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建设首善之区,我区始终把质量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大事来抓,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全区上下一致努力下,我区企业质量工作取得新成绩,质量强区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筑牢质量第一意识,龙头企业勇树标杆。一是大力培育质量标杆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对照省、市政府质量奖标准,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设立质量工作专项资助资金819万元,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各级质量奖评选。2022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车广东、维达纸业、李锦记等3家企业,荣获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实现我市在该奖项“零”的突破,其中李锦记还是全省食品行业唯一获奖企业。此外,我区大力推动《江门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落地见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政府评选活动,共10家企业和团体报名,占全市25%;5家入围现场评审,占全市42%;最终获奖企业2家,占全市三分之一,在全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苦练内功,开展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建设。2022年,我区经济开发区、司前、三江三个市场监管所获批成为全省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单位。瞄准总局基层建设“总跑道”,坚持“四个引领”,力求在新会区创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样本所”,为省市场监管所试点工作提供“新会经验”。目前,试点所已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管局中期评估,达到了运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业务流程更加严谨规范、设施装备更加完善配套、监管执法形象更加规范统一的预期目标。三是推进质量创新载体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建设质量提升创新中心,2022年中车广东、李锦记等2家企业入选江门市第一届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同时,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引育力度,瞄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凯特精密、润宇传感器等2家企业,成功获评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再一次取得江门地区“零”的突破。四是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带动效应。积极组织质量标杆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经验交流。通过提炼、推广标杆企业的优秀做法,激发企业争创意识,从而引领全区企业,提升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去年“质量月”期间,我区组织中车广东公司开展质量标杆经验分享交流活动,10家高铁产业链相关单位参与学习交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积极构建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一是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我区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支持无限极企业参与2项国际标准制订,支持澳林板业、美达锦纶、亚太森博等5家企业参与12项国家标准制订,标志着新会企业在护肤美容、化学纤维、造纸等多个领域,占有国际和全国质量标准体系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陈皮领域,主导形成了一套决定行业质量标准体系的“新会标准”,成为行业的权威规范。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质量认证。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业内的权威认证。去年,我区共59家生产企业、30家检验检测机构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116家企业和组织获得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全省第一;24家企业和组织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全市第一;707家企业和组织获得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共1298张,数量全市第二。
三、坚持服务为先,全面提升全区质量工作效能。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强化企业专利保护,目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41件,居全市第三;有效注册商标超2.3万件,居全市第二;2022年新增有效注册商标3384件,居全市第一。去年,我区共立案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23宗,刑拘12人,逮捕11人,移送起诉5人,切实维护企业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我区探索“质量贷”和知识产权证券化,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24家,质押知识产权93项,融资金额达3.7亿元,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力被激活。二是积极构建质量管理平台。创新推出“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地标业务“指尖办”“掌上办”,389家企业被核准使用新版地理标志,新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印刷量已累计超1011万个,用标企业数和用标数均居全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首。去年11月,我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启用,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新保障。三是用心提供精准指导服务。组织专家组深入企业现场,为企业进行问诊把脉,创新开展“现场诊断+培训”,帮助企业梳理管理体系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提升建议,引导企业科学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在我区在造纸、红木家具、新会陈皮行业挂牌成立“ 新会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为企业提供“店门口”的质量基础服务,有力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