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人才倍增】学芓返乡,引凤筑巢——2023年江门市新会区名企校园行招聘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11-13

  为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1310”具体部署,紧紧围绕市委“1+6+3”工作要求和区委“一园三中心”建设,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11月8日-10日,新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新会区人社局)组织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会区发达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21家新会区重点企业赴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开展2023年江门市新会区名企校园行招聘活动。


PART01 举办专场招聘会

  11月9日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了新会智造 才企兼“榕”2023年江门市新会区名企校园行招聘活动推介宣讲会。


图片


长沙理工大学宣讲会现场

  新会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赟在宣讲会上向同学们推介新会:“新会是一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渥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新会现正面临多重利好叠加、各种优势集聚的关键发展阶段,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已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成为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好地方,我们敞开怀抱发出最诚挚的邀请,邀请你们选择新会,扎根新会,一起绘就江门市新会区的新蓝图。”


图片


新会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赟致辞

  新会区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工作人员围绕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安居政策,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吸引,从交通区位、产业优势、人文环境、名人明星、旅游资源、饮食文化等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精准提高人才引育指向、人才补贴力度、人才服务水平等等,为长沙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做了非常明晰的讲解。


图片

 介绍新会人才政策


  新会企业代表对企业概况、招聘需求、薪资福利等进行宣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入职后的升职、培养、生活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能关注企业的发展,企业也诚邀同学们到企业去参观、现场了解企业的情况。

  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企业代表万佳颖,是2023届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的。她在宣讲会说:“这次来到长沙,感到特别的亲切,长沙理工大学是我的母校,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一个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中集,广东新会中集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创新孵化基地,企业福利待遇好,而且新会是一个包容性强、宜居宜业的好城市,发展潜力很大,我希望在座的师弟师妹,可以考虑选择新会就业,我在新会等着你们!”


图片



图片

  在长沙理工大学双选会现场,前来投递简历和面试的学生络绎不绝,现场气氛热烈,各招聘企业负责人为前来应聘同学推荐岗位以及福利待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11月10日,新会区人社局领导组织21家企业带队参加湘潭大学2024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此次供需见面会吸引了湘潭大学及周边城市的应届毕业生前来参加。

  活动现场,新会区人社局还为前来求职的同学介绍新会的人才政策,为更多优秀人才来新发展打下基础。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招聘负责人表示:“这次招聘收到了30多份简历,专业与我们的需求匹配度很高,其中收到了12份硕士的学历,也是比较惊喜的。”

  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欧同学说:“我家就在江门,这次看到新会的几家大企业来到学校招聘,而且专业对口,就带上了简历过来投递,希望能在家乡找到心仪的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研三金融系的优秀学生代表黄同学表示,自己也是江门人,如今即将毕业,对新会的国资企业非常有兴趣,期待能到新会寻找一个实习的机会,在收到简历的第一时间,新会区区人社局领导及时将简历移交国资,让他们直接对接。

图片图片

  据统计,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两场校园招聘活动,21家重点企业计划招聘493人,现场接收简历354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33人,其中江门籍16人。


PART02 组织高校座谈会

  11月8日与11月10日,新会区人社局分别与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进行座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会区人社局与长沙理工大学签订了人才合作意向协议。会上,新会人社局副局长何赟对新会的概况、新会人才政策葵乡人才十条等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新会区正大力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着力创新人才机制、深化校地合作、打造科创平台,营造各方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图片


长沙理工大学政校对接座谈会

  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曹瑛对新会人社及新会名企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应届毕业生情况、表示此次新会名企的招聘需求专业与学校毕业生专业高度匹配,期待企业能找到合适的人才。随后,新会人社与校方互赠纪念品。


图片


新会区人社局与长沙理工大学互赠礼品

  与湘潭大学共建人才供给基地。今年8月,新会区委人才办与湘潭大学签订了人才供给基地协议,本次也就协议的内容进行深化和落实,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学校表示,今后要加强与新会的沟通和对接,多带些学生到新会企业实习,也可以带企业到学校进行培训,邀请学生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听取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学校也会收集企业的意见建议,对如何培养人才方面进行探讨。近期,湘潭大学又为芳源新材料公司输送一名博士进站,手续正在办理中。


图片


湘潭大学政校对接座谈会

  下一步,新会区人社局将继续扎实推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以产业为单位,收集区内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高校,真心实意地为新会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PART03 学校简介

  1、湘潭大学。简称“湘大”,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1974年,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湘潭大学复校。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6所文理工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复校以来,华国锋、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2018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以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进入THE、USNEWS等权威国际大学排行榜的地方高校之一。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教学部,学科覆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艺等9大门类,数学学科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世界一流培育学科,13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省级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2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8个,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引智平台;有2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中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有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湖南省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团队,8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首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6179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756人。拥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以来,累计培养近31万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2、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22个教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在校生45000余人(含城南学院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8500余人。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5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多年连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6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芙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400余人。

  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8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8门,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12个,省级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平台65个。学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近五年,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8余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11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2700余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国13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