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9-01-02
江门大道茶坑村路段的施工方案由最初的高架桥改为隧道,政府在工程建设上多投入了约1亿元,保住了“中国最美乡村”——茶坑村的原貌;
江湛铁路双水镇站配套设施建设中,为确保工程按期按质完成,新会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带领区协调办工作人员连续奋战15天,很多工作人员把自己晒成“黑人”;
中开高速征地工作中,双水镇基背村年近60岁的余女匀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加班加点,入户与村民开展补偿洽谈工作,在5天内完成20多亩果树的搬迁工作……
新会区“交通大会战”成绩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及施工单位等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动人、感人的事迹。
故事一:高架改隧道 “中国最美乡村”守住了宁静
江门大道东甲立交至三江段通车,连接去年通车的五邑路至东甲立交段,五邑路至三江段(除江门站下穿1.4公里段外)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市民往返新会与蓬江的时间。12月26日,在茶坑隧道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着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热闹的施工现场旁边,梁启超先生故居所在地、“中国最美乡村”——茶坑村却保持住了原有的宁静。“这一切要感谢新会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在江门大道茶坑这一段的建设多投入了很多钱。”茶坑村委会主任梁栋源激动地说。
“多花了约1亿元。”作为施工方,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江门大道新会总包部总工李文彪对项目建设情况更为清楚,“一开始江门大道茶坑这一段的设计是高架桥,并不是隧道,二者的施工难度和施工周期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原先高架桥的方案施工,预计最多一年就可以完工,但茶坑隧道的建设,用时超过了两年”。
和高架桥相比,隧道的施工难度更高,茶坑隧道采用全断面明挖法施工,基坑深度最深处达15.7米,属于一级安全风险源,隧道施工过程中,止水、基坑的开挖和支护都是难点,新会雨量充沛、地表积水多,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施工的费用也更高。
梁栋源表示,如果采用高架桥的方案,建成后高架桥刚好在茶坑的牌坊上转弯,横跨在茶坑村上,将大大改变茶坑村原有的面貌,“茶坑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还于2015年获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是新会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新会区委、区政府最终决定要优先保护茶坑村的原有面貌”。
梁栋源解释,采用隧道的方案,不仅保护了茶坑村的原貌,而且隧道与茶坑村之间的空地还可以种植绿化、建设小公园,可以进一步优化茶坑村的村容村貌,“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坑村的升级改造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
故事二:连续15日顶住暴晒暴雨 双水站按时按质交付
今年7月,江湛铁路开通,双水镇站同步投入运营,新会市民兴高采烈。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深茂铁路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就是其中一个团队。
深茂铁路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江湛铁路新会段的各项具体工作。江湛铁路双水镇站站场配套设施建设中,为确保江湛铁路的顺利开通,工程竣工时间由6月28日提前到6月18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追赶这10天的工期,新会区交通运输局联同区协调办,立即召开工作会议,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程时间节点,层层落实,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却遭遇了很多困难,天气就成为第一大难题。今年6月,新会天气进入了不稳定期,有时候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有时又连续暴晒数日。但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面对恶劣的天气,奋战在江湛铁路双水镇站配套设施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一直在坚守。新会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振量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施工期间晒得很黑,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又白回来啦。抢抓进度的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但看到双水镇站顺利通车,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张振量说。
双水镇站配套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站前广场和进站连接道路两个部分。其中,站前广场占地约15亩,配套有公交候车亭、社会停车场以及残疾人通道等设施;进站连接道路与县道X539连接,全长0.868公里,道路取用宽6.5米双向两车道设计,并配套有路灯、防撞栏等安保设施。
为赶工期、抢进度,张振量带领区协调办工作人员在连续15日、暴晒与暴雨交替的天气下,坚守一线。
那段时间,工作人员每天常常白天被暴晒,晚上又狂风骤雨,每天的衣服不知道被汗水和雨水浸湿多少遍。
经15个日夜奋战,双水镇站于6月26日顺利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工程验收,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故事三:“头雁引领” 双水高效征地这样练成
新会区“交通大会战”影响着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重大项目的建设自然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涌现了不少上下一心推进大交通建设的案例,双水镇楼墩村和基背村是典型的代表。
楼墩村临近中开高速和江门大道南西线交汇处,是全镇涉及交通项目征地面积最广的乡村,共涉及鱼塘、农田、商铺、房屋用地面积超450亩,如何协调推进征地工作对于村“两委”来说是一项大挑战。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楼墩村党支部书记林启安挑起了重担。
“一接到工作通知,我立马就坐不住了,修路是好事,关系到地方发展,必须支持,但征地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却也马虎不得,必须讲究方法。”林启安坦言。
林启安决定要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他首先通过工作会议统一村“两委”干部思想认识,再从“小圈子”扩大到“大圈子”,说明情况,争取党员、村民代表的支持,形成初步合力。
“我们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宣传,做工作,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以理服人。一些村民有顾虑,保持着观望态度,我就带头做好,并带动村委干部说服亲戚朋友们带头支持。”林启安说。
与楼墩村相隔不远的基背村,是双水镇交通建设征地工作进度最快的一条村,大家都说这成绩离不开村支部书记余女匀的“头雁”作用。在推进征地工作的时候,余女匀事事走在前头,带领村“两委”干部与村民进行沟通。
“绝大部分村民都是非常支持的,毕竟是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好事,路建好了,大家出行方便,也会引入更多人流,有利于乡村未来的发展。”余女匀看着已现雏形的道路笑着说。
据了解,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年近60岁的余女匀团结村“两委”工作人员“前线作战”,主动帮助农场主搬迁果树,曾经在5天内完成20多亩果树的搬迁,最终让基背村成为双水镇交通建设征地工作进度最快的一条村。
故事四:36次的走访 征地组与村民成为“老朋友”
“小林、小钟,今天又过来工作吗?”在罗坑镇天湖村,中开高速罗坑段征地协调组组长林锦荣和组员钟景嘉经过村民陈叔家前时,陈叔主动与他们打起了招呼。
陈叔今年62岁,家中有50余亩鱼塘,其中有15亩属于中开高速的征地范围内。一开始,陈叔并不同意征地工作,迟迟不肯签名。
村民不理解只能说明解释工作没做到位,这是林锦荣和钟景嘉等协调组成员的想法。于是,他们多次向陈叔解析政策。“根据记录,走访陈叔多达36次,慢慢地,我们和陈叔也从陌生人变成了老朋友,最终取得了陈叔信任,获得了他的支持。”林锦荣说。
林锦荣介绍,中开高速途经罗坑镇天湖村11个村小组,需征地853.43亩,涉及青苗补偿约407户。
征地工作由2016年12月开始,同一个月,中开高速罗坑段征地协调组随之成立。“我们的工作具体到青苗清点确认、用地权属单位的核实、边界划分、征地及青苗补偿洽谈、高速公路沿路影响的水利设施、道路迁改沟通定案等方面。在政府正确指导下,通过镇协调组成员、村委干部共同努力,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林锦荣介绍说。
由于天湖村属于一级经济核算,只有行政村界线,没有村小组边界,影响了征地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锦荣带领组员,来到新会区档案局查找历史资料,并联系老一辈村委干部、村小组村民代表,多次踏勘现场指界,沟通协调,明确权属单位界线,解决征地权属面积的问题。
此外,高速公路经过,截断了部分排水系统,容易出现农田受淹、农作物受灾等情况。林锦荣急群众所急,不仅实地踏勘现场了解具体情况,还联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区协调组及村委民代表,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消除了群众的顾虑,顺利推进征地工作。
故事五:推进工艺创新 银鹭大桥背后的6项国家专利
银鹭立交至小冈大桥段建成通车,为新会区增加一条由城区通往西部片区的快速通道。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新会项目总工张海波表示,他们在银鹭大桥施工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目前已经申请了8项国家专利,并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授权。
“我们组织了20多位业内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发设计出了新型水下无封底混凝土钢混组合吊箱围堰结构。”说起银鹭大桥的施工工艺,张海波很自豪。他说,新的技术主要运用于深水高桩承台施工,彻底改变了目前钢吊箱需要进行水下封底混凝土施工、吊箱构件回收利用率低等现状,大大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然而,新技术的研发过程很艰辛。“用日以继夜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张海波表示,新型水下无封底混凝土钢混组合吊箱围堰结构的研制需要克服各种不同的难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20多个专家被分成了好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攻克一个难题”。
“解决局部封堵止水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早期强度高、自密实、止水效果好、流动性能好、具有良好水下抗分散性能的混凝土。”张海波介绍,为研制适合的止水砂浆和抗分散混凝土,他们团队购买了大量的材料进行反复试验,试验过程中将材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配合,然后定时定点观察这些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材料的情况。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新问题。”张海波说,2016年7月,他们首次进行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局部封堵实验,却发现原有的混凝土通过导管直接入水方式冲击力过大,混凝土还是被不同程度冲散,影响了水下局部封堵止水的效果,所以又开始研究适合的混凝土入水方式,直至解决上述问题。“如今看到眼前横跨潭江的大桥,作为新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们每个人都觉得特别自豪。”
转载自:新会发布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林润开 张奕维 钟珍玲)通讯员/肖浩 新交宣
运营:江门日报新会站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