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4-09-13
今年5月,省科技厅官网发布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公示,新会企业——广东恒申美达新材料股份公司牵头开展的“细旦高强聚酰胺6纤维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拟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自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江门市企业单位首次牵头完成的、拟获省科技奖的科研成果,也标志着新会区科技创新工作又迈出新步伐。
一直以来,新会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出台科创扶持政策,搭建科创平台,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区科创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6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增至92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110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家,博士工作站13家,数量居全市前列。江门双碳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的联合实验室。
江门双碳实验室。周华东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新会区科工商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强化创新资源配置,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创新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好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加快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强化应用技术研究,推动更多新技术、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成立双碳产业基金,总规模达8亿元,主要投资与碳中和、碳达峰相关的新材料、器件、装备、系统等科技创新型和新兴产业类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面向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全区科技人才总量突破1.4万人。另一方面,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投身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的科技项目,加强前沿引领技术供给。落实好各级科技成果转化办法,鼓励科研人员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深入实施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更好解决制约新会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杨荣春 摄
持续向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作为全区科技创新成就的缩影,新会区已举办了八届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市首个举办“双创”赛事的市(区)。八年来,大赛共吸引报名参赛项目超530个,其中获奖项目90个,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900多万元,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过11亿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业牵线、市场主导”,大赛已成为促进新会区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成功孵化了一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帮助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在全社会营造出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围绕落实市委“科技引领”工程,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新会区科工商务局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坚持改革开放,用好用活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弘扬创新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增加对科技研发、科普教育、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支持重点科技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文化创意比赛等,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兴趣和创造力。
二是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做好日常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建设区、镇两级科普宣传主阵地,汇集成员单位和各级科协组织宣传渠道,形成科普宣传聚合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科普宣传精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优化青少年科技竞赛平台建设,提升研学活动“含科量”。因时因地制宜打造各地特色科普名片,形成精品化的“小品牌”,建立全区科普品牌矩阵,营造浓厚科学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服务新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完善科普讲师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库和管理,探索科普人才激励机制,组织广泛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开展科普讲座及志愿服务。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发展,新会可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