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可行、管用、“接地气”的管理措施,为流动党员搭建阵地,12月14日,新会区首个村级流动党员服务站在三江镇深吕村揭牌成立。新会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戚孙瑜、三江镇党委副书记谭俊仪、党委委员戴健成、深吕村党委书记李琼欢及流动党员代表等共30多人参加了启用及揭牌仪式。
深吕村流动党员服务站位于深吕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交通便利,服务便捷。服务站集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党建工作指导、党史学习教育、党费交纳、党员联络、志愿服务、关系转换、制度建设、综合服务等为一体,是综合性的流动党员公共服务驿站。今后,深吕村的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均可在此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举办沙龙交流,拉家常、谋发展 揭牌仪式后,开展第一期流动党员沙龙。为了更好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更多的流动党员干事创业服务家乡,拉近流动党员之间的距离,让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分享经验、提升能力,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流动党员服务站设置了流动党员沙龙专区。两名流动党员代表畅所欲言,他们不仅分享了自身创业致富的先进经验,还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获得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颁发“连心卡”,赋使命、促进阶 为了让流动党员明确流动党员职责,时刻保持先锋模范的初心使命,推动流动党员在流入(流出)地更多地参与组织生活,深吕村党委制作了一批“流动党员连心卡”,并向每位流动党员颁发,要求流动党员做到“人流动到哪儿、卡就跟到哪儿”。流动党员每参加一次组织生活,都要在“连心卡”进行记录,每次打卡都可以进行“积分”,年底统一由各自对应的“党员管家”进行统计分数并在流动党员服务站进行公告,积分情况作为年底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流动党员达到“打卡进阶”的目的。 △深吕村党委书记李琼欢向流动党员代表颁发流动党员连心卡 开展“线上+线下”课堂,同学习、共交流 授卡仪式后,深吕村党委书记李琼欢为参会党员讲授“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并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为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现场连线,实现党课现场直播,党员学习“面对面”,达到线上、线下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效果。特别是线上学习,解决了流动党员学习难开展的问题,外地党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进行实时聊天互动,分享学习心得。流动党员们纷纷表示:“十分感谢党组织提供的宝贵机会,能够‘身临其境’参与组织生活,收获满满。” 完善工作制度,建台帐、强管理 为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深吕村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结对帮扶制度,村党委班子成员作为“党员管家”身份分别结对联系若干流动党员,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采取一线查、上门访、电话问、微信找的“拉网式”普查,对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登记,摸清流动党员数量、流向和分布情况,健全完善流动党员工作台账,做到知去向、知现状,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三江镇党委副书记谭俊仪强调,流动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构建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网络,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推动流动党员更加便捷地参加组织生活。谭书记勉励流动党员们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服务驻地,服务家乡。 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戚孙瑜同志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当前新会区正在试点探索“1+6+N”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深吕村流动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今后要把好流动党员服务站的定位,把服务站作为流动党员的活动站、素质提升的加油站、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站、党员之间互通有无的信息站和农村党员融入城市发挥先锋作用的先锋站,确保服务站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三江镇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突出问题,着力从“硬件+软件”方面进行突破。硬件方面,先后建立“流动党员片区(第一小组)联络站”“深吕村流动党员服务站”;软件方面,从畅通教育渠道、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活动举措、建立考核机制四方面入手,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三江镇将以深吕村为试点,依托已建成的流动党员片区联络站及新成立的流动党员服务站,在整个辖区内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切实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