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8-29
置身新会,城中高楼林立。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重塑了居民在高楼内安居落户的生活方式,也衍生出住户之间,住户与物业、开发商之间等复杂多元关系。小区,作为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小单元,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新会区司法局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积极下沉法律服务力量,不断激活小区治理内生动能。
构建“微格局”
党建引领多元力量协同发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社区逐步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如何增强社区居民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实现治理与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社区治理效能的现实课题。为此,区司法局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依法治理全过程,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小区治理“微格局”。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干部主动下沉社区,带领调解员、网格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社工、楼栋长、物业服务人员、业委会成员积极联动,参与小区纠纷排查、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活动,成为小区居民身边的“新熟人”,共同参与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司法行政力量联合社区“两委”,协同相关单位为社区居民解决大量民生实事,引导居民从“局外人”变为“治理者”,形成“遇事找法、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党员干部联合网格员上门走访宣传)
近日,区司法局联合区住建局、会城街道办举办基层社区及物业领域常见纠纷调解专题培训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代表、小区项目负责人、社区调解员及网格员超过200人参加,围绕小区常见矛盾类型、相关法律规定和调解技巧进行专题授课,增强物管、社区的调解本领,促进形成化解基层社区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回应“微诉求”
人民调解防线坚固可靠
抬头见高楼拔地起,满眼是民生无小事。看似琐碎的“微诉求”,关系着基层治理的温度和深度。目前,我区下辖共37个社区,171个小区,约13万户住户。新旧小区交织,人口密度高,楼层渗水、装修噪音、楼道杂物、物业服务不到位……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成为群众反映集中的“急难愁盼”。
(调解员、网格员收到居民诉求,入户了解情况)
面对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区司法局持续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下沉到小区“神经末梢”,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2024年以来,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共组织调处化解涉小区矛盾纠纷556宗,安排专职调解员工作组解决大量商铺与开发商、物管之间的纠纷。
在小区集中的圭峰会城,积极开展深化人民调解工作,成立会城大调解工作队,联合区法院化解了一系列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近日,会城街道某小区两住户因渗水问题在微信业主群内掀起骂战,物管公司协同社区调解员、网格员组织双方调解,通过邀请专业人员检查确定渗水原因在于楼上住户装修作业所致,最后双方在物管服务处签订了调解协议,由楼上住户向楼下住户支付赔偿费用,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畅通“微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街巷深处,灯光如常亮起;楼宇之间,诉求悄然流动。居民“微服务”需求连着“大民生”,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回应及时,正是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
聚焦基础法律服务,区司法局持续完善“区级中心-镇(街)工作站-社区工作室”三级实体平台全覆盖运行,依托网络、热线平台快速响应,形成触手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大力整合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资源和力量,促进基础法律资源分布均衡下沉、供需结构协调平衡。2024年以来,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共向超过1万人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24场。
聚焦特殊群体需求,送法更送温情。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困境家庭等群体,常态化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上门公证等精准服务。与此同时,穿梭于楼宇之间的外卖员、快递员法律需求也不容忽视,围绕交通事故、劳动纠纷、社保争议等常见法律问题,组织法律服务力量深入小区、快递站点、外卖员权益保护站等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纠纷化解等服务。2024年以来,共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服务41次,为他们的奋斗之路增添一份法治底气。
(向新就业群体开展普法宣传)
眺望新会,城乡风景如画。
接下来,区司法局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狠下功夫、不遗余力,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更多司法行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