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机构 > 各镇 > 大泽镇政府 > 工作动态
大泽镇同和村:党建引领,唱响乡村振兴“红”“绿”交响曲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02-13

  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如何有效衔接?近年来,大泽镇同和村通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红色精神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旗帜、绿色生态纳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将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发展,共植文化厚度与生态文明。

  重走“总理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1958年,周总理轻车简从,来到五和二社。在村口下车,一边步行一边听村干部汇报工作,在五和二社社委会与干部座谈交流。事隔60多年后,周总理视察五和二社走过的历史足迹,如今正在同和村被原汁原味地还原成“现实”。

  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19.jpg

  △同和公园

  坐落在村口的同和公园,是为纪念周总理视察五和二社而建,由墙画、宣传栏、休闲广场等构成。五和二社社委会旧址青砖灰瓦,斑驳白墙,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记忆。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泽镇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周恩来总理视察五和二社的红色教育资源,盘活同和村内红色遗址遗迹,结合周总理精神与同和客家文化,配套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多万元打造一条集红色文化展示和党建示范引领于一体的市级“红色村”,使之成为一个有深刻思想内涵、有丰富文化底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红色教育阵地。

  弘扬客家文化

  留住原味乡村

  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31.jpg

  △同和闹元宵

  “我们当地有“元宵大过年”的说法,之前因为疫情停办了3年,当听到今年举办的消息时,村民们都纷纷开心不已,主动报名参加活动。”同和村党总支书记吴文杰说。

  日月开新元,万象更新又一春。今年的正月十五比往年热闹地更加浓烈。大泽镇同和村是新会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至今依然保留独特的客家民风民俗,其中“闹元宵”最具特色,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2022年,新会区公布了10个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和客家闹元宵位列其中。

  阔别三年,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大泽镇党委提前部署,同和村党总支积极筹划,在党群连心共建下,“欢聚同和闹元宵,乡村振兴迎新春”系列活动红红火火拉开帷幕。担“箩格”唱山歌、醒狮起舞贺岁、客家特色围餐,在迎来过往中,个个脸上挂着抿不拢的笑容。村民们通过特色的民俗活动,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周女士开心的表示,“此次活动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也让外界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了元宵佳节与客家文化的魅力。作为客家人,我收获到了久违的快乐。”

  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生态富民

  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37.jpg

  △俯瞰同和村

  如何将闲置耕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产能,提振乡村振兴?在同和村被“复原”的农民育种专家周汉华的“试验田”上,每年上演着格桑花与水稻循环生长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41.jpg

  △周汉华试验梯田

  同和村人传承了周汉华等老前辈勇于求变的精神,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党群联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紧抓农作物生长特性,因时制宜、顺势而为,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周汉华试验田”上,春耕时期种植水稻,高质高产守好村民的“粮袋子”。冬季耕荒又引进种植格桑花,寄托当地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情感。到盛开时节格桑花竞相绽放,把村内党建广场装扮成了花的海洋,缤纷绚烂的格桑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优化了农业生态,又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和美丽乡村气质,丰富了村民的“钱袋子”。

  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47.jpg微信图片_20230213085647.jpg

  △竞相绽放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