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新会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7050070709331/2022-00589 分类:
发布机构: 新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9-08-25
名称: 关于批准并公布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号: 新府办〔2009〕83号 发布日期: 2022-10-1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关于批准并公布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0-14  浏览次数:-


新府办〔200983



各镇政府,会城街道办,经济开发区、圭峰区、银湖湾管委会,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基业资产经营公司:

新会有近16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积聚了无数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规定,我区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掌握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评定通过了这批项目,并向社会公示。经区政府研究,批准将新会葵艺等16个项目列为我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予以公布。

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明确各级责任目标,落实保护措施,深入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创新工作。


附件: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件:

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6项)

序号

1

民间

美术

司前木板年画

司前文化站


2

民间

音乐

大鳌咸水歌

大鳌文化站

已是市级

3

民间

舞蹈

司前金龙

司前文化站

已是市级

4

龙乡游龙

三江文化站

已是市级

5

民间手

工技艺

新会葵艺

新会区文广新局(申报单位)、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保护单位)

已是国家级

6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江门市非保中心

已是国家级

7

新会鱼灯

新会区非保中心

已是市级

8

双水山地风筝

双水文化站

已是市级

9

古井烧鹅

古井文化站

已是市级

10

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新会区古典家具行业协会

省级公示中

11

小冈香

双水文化站


12

岁时

节令

双水蕉树龙

双水岭头村委会

已是市级

13

大泽赛龙舟

大泽文化站


14

民间

文学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

古井文化站

省级公示中

15

游艺、传

统体育

与竞技

蔡李佛拳

新会区文广新局(申报)、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保护单位)

已是国家级

16

消费

习俗

新会陈皮

新会区非保中心

省级公示中

新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司前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而夸张的手法,表现欢乐幸福和吉祥等题材。木版年画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精品,而是一种民间风俗画,从古至今都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装饰艺术品。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逢年过节就会流行贴年画这一风俗,以增加年节气氛,寄托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龙安村是司前镇一个很小的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除了耕地种田,农闲时家家户户都印制年画来卖,木版年画是当地的副业。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木版年画流失非常严重,已濒临灭绝的境地。

司前木版年画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除人物造型、创作意念不一样之外,其他创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要经过数次套色,先用模板把人物线条勾勒出来,接着用附件来印刷人物的头饰、衣服的金边,身上的挂件等细部。

目前司前木版年画传承人屈指可数,龙安村的关北老先生为最具代表的艺人。


大鳌咸水歌


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流传最广的歌种之一,盛行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由于生活劳动的方式不同和方言相异而形成各地不尽相同的歌腔,有古腔与今腔之别。咸水歌在水乡农村和水上居民(家)的歌唱生活中,往往采取对唱、赛歌、咸水歌擂台等即兴对答的口头文学创作方式,且并非按固定旋律填词,而是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基本的调式、旋法和终止式演唱,按方言字调和平仄音高走向而形成曲调,俗称“问字求腔”。沙田水乡,是咸水歌重要发源地,咸水歌在新会大鳌有着250多年的历史,其唱腔、唱法经过百年演变,具有独特的韵味。种类有高棠歌、大缯歌、担伞调、姑妹歌、古腔咸水歌、长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唱咸水歌是大鳌村民的主要娱乐项目,田间、码头,处处歌声嘹亮,形式随意,不用任何音响器材。上世纪末,会唱咸水民歌的人少了,活跃在舞台唱这些传统民歌的,大多是中年人。

近年来唱咸水歌的活动又悄然兴起,曾经是大鳌水乡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重新为人们发掘和认识。


司前金龙


龙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区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物就是龙。新年舞龙,端午划龙舟成为传统文化习俗,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流传有序。

广东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秋郡县”、“海滨邹鲁”之称。千百年来,新会人对龙的敬仰、崇拜也是有着割不断、挥不去的情感。司前镇的舞龙活动更是新会人理解龙文化的集中体现。

司前镇的舞龙活动源于规避灾难、渴望平安的愿望。相传司前石步河连接开平、鹤山,每年雨季,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庄,给人们带来很大苦难。人们都认为是“河神”作怪,于是集中全村力量,制作金龙来镇压“河神”。通过舞金龙,河神得到降伏,人们不再受洪水犯难,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现在,每逢传统节日或大型活动,司前都以舞金龙活动来助兴,金龙穿街过巷,人山人海,场景非常热闹。


龙乡游龙


700多年前在崖海上的宋元最后一战,使南宋皇朝随着滔滔流水黯然消逝,而在战乱中幸免于难的部分王公贵族则变为平民百姓,在银洲湖畔落户扎根,开枝散叶。三江也因此被称为“皇裔之乡”。三江人舞龙源于龙的传人的情结,同时亦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和向往。嘉庆十八年(1813年)和道光十三年(1833年),三江人就分别制作过长达150米的金龙。2008年,三江镇为庆祝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制作了长达208米的金龙,舞动这条巨大的金龙足足需要400位年轻力壮的青年人。

现在,每逢传统节日或大型活动,三江都有舞金龙活动来助兴。


新会葵艺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业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在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

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这是郭沫若同志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的高度评价。

竹箨画扇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赢得广泛赞誉。

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政要人士、国际友人到新会并专程观摩葵艺品的加工流程。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500多年历史。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陈献章),因此又称“白沙茅龙笔”。它以新会圭峰茅草为主要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典范,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

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笔锋特别,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当年茅龙笔的发明,开创了茅龙书法艺术,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确立了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白沙先生的“茅龙书”“奇气千万丈”(《广东新语》),留下“茅龙经典”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萆麻》等都是精品中之精品,为国家珍贵文物。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修长,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相得益彰,宜于行草书体,亦可勾勒山水书画,麦华三、关山月等书画家的部分作品都借助于它创制出来。它不但得到本乡本土书画家喜爱,而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

茅龙笔做工考究,既豪华高雅,又古朴大方,极富自然美感。书写刚劲有力,气势豪放。其书画艺术形成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书画艺术之美。茅龙笔及其书画作品成为民间收藏佳品。


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是新会有名的传统工艺,已有近400年历史。

新会鱼灯主要品种是鲤鱼灯。由纱纸、竹、红纸、彩纸、红线、牛皮胶、金粉、铁丝等材料制作而成。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很有美感和喜庆的色彩,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寓意年年有余。过去每逢元宵佳节,会城很多街道都挂满了鲤鱼灯。

新会鱼灯是新会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社会发展,七八十年代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悬挂鱼灯的习俗逐渐被其他喜庆物品代替,会扎制鱼灯的民间艺人日渐减少。新会鱼灯处境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更好地延续这宝贵的民族民间工艺,进一步树立新会鱼灯品牌形象,2007年春节期间,政协江门市新会区委员会主办,新会区文化馆协办,共筹资200万元,在新会葵博园举办新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新会鱼灯展”,展出单个鱼灯近500盏,组团式鱼灯23组,30多万人进场参观鱼灯展。


双水山地风筝


风筝,新会俗称“纸鹞”。双水放风筝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秋季,都有“秋风起,放纸鹞”的活动,放飞场面壮观热闹。

双水山地风筝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洋美村、岛桥村“足节类”风筝为主。他们做的风筝有“龙”、“龙头蜈蚣”和“蜈蚣”等。

另一类是以上凌村、南岸村“板块类”风筝为主。他们做的风筝有“鸣牛”、“三角”、“仙湖”以及“蝴蝶”等。

双水山地风筝重造型,重长度,重轻巧,重图案,体现了淳朴文化的内涵。八十多岁的风筝爱好者谭昔老人、叶根大老人,七十多岁的游焕开老人等做的风筝,只要有三级风力,就能顺利放飞。

双水山地风筝,源于民间竹器手工业,农闲假日,农民用竹蔑制成风筝,成群结队,在山头放飞,一派娱乐升平的景象。现在,双水山地风筝,由民间自发活动逐渐变成一项有组织的文化活动。


古井烧鹅


新会古井烧鹅是新会驰名特产,运用秘方制作,颇具新会地方特色。传说当年南宋末年崖海大战后,负责宫廷制作烧鹅的御厨逃难隐居在银洲湖西岸,继续保留烧鹅的制作技艺。随时间变迁,在古井生根,历经700余年,成为了今天被人颂赞的古井烧鹅。烧鹅是用本地的乌鬃鹅作主原料,以彻底晒干的荔枝木为燃料,用明火烧制。另配入传统的生抽王、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汾酒、桂皮、茴香、陈皮以及其他不外传的独门秘方等,按不同的比例调成酱料烤制而成。烧鹅成品具有色泽光亮,皮香甜脆口、肉滑骨酥、肥而不腻的特点。而烧鹅汁美味甘甜。特别是那种独特的香味,让人闻香下车,食欲顿起,欲罢不能。

香港亚洲电视台曾对古井烧鹅作专题采访报道。


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新会是当今中国古典家具产销集聚地和发源地之一,生产规模最大,加工户数人数最多,产品远销海内外,在行内知名度高,工艺水平极具代表性。

新会古典家具产品主要仿造明清宫廷式样的椅、台、几、床、柜、架、屏风等系列高档木制用具,并已成为社会热门收藏品。它继承了明清家具中的“广作”艺术传统,与“京作”、“苏作”各领风骚。今天的新会古典家具,在传统“广作”的基础上,融汇了新会人文气息和时尚元素,逐渐形成带有“新会风格”的古典家具工艺。其生产工艺特点体现在手工制作,造型典雅,线条优美,雕花精致,讲究古典韵味。

新会古典家具并非单纯的仿造照搬,而是通过艺术再创造,其工艺构成新的家具风格。历经长年发展后,运用了雕、嵌、描绘和剔彩等多种多样手法,无论从形式上和艺术内涵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其它家具难以比拟的。新会古典家具用料考究,精雕细啄,雕刻有线雕、铲地浅雕、浮雕、透雕、半透雕、镂雕、悬雕和双面透雕,但多用透雕和半透雕。镶嵌技术也达到顶峰。它把观赏性、收藏性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设计尺寸、高度方面尽量适应现代人的使用和审美需求,让人感觉这些家具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像一件艺术品。不少产品是古典的形式,但却是现代的尺寸。如1999年谭炳华创作的勾仔工座椅,由五件头转为十件头,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居住宽裕的环境需要而设计的套装系列家具。又如李泽添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木浮雕,按故宫原画的3.5倍放大,长达14米,为目前全国最长的木浮雕《清明上河图》。

新会古典家具行业是从收购老旧家具开始,然后转向制作的。明清家具的收藏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而整个80年代是国内古旧家具收藏的黄金时代,新会本地人在从事收购、拆装古旧家具的过程中,积累了家具制作经验。从1979年谭炳华创办新会首家生产仿古家具的企业——“会城华润傢俬”计起,发展到现在已近30年,新会古典家具成为规模行业,有300多家企业,成为新会一个新兴的产业。


小冈香


双水镇小冈地区生产的传统产品卫生香(神香)远近闻名,世称“小冈香”。据称小冈香制作源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小冈天台是“公仔戏之乡”,几个戏班经常到邻近表演,演出必定焚香祭台,所用神香从购买到自制,引发当地成行成市制香售香。后来,从家庭作坊小生产发展为企业。小冈最早创办的香厂是天台南水乡的“国贞场”(200多人)和“国天香”(设在广州,抗战时迁香港,总厂在小冈),创建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小冈香”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俏国内外市场,至今,有大小制香企业300多家,花色品种100多个,有传统卫生香和新型微烟香、环保香、保健香等,并从昔日单纯的宗教用品扩展为香薰产品和保健产品的多功能商品,产品现占据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绝大部分的香制品市场。“小冈香”成为当地支柱行业,是解决农村劳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具有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人追求高雅环境氛围,燃香可调节心情。“小冈香”古色古香,体现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技艺结合,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


双水蕉树龙


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在地王诞的晚上舞蕉树龙的习俗。但新会双水镇岭头蕉树龙的规模和盛况,别的地方可能就比较少见。

每年农历七月最后一天地王诞日,岭头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制作蕉树龙,傍晚时分舞蕉树龙活动便启动。蕉树龙长短不一,短的要45人左右,长的要150多人参加才行,舞动的路径为全村所有巷道,经过各家各户门口。各户都把卫生香插在龙身上,有的还插上蜡烛。蕉树龙走动起来形似一条火龙,场面十分壮观,男女老少齐参与,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充分展示了岭头村浓厚而淳朴的民间风情。


大泽赛龙舟


大泽龙舟赛是端午节前后一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在当地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以牛勒、西涌、长湾三处地方最为兴盛。

牛勒的划“龙艇”比赛,可以说是大泽早期的龙舟赛活动。当时,端午节前后,各自然村都自行组织队伍,进行村与村之间的划“龙艇”比赛。牛勒河边建起的“龙艇亭”,就是早期划龙艇的印记。

改革开放后,牛勒、西涌、长湾都购置了新龙舟,为举办龙舟赛准备了条件。2003年后,大泽镇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举行隆重的龙舟锦标赛,至今已举办六届。第六届大泽镇传统龙舟锦标赛,邀请有大泽牛勒、大泽长湾、司前大范、司前中心、会城天禄西宁、会城天马、会城七堡冲那、双水洋美、双水伍村共9支龙舟队参加。

大泽龙舟赛自有一套“比赛规则”:参赛龙舟和参赛人数不作统一规定;全程不是直接冲向终点一次划完,而是分三个来回进行(俗称“三驳水”);在转折点船不用调头返回,要求运动员一齐转身往回划,难度颇大,如此反复来回三次决出胜负。

大泽镇被命名为江门“龙舟之乡”,牛勒村是江门“体育特色村”。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


在距今730年前的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初,在新会发生了一场惊世大海战—-宋元崖门海战。关于这场海战的人和事,民间有很多很多的口头传说故事,并在新会一带广为流传。这些流传故事内容广泛、丰富、生动、传奇。

有关于崖门海战经过及各地军民前来护驾勤王的故事;

有宋朝玉玺沉落崖海与后世捞玺的传说;

有宋少帝赵昺、杨太后,丞相陆秀夫、文天祥等宋室君臣的逸闻;

有宋室遗裔、遗臣流落新会民间,之后开枝散叶的传说;

有南宋宫廷乐师《古冈琴谱》及宫廷秘制烧鹅的技艺传入新会的传说;

有杨太后显梦后世人,在宋行宫遗址上义建崖山祠庙的传说;

还有宋少帝、杨太后的龙袍盖过的野山桔变成缠龙山桔;宋玉玺幻化为“龙鳞”竹柏;天后娘娘显灵,赐陆秀夫手植的“三合树”;陆秀夫负少帝昺蹈海殉国、由“表功石”变为“问罪石”的崖门奇石;白鹇鸟殉主等人文景观的神奇故事,等等。

这些流传故事,历史上曾激发民族感情,奋起抵抗外敌,如三江英勇抗日;鼓舞一代代新会人奋发向上,如陈献章、梁启超、陈垣……;也为历史研究提供考证材料。在过去,是乡间说书人乐道的故事内容,也是民众喜闻乐道的一种文化消遣。

今天,文艺工作者根据史实,运用民间流传故事中的精华,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

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以及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陈享始创的蔡李佛拳术,不以其姓氏或名字来显耀于世,而以恩师姓氏命名,纪念恩师。

蔡李佛拳创立至今逾170年,不秘技自珍,打破姓氏门派之限,提倡武风武德,素以“海汇百川、以武会友”为信条,使蔡李佛“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传人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冈州红皮,为大红柑(又名茶枝柑)的果皮。陈皮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又以新会地产陈皮为正品。新会陈皮是广东地道名药,十大广药之一。清代大医师叶天仕的著名“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陈”,此“新会陈”就新会陈皮。新会陈皮又是极佳的保健食品,清润理肺,有行气、健胃、燥湿、化痰、下气、止呕的功效。陈皮越陈越香,而经年陈藏的新会陈皮更是珍品,因此有“百年陈皮胜黄金”和“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说法。

除了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外,陈皮又是一种上好的香料,本地人饮食中离不开用陈皮作为佐料,还制作陈皮茶、陈皮油、陈皮酒、陈皮糕点、陈皮果酱、陈皮凉果等等,因此又作为送礼佳品。生产、销售、食用新会陈皮形成为独特的地方风俗。“新会陈皮业”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独特的地方古老行业。相传新会专门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新会陈皮主要产地有:会城、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和崖南围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