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1-16
中共新会区委、新会区人民政府:
2024年,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6+3”工作安排和区委“一园三中心”建设,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司前镇获评“江门市禁毒示范镇”,在区“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活动中获评优秀等次并获颁“优秀组织奖”。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筑牢法治建设根基
一是深入开展法治思想学习。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年度学习计划并组织专题集中学习研讨,2024年以来,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等重点内容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3次,强化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提升。
二是切实履行党政“一把手”法治职责。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年召开法治政府工作会议2次,召开党委会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汇报、部署研究法治建设工作4次,将法治建设纳入我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形成年度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述职报告。
(二)党建引领法治同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强化党的理论武装。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榕树下的讲堂”等多形式学习方式,组织全镇110个基层党组织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法治思想,面向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办“头雁”培训班4期60人次,面向中青年干部开办“中青年干部大学堂”培训班8期400余人次。
二是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制定《2024年司前镇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新会区司前镇普法责任清单》,完成本年度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干部参考率、合格率均达100%。
(三)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制度,保障行政决策合法合规
一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落实《司前镇“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确保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资金使用事项经镇党委会集体讨论后决定。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司前镇Y161乡道改造工程”项目依法经过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和解读公示等程序,已由承办部门落实执行。
二是落实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司前镇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司前镇政府合同审查工作指引》等制度,今年聘请刘潮活律师为我镇法律顾问,参与我镇涉法会议、重大决策、合同文件审查、行政案件等工作,全年提供审查合同、修改起草文书、法律咨询等服务72次,涉及金额约3000万元,出具法律意见书31份,提供现场咨询服务5次,对我镇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坚持公正文明,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
一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统筹协调。定期召开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会议,针对群众密切关注的领域,制定《圩镇常态化联合整治行动方案》《司前镇违法用地、违规建设行为监管巡查及移交工作制度》《司前镇城镇主干道综合整治行动方案》等方案制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例如,运用“1+1”(执法办+职能部门)联动办案模式,开展前锋社区乱搭乱建整治、凤山湖园区占道经营集中整治、国道G240沿线环境整治工作等专项联合执法活动43次,依法守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在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录入主体信息、职责信息、依据信息及程序信息等事前公开信息。2024年办理各领域行政检查282宗,依法作出行政处罚13宗。今年我镇共13名同志参加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并全部通过。目前,我镇共有行政执法人员63名,4名法制审核人员。
(五)坚持源头化解,推动诉源治理
一是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示”预警制度,多渠道排查社会平安风险“弱信号”318宗,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平台1511宗,办结“粤平安”平台上报处理网格事件4546宗,各级调解委员会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19起,调解成功率100%。统筹调度多元解纷服务资源,为群众精准“外送”专属贴心服务,法律服务122人次、心理服务42人次、社工服务53人次,打通法治便民“最后一公里”。
二是履行行政应诉职责。依法稳妥遵循源头治理,引入和解、调解工作机制和律师指导案件机制,推动行政纠纷诉源治理。今年涉及我镇行政复议案件1宗,行政应诉案件4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三是持续发挥大应急机制效能。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开展常态化巡查,提前细致部署应对突发事件,顺利度风度汛9次,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21项、一般安全隐患569项,全年无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六)覆盖线上线下,推动精准普法
一是依托法治阵地普法强基。打造凤山湖法治文化公园,举办“送法入园区”等活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托各村(社区)、学校的“榕树下的法治讲堂”平台、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松山战斗图片展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法治讲座、集中宣誓、直播普法、法治放映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组织集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乡村振兴、禁毒、反诈反邪宣传等主题讲座68场次,在区级新闻媒体播放3场。
二是智慧普法拓宽宣传矩阵。加大网、微、屏、端的普法力度,推广“智慧普法”,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普法小课堂”和违法典型案例24篇。通过“云课堂”、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新施行、新修订法律法规,共发布法律知识科普信息12篇。组织观看法治培训班3场,观看网上庭审直播1次,深化我镇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我镇共培养“法律明白人”65人和“学法用法示范户”13户,以定期举办法治讲座、专题辅导、实地观察、citywalk等形式加强法治队伍在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及时上报提炼优秀典型案例经验亮点。今年我镇共举办4期培育活动,新建村“法律明白人”梁锡年获评“新会区优秀调解员”称号。全镇10所中小学校已选齐配强法治副校长与校园法治宣讲团成员,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驻村(社区)律师累计服务群众共240次,其中接访法律咨询175起,化解矛盾纠纷19起,为基层治理提供法律意见16起,出具律师函15份。
(七)主动接受监督,推动阳光政府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利用宣传栏、政府门户网站、“幸福司前”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事项。全年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党务政务公开信息61条,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公开发布各类信息117条,全年收悉指派留言4条,均已细致答复,切实提高镇依法决策透明度、群众参与度。
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今年共收到镇人大代表建议5件,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环境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票决民生实事项目6项。邀请政协委员围绕镇内的五金不锈钢制品生产管理、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交通安全、民生实事项目等工作开展调研视察活动5次,提出意见建议4条,让政协民主监督落地见效。
二、存在不足和原因
2024年,我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法治建设工作推进力度需要加强。虽然法治建设工作在有序开展,但部分干部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提高。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法治政策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度不够。综合行政执法涉及的领域较多,下放职权专业性强,导致目前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面临“一专多能”的客观需求与人岗匹配度有落差。结合对执法案卷的评查发现,行政执法有部分案卷质量不高、程序不严谨、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影响执法权威性与公正性。
(四)基层法治人才不足。随着法治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基层法治人才不足,在处理一些复杂法律事务时,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略显欠缺,加上基层吸引力不足,难以引进与留住优秀法律人才。
(五)普法内容互动性及有趣度不高。虽然今年我镇丰富了普法形式,但部分群众仍处于观众或旁听者的角色,缺乏深度的法律实践机会。依托村(社区)利用宣传栏、微信群、LED屏幕等宣传载体普法的内容多以法律条文、案例解读为主,缺乏生动有趣的元素,导致群众阅读学习的兴趣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切实提高各部门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单位职责职能,健全协同指挥机制。
(二)坚持以法护企,构筑健康稳定、安全公平的法治营商环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加大“送法入企”力度,着重惠企政策解读宣传,提高涉企法规政策知晓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严格推进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以执法效果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创新柔性执法方式,使柔性执法成为基层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升执法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大执法队伍法律知识和执法实操业务方面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法治思维与依法行政能力。严把案件质量关,切实提高办案质量,促进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
(四)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系统性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特别是执法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发挥五金不锈钢产业链党委作用,牵线高校、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进驻我镇,吸引行业专业人才为我镇打造法治营商环境出谋划策。激励优秀法治人才扎根基层,通过申报表彰“法律明白人”“驻村律师”优秀事迹,提升法治人才积极性。
(五)创新普法形式,增强互动性。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多以角色扮演、法律情景模拟和法治游戏等方式,沉浸式带领群众感受法治思维,提升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