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2-08
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新会区财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聚焦区委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持续稳财源拓增量,全面夯实财政收入基本盘
区财政局切实扛起服务保障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责任,积极应对经济恢复基础尚未牢固、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影响,锚定全年收入目标攻坚克难,印发《新会区财政局财源建设提质年工作方案》,紧盯“财源、税源、资源”三大重点,全区“一盘棋”大抓财税源建设,财源建设成效明显,财政服务保障大局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21亿元,可比增长2.3%,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强大财力支撑。一是积极培植财税源促增收。统筹谋划抓收入组织工作,打好固税强税生税“组合拳”。通过深化财税协同共治,创新构建税源监管新体系工作机制,在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分红扣缴、股权转让税收管理和全税种全行业风险防控等方面成效显著,税收增速连续多月领先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大力推进非税收入组织。全年实现非税收入入库52.23亿元,紧盯重大非税收入项目,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力促自然资源、资产类、行事收费、污水处理费等各项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全力拓宽增收渠道,配合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土地出让,全年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0.88亿元,出让总价位列全市前列;联合区自然资源、城管、国资等部门和各镇街,大抓资源出让稳财力。筹划推进公共停车泊位有偿使用,银湖湾鱼塘和农用地经营权出让、旅游景区资源有偿使用等公共资源出让项目,实现年内出让及价款入库2项,增加地方财力约5.8亿元。三是努力争资立项扩财源。抢抓下半年国家推出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揽子增量政策等重磅利好措施,聚焦“两重”“两新”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全力以赴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年取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15亿元、增发国债2.75亿元、再融资债券支付存量PPP项目支出责任资金0.92亿元。抓好债券项目谋划,全年取得新增专项债券资金35.66亿元,占全市额度的21.35%,全市排行第一,有力保障市政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铁路、医疗卫生等领域资金需求,为我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加强资金统筹,按照“应保必保,能省尽省”原则,严控支出关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处。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亿元,同比下降0.9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1.45亿元,同比下降22.95%。一是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完善资金调拨管理机制,强化“三保”保障能力,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落实“三保”专户全面支出监控,全年“三保”支出45.98亿元,牢牢守住“三保”底线。二是坚决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要求全区各部门单位制定本部门单位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实施方案,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定项目类支出等六大类15项支出,过紧日子成效明显。全年压减支出25.46亿元。三是坚决高效开展重大项目预算绩效评估工作。对重大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强化源头管控。1-12月完成事前评估项目26个,申报金额7.19亿元,核减金额2.72亿元,核减率37.8%。
三、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力保障大事要事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推动区委、区政府部署的重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坚持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印发《新会区财政局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关财政支持政策》,全年统筹本级财政资金、省涉农资金、国债资金、债券资金等49.7亿元,重点保障“园区再造”“制造业当家”、产业有序转移、绿美新会生态建设、典型镇村培育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支持产业园区建实建强。聚焦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建设,统筹落实资金支持产业园区征地、产业空间、道路、管网、生活配套等设施工程,园区发展布局逐步优化,园区产业能级有效提升;深化产业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产业园区资金运营封闭管理,为打造万亩承载、千亿体量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强力支撑。三是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统筹落实交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10.45亿元,加快推进江门大道南西线、国道G240新会会城至牛湾段改建工程、省道S532址山新基村至司前新建(K47+803-K55+362)段改建工程项目、新中公路大鳌大桥大鳌引道至大鳌墟镇段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国道G240新会会城至牛湾段改建工程一期和三期进展顺利,同步拟启动二期工程全线施工;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已完工并试调度运行,全区交通网络逐趋完善。四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财政扶持企业政策,重点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行动,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兑付企业扶持资金5.8亿元。
四、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织密扎牢民生安全网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年落实民生类支出60.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3%,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一是夯实重点群体社会保障。全年投入19.05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按670元/人/年的标准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累计支出1.8亿元,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支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特困人员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兜底,支出救助资金1.24亿元,惠及群众2万人次。二是多措并举保就业稳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41.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862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822人。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9.77亿元,支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保障超1.5亿元,有力支持推进新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起覆盖所有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年共拨付各类困难学生补助资金2026万元 ,受惠14327人次;统筹整合各级资金4778万元,重点支持新会凤山湖实验小学、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新会东区学校等8所公办学校扩容提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约1.5亿元,支持新会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梁启超纪念中学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项目、司前中学升级改造项目。四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卫生健康支出投入10.73亿元;深入实施“名医工程”,持续优化提升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服务能力,实现“病有所医”。此外,2024 年全区财政积极投入资金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全力推进财政领域改革创新,稳步提高理财管财能力。一是高质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目标项目入库审核,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整性、相关性、全面性、可行性以及可衡量性进行严格把关。全年完成2336个项目绩效目标审核,涉及金额共计230.06亿元。二是推进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率先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领域开展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试点,建立专项资金,安排2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强村公司发展,激活村级经济发展动能。三是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违规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等3方面问题开展地方财经纪律重点问题监督检查;配合区教育部门对所有民办学校开展财务管理专项审计;做好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专项检查和行事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有力规范地方财经秩序。四是推动政府采购提质增效。通过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加强政府采购活动监管,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推广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区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全年全区已进行合同备案的政府采购项目3718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金额 7.33亿元。五是加强项目投资评审。全年完成工程项目的概、预、结算审核共908项,送审金额65.57亿元,审定金额62.04亿元,净核减金额3.53亿元,核减幅度5.38%。六是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出台《新会区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配合开展区镇两级国有资产资源整合;加强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可用资产“公物仓”等,力促国有资产盘活以及保值增值。七是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推动会计准则制度全面有效实施、加强代理记账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管理。八是完善“数字财政”系统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发挥“数字财政”工作专班作用,有序开展需求调研、系统配置、功能测试等一系列工作,持续推进项目库、部门预决算、资金监控等功能模块全面上线,实现5家代理银行电子支付业务辖区全覆盖。制定《新会区预算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提升财政资金支付效率。九是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标准和程序抓好平时考核制度落实,加强干部职工管理,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2024年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税收收入增长乏力。受经济恢复不及时、政策性减收叠加房地产转冷等因素,税收增量规模小,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承托力度不足。二是非税收入占比过高。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超过五成,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健康,不利于财政可持续发展。三是全区可盘活的非税资源总量十分有限,其中公共资源盘活需要一定的时间,且还存在较多堵点难点,短期内难以转化为财力。四是财政收入增长持续承压,政策性支出、“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较大,财政运行平衡压力增大。五是镇级财力分化较大,镇级产业发展动力仍不足,财政收入对土地和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攻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新会区财政局将继续围绕中心工作不懈努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夯实财税源基础,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全力以赴抓实组织财政收入。坚持收入预算目标管理,在继续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加强税收监管,积极盘活政府资源资产,抓好土地出让工作,主动加强与组织收入的部门对接,抓牢抓实财政收入组织工作。二是抓税源挖潜促增收。配合区税务、市监等部门关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加强房地产、制造、批发零售和个体工商户等行业管理,引导重点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培养税源增量,促进税源可持续增长。三是加大推进重点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持续与各非税收入征收部门沟通联系,加快落实重点地块出让工作;加快推进公共资源盘活进度,持续挖掘拓宽公共资源项目渠道;抓好采石场矿业权出让收入、行事单位经营性资产出租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等重点非税收入征收。三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落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基础上,硬化预算刚性约束,大力压缩党政机关公用经费,严控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从严规范各类支出政策,腾出财力集中用于兜牢“三保”支出,坚决不留保障缺口。
二、助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新会标杆,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发力推动投资提速。把握“两重”“两新”等激励性政策趋势,做实做细项目储备,以优势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等各类上级资金支持,采取超常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落实国家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完善项目融资配套支持,着力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多渠道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二是加大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持企业发展政策,促进园区内企业快速发展;全力支持银洲湖发展集团、滨海投资公司等国企平台发展,做大做强联合管委会国企双平台;争取专项债额度超30亿元,大力支持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工业投资企稳回升,深入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行动,落实好制造业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财政政策资金同向发力,安排重点项目产业扶持资金和配套投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增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四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以头号工程力度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实施强镇富民兴村“十大行动”。持续加力支持 “百千万工程”示范带(片)建设,典型镇培育和省级示范镇村建设。
三、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实事,2025年全区民生类支出安排超超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以上。一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充分就业,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完善社保政策体系,视财力情况提升社保待遇;支持健康新会建设,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二是构建高质量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含特殊教育);着力推动新会一中、梁启超纪念中学等学校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是筹措资金支持交通互联互通。全线铺开建设国道G240新会会城至牛湾段改建工程,加快推进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工程,省道S532址山新基村至司前新建村段建设,逐步落实银洲湖高速、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支出责任。
四、加力推动财政管理改革,实现财政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全面启动零基预算改革。2025年起在全区全面启动零基预算改革。坚持“先定事项再议经费、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先有预算再有执行、没有预算不得支出”原则编制和执行预算,着力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聚焦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攻坚、政府投资建设、民生等12大领域,推动跨部门同类资金统筹整合,强化预算支出标准建设和应用,逐步建立“统筹整合、实事求是、有保有压、绩效优先”的预算安排机制。财政资金聚焦支持能“打粮食”、能出实效的项目,对适宜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推向市场实施,对低效无效项目大力压减或不安排预算,实现财政资金分配格局的重塑。二是继续完善镇级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镇两级事权与财权,提升镇级财政保障能力。健全奖勤罚懒工作机制,激发镇级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我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保障有力、挖掘潜力、释放活力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三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赋能提效。着力压实做好政府重大支出项目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周期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四是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围绕财经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突出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部门的财政监督,严厉打击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五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依法依规适度举债,切实管好用好新增债券资金,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江门市新会区财政局
202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