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并深刻强调,“我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深入总结相关部门与单位学思践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挖掘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实践创新案例,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智库)持续深入开展2021-2022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研究活动。活动得到各地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广泛参与,取得丰硕成果。在第八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人民论坛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举办之际,特筛选出富有亮点特色的经验案例陆续发布。其中,《双水党校: 始终坚守“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的初心》入选国家治理(基层党建)创新经验案例展示。
背景情况
双水公社党校(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以下简称“双水党校”)成立于1959年3月,是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以及贯彻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时提出的“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指示成立的,是广东省成立最早的一批乡镇党校。
双水党校坚守“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的初心,克服各种困难,60多年坚持办学从未间断。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全镇党员大轮训,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从这时开始,双水镇组织了党员大轮训,每年把全体党员都轮训一遍,这个做法一直持续至今。每期培训班,学员们都合影留念,成为了珍贵的校史资料。1980年前后,由于办学条件设施较差,镇委也一度考虑停办党校,但是广大党员干部不同意。大家一起出钱出力,硬是建成了一座两层高的教学楼。一段时间内,学员来上课,每人都要随身携带锄头,上午学习、下午劳动。2004年,双水镇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双水发电厂捐资在中心位置兴建了党校大楼,目前仍是主教学楼。
目前,双水党校已形成了“三融合”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方面,依托上级党校及高校力量,建立高端专家师资库,可根据不同班次的需求提供各种学术讲座;现场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江门市内红色教育阵地,如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梁启超故居等开展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方面,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鲜活实践中作深入研究开发,其中新会陈皮作为农业产业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上下合作开发,成为了省市区镇四级党校联动的成功范例。
双水党校的先进事迹,受到了中组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部门的关注与充分肯定,其党支部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经验与特色
双水党校坚持办学60余年,源源不断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办出了特色和口碑,见证了党和人民事业在双水镇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坚持政治办校
党校是党的政治学校,坚持政治办校是党校工作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关于党校工作遵循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校姓党,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党校(行政学院)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模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党校必须姓党。党校不姓党,或者不能很好姓党,就不能完成党所赋予的庄严使命。”双水党校在办学之初政治站位就非常高,有伟人的亲切关怀,有榜样的光辉指引,党校自身也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在60多年的坚守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真正把党校姓党的政治理念贯穿到了办学治校的过程当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干部和党员,对双水镇乃至新会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办学信念坚定
双水党校办学之初,恰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学员基本是步行到校上课,学习期间还需要交伙食费。学员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尽管连伙食都要自己保障,但学习热情却丝毫不减。此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双水党校都坚持办学,创造了60多年不间断办学的乡镇党校发展佳话。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办学信念,这是很难做到的。
党委和干部群众支持
双水党校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六易校址。有时是为了适应党校更好的发展,满足学员数量增长的需求,提供足够的办学空间而主动搬迁。有时是因为客观原因,被迫换地方。但是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时期,上级党委一直都保证双水党校有领导机构、有学习场地、有授课教师、有教学课程,为党校办学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可以说,党委的支持,是双水党校能够坚持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干部群众在党校学有所获,思想理论受到了启迪,能力素质得到了提升,因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党校工作。他们在党校遇到困难时主动挺身而出,帮助党校渡过难关,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双水党校能够坚持办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干部群众的长期支持从侧面印证了双水党校的办学效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考验。
办学定位明确
双水党校能够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同明确的办学定位分不开。当前,双水党校的目标是打造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这既符合双水党校的实际,又是双水党校的特色。乡镇党校的作用就是帮助党培训基层带头人,使党的政策能够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打牢执政根基。双水党校的学员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党员,针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定位来培养选拔师资,进行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规律等,明确地体现了双水党校扎根农村办学的特色。全国现在还有5亿多农民,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双水党校立足于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定位,如果能够被各地镇街党校借鉴推广,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于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将会大有裨益。
不断与时俱进
党校是一个连接党组织与群众的平台,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党员,再让党员回去传播给群众,是基层党校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双水党校办学过程当中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断与时俱进,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时代需求来不断调整办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比如,打造线上“指尖课堂”,发布粤语音频“微课堂”,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提升学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如今,双水党校不仅适应新形势形成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更新了各方面的硬件设备。现代化设备不仅可以满足现场教学,还可以满足远程授课,可见地方党委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也体现了打造双水党校的“匠心”。
坚持学以致用
双水党校教学成效体现在理论指导实践上,在党建引领下,双水镇全面筑牢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成为江门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十三五”期间,双水镇成为江门市首个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亿元的“双超”镇,位列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250位。2022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双水镇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其中,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51亿元,增长5.58%,增幅新会区排名第2;固定资产投资22.29亿元,完成区目标任务49.53%,完成进度新会区排名第2。双水镇近年还荣获了“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镇”等称号。总结双水镇近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基层党建工作既是重点,也是亮点。
成效与影响 特色孕育了双水党校蓬勃的生命力。经过60余载的坚守,双水党校的办学成效明显。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有关领导先后专程前往双水党校进行调研,给予双水党校高度评价;广东省人大以及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委党校等部门领导也多次参观考察双水党校,给予充分肯定。在广东省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推进会等重要会议上,双水党校多次作为典型受到表扬,经验得到推广。 目前,双水党校除满足本镇党员全员轮训外,承接了全国各地、各领域的党建培训班,近三年培训累计达30911人次,其接地气、针对性强的教学质量深受学员欢迎。双水党校教学模式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基层党建最佳创新案例奖”,“头雁”工程获“2020年广东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业农村改革案例”。201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以《一所乡镇党校的六十年坚守》为题对双水党校经验进行深度报道。近年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半月谈》杂志、《中国组织人事报》、《乡村干部报》、《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双水党校进行了报道。2021年,党校党支部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系统梳理和总结双水党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能够为乡镇党校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对于推动新时代基层党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新时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