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12年年底,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由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今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减贫振兴政策的叠加期、交接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基础,也为健全促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留出了窗口期。
二、现状
2020年底,新会区精准务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实现现行标准下819户24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探索出极具新会特色的脱贫攻坚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一方面,落实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制度。区委书记全部遍访我区脱贫任务重的63条村(社区),镇(街)党(工)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全面遍访辖区贫困户,四级书记深入一线切实解决贫困户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四个一”帮扶模式,即1个区管干部+1个党支部+1个社工帮扶1户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干部定期与帮扶对象开展思想交流,促进贫困户改变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二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5年来,新会区共筹集扶贫资金7378.7万元,落实资产收益扶贫项目43个、产业项目10个、老区村扶贫项目78个、帮扶贫困户项目500多个。精准务实,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开展新会陈皮特色产业扶贫。一方面,重点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扶贫”帮扶模式。整合资金835.82万元支持新会陈皮产业项目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及免费技术支持和优先产品收购。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脱贫增收。为贫困户申请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发展柑桔种植,带动贫困人口73人从事陈皮业相关工作,人均每月增收约1200元。
三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新会区创新性地推进社工扶贫工作,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个案方法技巧,全覆盖为精准扶贫家庭提供“一对一”个案辅导,精准到点扶志扶智,激发扶贫对象脱贫内生动力。同时,创新性地在江门市率先推出“春风计划”,会城街道、大泽镇、罗坑镇投入443.75万元,通过“社工+家政”的服务方式,针对自主就业、创收不高的扶贫户,开展5期10个主题的职业技能培育和家政管家服务,实现家政服务对接56人次,每户每月增收约1500元。
三、建议
加强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下功夫,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监测易返贫致贫人口家庭情况,形成季度报送监测情况的工作制度。要加强对扶贫对象与帮扶项目的后续跟踪管理,防范资金安全风险,确保持续发挥效益。要巩固脱贫基础,进一步完善发展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消费帮扶等项目,充实壮大扶贫力量。要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行“三结对”帮扶责任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要落实创新东西部协作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资金扶持力度,保持人才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劳务、产业、消费帮扶力度,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取得实效。
(二)实施乡村产业提质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产业是基础。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特种种养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同样是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工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坚持因地制宜,尤其是现有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产业,注重增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重把非贫困人口纳入产业体系,探索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村宜居宜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落实落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巩固提升村庄清洁行动整治成果,年内美丽宜居村达到75%,确保农村卫生户厕无害化普及率100%,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要建设一个公厕;要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扎实推进“四小园”建设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年内完成5-6个片区的建设任务,并强化后续管护机制,积极打造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村社宜居生态美的城乡融合示范区;要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用力,加快强化乡村发展弱项,通过打造宜居美丽乡村,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开展基层治理创新行动,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积极开展基层治理创新行动,形成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头雁”工程质量,筑牢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根基,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心骨。认真落实乡村治理制度,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开展乡村治理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守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理。
(五)加强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健全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政策不断优化是基础保障。要总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参照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工作协调机制。要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确保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强化人才支撑,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为守家在地的农民群众“充电”“赋能”,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培养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基地建设,致力于将新会技师学院打造为珠江三角洲西部高端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科学运用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暨“新会陈皮风味菜”研发中心、新会陈皮智库中心。深入推进“粤菜师傅+”系列,培养乡村美食技术能手和乡村电商人才;做强“广东技工”培训工程,培养技工人才;继续开展“南粤家政”乡村行活动,进一步加强家政培训项目对乡村劳动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