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4-06-24
一、上半年财政工作亮点
(一)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稳中有进。1-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0.86亿元,收入总量和增速(3.2%)均位列全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态势。财源建设全面高效实施。深入实施财源建设提质行动,制定财源建设提质年行动方案,从税收征管、土地出让、国资管理等八方面形成27项工作措施,一体推进财源建设。联合各部门、镇(街)部门协同共治,全力支持深化税收征管服务,推动落实融资“白名单”等金融服务,协助深入推进“云看地”做好商住地块推介和宣传,挖潜盘活区镇国资资源资产。债券资金支撑有力。通过优化项目储备和资金投向等途径提高发债成功率,争取上级新增专项债券资金20.92亿元,排行全市第一,为全区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二)财政节支力度持续加大。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制定习惯过紧日子方案,严控部门和单位运转性经费、政府履职辅助性服务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事前预算绩效评估成效突出。加强对重大项目的事前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资金使用关。截至5月底,对24个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目标预算评审,送审金额6.21亿元,建议安排资金 3.87亿元,核减金额2.34 亿元,核减率37.68%。
(三)重点任务保障有力。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财力保障重点。“百千万工程”保障到位。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研究制定《新会区“百千万工程”财政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新会区“百千万工程”区级财政配套支持政策》,释放政策效能促进“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坚持“头号工程,头等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预计全年推动专项债、上级补助、省市涉农资金等资金超52亿元全力保障“园区再造”工程,支持典型镇(村)培育、示范村建设和“百千万工程”示范带(片)等重点任务。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1-5月民生支出22.6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3%,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养老、交通、教育、“百千万工程”、生态、就业、卫生等方面聚力加码。
(四)财政管理效能提质增效。突出改革先行,创新管理思路,优化制度措施,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镇级财政发展动力全面激活。修订完善《新会区2023-2025年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案》,配套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镇级财政管理的若干措施(试行)》,突出奖勤罚懒、竞标争先,持续激活镇级财政管理活力。财力下沉力度加大。试行园区封闭运行机制,将财权事权下沉园区管委会,园区投入与收益实行封闭管理,园区分成收益原则上全额计入联合管委会,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地块收益分配和资源整合,壮大园区经济。区镇融合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设立区镇融合专项“资金池”。每年在工业园区、属地镇工业用地土地出让净收益计提10%归集到区级统筹,对区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不高于经评审预算总投资额30%补助,不断凝聚区镇推动园区建设合力。财会监督深入推进。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落实财会监督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监督力度,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对高标农田、专项债等重点资金开展专项检查,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人才交流工作机制优化创新。印发《新会区财政局人才交流工作方案》,创新与区审计局等部门试行“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推荐年轻干部参与“百千万工程”专班、驻省厅跟班学习、到基层锻炼,以及局内轮岗交流,实现人才效应叠加提升。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计划
(一)统筹有力抓好组织收入。充分发挥财税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出台落实加强税源培植巩固工作方案,支持税务部门做好收入组织;全力挖潜增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主动谋划砂石、矿产资源交易等大额非税项目,推动盘活政府资源资产。一是促税收增量。咬定全年32.2亿元地方留成税收收入目标不放松,发挥财税联席会议作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支持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工作,挖掘重大项目投资环节税收潜力,加强契税征管服务,积极争取免抵调库指标支持等,提升税收收入对我区财力的主体支撑作用。二是力促土地出让。围绕全年50.9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狠抓落实。倒逼自然资源、住建部门按照土地出让计划清单,加快“净地”开发步伐,提高供地效率。同时,要做好土地宣传推介,拓宽企业土地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土地供应市场配置知晓度。三是抓国资收益入库。盯紧10亿元国资收益入库目标,加大政府资源资产盘活力度,推动镇级国有资产的整合盘活和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工作出成效,督促国资收益应缴尽缴财政。
(二)多措并举节约用好财政资金。按照上级“习惯过紧日子”工作要求,尽快推进《新会区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实施方案》落地实施。从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压减特定项目类支出规模、严格规范工资津贴补贴支出、严控四类财政增支行为、强化三项支出控制机制五方面,特别是对压降人员规模、强化工程等项目预算绩效评审、严控上马超财力项目等方面制定了更严的管控措施。
(三)加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一是支持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区。积极统筹资金兑现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政策,强化财政资金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做实做强做优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全力支持培育产业新赛道。二是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安排“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新会区,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三是支持高标准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园。吃透用好省“1+N”产业转移、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政策,配合做好政策宣贯及项目储备工作,引导我区主平台园区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
(四)全力保障实施“民生服务提质年”建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全年预算安排民生支出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成以上。落实落细“民生服务提质年”工作要求,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支持健康新会建设,用心用情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对千亿GDP有更多可感可及。
(五)持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人才队伍。推进财政干部系统化培养、专业化锻造、数字化赋能、一体化提升,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中层干部,多渠道广纳英才,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干部考核激励,健全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