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府办〔2006〕58号
各镇政府,会城街道办,今古洲、圭峰区管委会,围垦指挥部,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工业、基业资产经营公司:
《新会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实施方案》业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新会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是区委、区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建设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是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强区富民,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也是我区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顺利实现创建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创建教育强区契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重点,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我区综合竞争力,为把新会建成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建设教育强镇为突破口,实施改造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开展社区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创建等级学校和规范化学校等“六项工程”,发展德育、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特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上水平、办特色、创等级,努力打造具有新会特色的教育品牌。到2009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并力争到2008年底提前实现。
三、工作思路
通过创建教育强区过程,强化我区教育特色和优势。要把创建过程作为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教育的过程来组织实施,把创建过程作为加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来组织实施,把创建过程作为强化新会教育特色的过程来组织实施,把创建过程作为优化全区教育结构的过程来组织实施,把创建过程作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来组织实施,把创建过程作为宣传和推介新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过程来组织实施。
四、工作策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是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创建教育强区领导小组,组长:吴振鹏(区委副书记、区长),副组长:赵成厚(副区长)、张莲友(副区长);成员:张健伟(区府办主任)、刘瑞华(发展改革局局长)、谢荣壮(教育局局长)、李健驰(人事局局长)、梁桃雅(财政局局长)、甘景林(农业局局长)、何国俊(文广新局局长)、李沃良(公安分局副局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创强办”,设在教育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的创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莲友(兼);副主任:谢荣壮(教育局局长)、薛达盈(区府办副主任);成员:梁凤琼、梁洪汉、张北迎、黄伟成(教育局副局长),张务南(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谭光辉(人事局副局长),林健松(财政局副局长),邓炳豪(发展改革局副局长),赵加俊(农业局副局长),李悦忠(文广新局副局长)。
各镇要相应成立创建教育强镇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育工作的镇领导担任,成员包括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财政所、完职中、中心小学等部门、单位领导。下设创强办,主任由分管教育工作的镇领导兼任,副主任由镇中心小学校长兼任,成员包括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人员。
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区工作(以下简称创强工作),并完成相关指标项的具体任务。各镇(街)已经被评为教育强镇的,今后的任务是努力使强镇更强,特色更鲜明;还没有成为教育强镇的,应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全力冲刺。
(二)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
各镇(街)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增强自身建设教育强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站在“三个代表”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创建教育强区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事业,享受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是全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创建教育强区将加速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大面积改善教育软、硬件,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
2、要站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创建教育强区是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新会的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硬件,还要发展软件。教育综合实力,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中重要的软件;创建教育强区有利于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有利于优化人居环境,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地方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要站在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创建教育强区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教育现代化,也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
(三)强化宣传,共同参与。
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要积极支持创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积极宣传我区近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会教育,让社会各阶层认识创建教育强区是千家万户的利益所在,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创强工作。
(四)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坚持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迅速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促进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是新会创建教育强区的关键所在。我区创强工作的重点是调整中小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规范化学校、等级学校和教育强镇。创强工作的难点在农村。各镇(街)、各职能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特别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努力突破难点。
为实现2009年前建成教育强区目标,按照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新府〔2005〕18号)文件要求,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1、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消除危房校舍,扩建改建校舍,撤并60所规模过小、布点过散的学校,完善布局调整和校舍建设。为此,区镇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1000万元,并纳入每年区、镇两级财政预算。各镇(街)特别是正在“创强”的镇,要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逐步撤并布点分散、规模偏小的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规范化学校和等级学校建设奠定基础。各镇(街)要设立校产管理委员会,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资源发展非义务教育,引入二、三产业,确保校产的保值增值,并将收益建立基金,反哺教育,防止基础教育资源流失。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自然减员或调配到缺编镇(街)、校等方法,合理地分流因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2、教育教学装备建设。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纳入每年区、镇两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增加学校的计算机室、语音室和多媒体电教室,实现“校校通”,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进入课堂;按照省颁布的新装备标准,完善学校常规设备设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省教育强区评估标准规定中小学必须全面实现“校校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要配齐计算机室,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计算机课等。按照这一要求,我区农村地区差距较大,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3、提升师资水平。按国家编制标准配备教师,搞好师资培训和学历水平提高工作,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学校领导依法治校的水平。
4、加快教育强镇和规范化优质学校建设。按照现行省的评估标准,等级学校和教育强镇要占一定的比例。由于从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不再评等级学校,改为建设规范化学校。目前新标准尚未订出,但按当前标准衡量,我区初中的等级学校比例还显不足,而且目前教育强镇只有1个,这是制约我区创建工作十分突出的问题。各镇必须按规划目标如期或提前建成教育强镇;新会一中要如期通过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新会侨中、陈经纶中学、实验中学向国家示范高中目标努力;新会四中、陈瑞祺中学要建成省一级学校;创建更多的规范化中小学校,实现规范化学校比例70%以上,优质学位比例80%以上。
5、深入开展城乡百校结对帮扶活动,优质学校帮扶一般学校,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要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帮扶结对,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6、统筹社会文化配套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广大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五)精心实施,扎实推进。
我区启动建设教育强区工作虽然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全区教育规模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给创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创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1、区镇联动,打整体战。
区创强办要全面掌握我区基础教育的基本状况,对照评估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工作任务与要求,并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各有关职能部门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要在区创强办的统筹下,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高效率完成任务。已经被评为教育强镇的,要保质保量完成新任务,争取在部分项目上为全区挑担子;尚未成为强镇的,要制订方案报创强办批准,分年度、按标准完成创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加强督导,严格把关。
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强督导力度,把创强工作纳入经常性督导工作范围,对创强工作过程加强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督导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要认真做好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工作,充分运用考核督导机制,推动教育强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科学管理,发挥绩效。
创建教育强区是我区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各镇(街)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创强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学校建设,强化特色项目,使新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强初中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效益更好;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信息化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密度,让社会各界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新会教育,同时让市内外、海内外人士更多了解新会教育的新成就,使创强工作发挥更大绩效。
各镇政府、街道办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强工作的总目标,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精心部署,把创强工作抓紧抓好。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创建任务和标准,严格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提高效率,确保我区按时完成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