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4-10-21
每年10月20日是新会一中的校庆,今年10月20日是她的119岁生日,祝新会一中生日快乐!
清朝光绪年间,在“废科举,兴新学”的时代背景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后来由于师资缺乏,商定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两年。
1905年10月,新会一中首任校长,著名的教育家谭镳先生(即梁启超先生表兄)创办了新会官立中学堂(旧址在今新会学宫左侧考棚),并任堂长。新会一中由此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
新会官立中学堂开创了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辛亥革命后,新会官立中学堂于1912年停招师范生,并更名为“新会县立中学”,谭镳先生为校长,学制四年,开办时课程有修身、读经、中外史学、物理、化学和体操等12科。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名“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1931年,新会县府迁至江门镇石湾庙,“新会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新会一中名字由此而起。1937年,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新会一中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中共新会区工委在新会一中建立学校党组织,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跟随县政府撤退到双水,以谭氏宗祠为校舍,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新会一中迁回会城。由于抗战期间,学宫一带受到日寇严重破坏,无法使用。新会一中迁到新会书院复校,以新会书院为校舍。
1949年10月,新会全境解放。1950年,新会一中等三校合并为“会城联合中学”。1952年,复名为“新会县第一中学”,校舍从此由新会书院延伸到余家祠堂风采堂西至城隍庙,形成现在校园雏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新会一中和原新会圭峰中学于2003年4月实行资源重组,成立新的新会一中。下辖校本部、圭峰校区。校本部设高中三个年级;圭峰校区设初中部(即葵城中学)。
百年来,新会一中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皆出自新会一中。学校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9年3月,新会一中教育集团正式启动集团化办学,目前集团成员学校有葵城中学、附属凤山湖中学、创新初级中学、李文达中学、新会四中等,教育集团在校生将近1.5万人,教师队伍超过1000人。
从学宫考棚陋巷深处的茅檐土舍,到如今宽敞大气的幽雅校园,从立足本土到名扬五邑,一百一十九载风雨兼程,新会一中的育人血脉代代相传。数万余名学子,在这里挥汗逐梦,站上新的起点,又奔赴四方。无论是身居要职,抑或默守平凡,他们都一直谨记一中的精神,勤勉踏实,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演绎属于自己和一中的那份骄傲,为山河锦绣再添荣光。
119年来,数千名教职员工在一中耕耘奋斗。时代在急速变化,对育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但是一中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经师”,更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师”。
今天,新校园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种类齐全的场馆,温馨舒适的宿舍,还有亭台花草映衬、楼宇廊道相连的校园美景,让学子们浸润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