产品购物风情街,支持发展民宿。大鳌镇积极推动大鳌夜市成为珠西地区“网红打卡点”,丰富旅游体验,同时借助新媒体等新形式,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鳌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擦亮“疍家水乡婚俗”品牌,全力打造大鳌健康(国际)旅游岛新名片。三江镇积极统筹推进沙仔岛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旅游等工作,力争形成有代表性、可供借鉴的土地综合整治经验。[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自然资源局、新会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大鳌镇、睦洲镇、三江镇]
12.西南特色文旅组团方面。发挥银洲湖高速、江门大道南(东、西)线、深茂铁路、珠肇高铁、中开高速五条交通大动脉互联互通的优势,串联沿线特色旅游资源,以文化体验和旅游为主线,构筑极具葵乡特色、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文旅走廊。罗坑镇积极深入挖掘罗坑古村、古寺、古祠堂以及红色遗迹旅游资源,加快整合乡村文旅资源,与周边景点串珠成链。双水镇积极探索“香业+文化+旅游+养生+互联网”的发展路子,打造集香业商贸区、文化旅游区、产学研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香业基地。崖门镇大力弘扬蔡李佛武术文化,积极承办高端赛事,推动武术文化品牌产业化,同时,加大古兜山保护力度,与北部圭峰山形成“南北呼应”的生态屏障,打造江门东部三区一市的“天然氧吧”。积极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崖门镇大力开发滨海度假、温泉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研究与周边城市建立“一程多站”式滨海旅游合作模式。推动沿海古兜温泉项目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古兜温泉康养小镇,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高品质的滨海康养旅游项目。要力争擦亮更多新会文旅品牌,以全新姿态迎接八方客,擦亮湾区“微度假”目的地名片。[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工商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
(四)以“交通大会战”为契机,构建大湾区承东启西枢纽门户
13.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立足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快推动深江铁路新会段和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年内动工;配合做好珠肇高铁江门至珠海段以及广佛江珠城际、深南高铁等规划选址,积极争取广佛江珠城际尽快优化实施,融入广佛地区轨道交通网;开展银洲湖城际、深珠城际西延至江门银洲湖、大广海湾等新规划项目研究,做好我区轨道交通项目中长期储备。提前谋划做好江门站开通后与双水镇站互联互通,提高两站通行效率。全力打造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区)]
14.构建“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加快推动中开高速新会段建设,其中双水互通至凤山互通段2020年底已基本建成;银洲湖高速已于2020年底全线动工;配合推进南新高速、斗恩高速、深岑高速龙湾至共和段以及中山新隆至龙湾段改扩建、外海至睦洲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逐步构建我区“四纵四横” 高快速路网,向北对接广州、佛山,向东对接中山、珠海、深圳,向西辐射台开恩,将新会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群联接粤西地区的关键交通节点。江门大道南(东)线、南(西)线建设提速建设,推动新会村镇与主城区以及沿线工业园区之间实现快速高效通达,逐步构建连接银洲湖东、西两岸的新会快速环线,进一步提高区域内部通达度。[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新会公路事务中心、区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区)]
15.推进产城融合道路建设。畅通重要城镇与高速出口、港口、产业园区连接。计划投资54.37亿元,加快完善枢纽新城交通服务建设,推动国道G240线新会会城至牛湾段改建工程项目动工建设,推动沙堆至古井公路和省道S532线址山苍华村至司前新建村路段改建工程按计划2022年动工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快速通达。[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新会公路事务中心、沙堆镇、古井镇、司前镇]
16.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重点建设新会港三期扩建工程,鼓励引导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新会港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陆铁海联运,打造港区联动物流中心。推进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建设,整合现有港口码头、货运铁路、公路网络等交通运输资源,与珠海等周边城市建立海港、陆港、空港联运体系,强化与深圳港、广州港等主要港口合作,积极打造珠西交通联运重要节点。[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科工商务局、新会海关、崖门镇]
17.确保交通投资稳定增长。抓好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江门大道南等在建项目管理,推进国道G240会城至牛湾段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内部通达度。加快推进睦洲南镇大桥建设,力促胜利路尽早向南延伸至沙堆镇,强化与珠海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消除一批城市边界“断头路”“梗阻路”。加快银洲湖公共码头建设,着力完善工业园区水路运输条件。力争到2023年完成交通投资120亿元。[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财政局、各镇(街、区)]
(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均衡建设水平
18.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双向发力。加强大数据、5G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中科院新会医疗大数据中心,优化中集智库、中科创新广场等科创平台运营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载体支撑。继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围绕枢纽新城医疗、学校、市场、文化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碧道建设等领域,启动一批补短板项目。加强河湖治理,加快江新联围加固等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甜水水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一批功能齐备的镇域中央核心区,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用好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政策,建立“项目等钱”储备机制,围绕公用事业、城市更新等领域,精心谋划和落地一批重大高质量项目,将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最大化。[责任单位:区科工商务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区自然资源局、新会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各镇(街、区)]
19.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对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探索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合作,推进电、油、气等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现代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力争新会发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二期工程(扩建)、亚太森博(广东)纸业燃气热电项目纳入省能源“十四五”规划,加快项目实施。优化电网建设,加快新会双水电厂“上大压小”燃煤热电联产项目及古井、三江、沙堆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完善各工业片区集中供热项目供热管网。发展清洁能源,重点在工业园区开发屋顶光伏项目,并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管理中心。 [责任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业园区管委会、新会供电局、各镇(街、区)]
20.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治涝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实施水库、水闸、堤防除险加固、城乡治涝工程、河流综合治理,加快江新联围加固、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强化水利工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水平,打造安全可靠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推进新会区甜水水库建设,保障银湖湾滨海新区用水。[责任单位:区水利局、各镇(街、区)]
三、保障措施
21.加强统筹协调。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结合“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尽早成型。加强统筹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点工作。配合市推动重大平台提级管理,实行上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建立招商信息和项目流转机制,各镇(街、区)、各园区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项目引荐,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优化区党政领导挂点联系镇(街、区)工作机制,加大各功能区合作力度,科学分配全区资源,精准突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早见成效。[责任单位:区委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工商务局]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江门市稳投资若干工作措施》,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支持高铁、轻轨等发挥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编制政府投资中长期计划,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机制,积极争取债券资金支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落实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加强镇级基本财力保障。认真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投融资改革,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引导企业用好债券、信托、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造血机能及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运营能力。[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金融局、新会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区)]
23.强化资源要素统筹。强化区域资源要素统筹,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能、用地、用林、用海等资源要素保障。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落实和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探究供地方式改革,积极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和“带设计方案”出让,着力提高项目落地率、开工率。以“点状”供地模式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续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倒逼落后产能和重污染行业企业淘汰退出或转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腾出环境容量。[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工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新会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