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4-07-16
“我想趁着记忆力还好,将退伍时带回来的笔记、日志编写这本《军旅情怀》。目前,耗时5年多已完成23万多字的初稿。”78岁的退役军人林洪安指着家里的电脑,踌躇满志地向社工张梓良娓娓道来,并逐一展示《威震长空》《第十二空军飞行学院院史》等珍藏书籍。
“安叔每年都会在广东省第二荣军医院疗养约一个月,他不仅是疗养院的‘荣军文明使者’,他的军旅事迹还在佛山西樵山荣军事迹馆展览。”张梓良是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一名社工,依托“三分类三提升”工作法,他认为,林洪安的事迹丰富且具教育意义,如果能传播到社区、学校、甚至机关单位,定能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张梓良的所思,与林洪安的所想,不谋而合。如今,林洪安已成为“葵乡号角”老兵讲堂的宣讲能手,推动红色故事深入本土、爱国拥军蔚然成风。
自会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列入全国基层思政工作试点站以来,会城街道将分类管理工作理念贯穿试点工作始终,创新实施“三分类三提升”工作法,以深化党员分类管理、对象帮扶分类保障、对象发展分类赋能为抓手,实现引领力、向心力、战斗力提升,有力推动辖区退役军人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
提升引领力
实施退役军人党员分类管理
近年来,在江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新会区作为全省试点县(市、区)探索建立“1+6+N”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和新路径,出台1个总体实施方案、6类党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和N种党员管理措施,强化各类党员教育和作用发挥,形成覆盖全体、分类施策、体系成熟的党员管理新格局。
基于此,会城街道坚持党对退役军人工作全面领导,深化新会区退役军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以智慧网格为单元对各村(社区)退役军人党员进行细致摸排,掌握底数,以“6+N”工作模式,将退役军人党员分为在职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六大类别,建立退役军人党员工作台账,丰富N种服务措施实现精准服务,引领退役军人党员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其中,会城街道还在村(社区)两级择优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退役军人党员——“兵书记”“兵委员”等,担任“老班长工作室”思想政治指导员,通过强化思政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引领力。
彬哥便是会城街道灵镇村“老班长工作室”的思想政治指导员。
一方面,彬哥就职于灵镇村村委会,负责民兵连工作,工作中通过上门家访,及时了解适龄青年、家长思想状况,与青年面对面谈心聊天,传达最新征兵政策并答疑解惑。
另一方面,作为“老班长工作室”思想政治指导员,彬哥在工作中重点关注退役军人群体,主动走访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活现状及建议诉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情感联络员、矛盾调解员”的积极作用。
自退役回到地方参加工作后,彬哥一直以军人姿态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在他的推动下,灵镇村先后被新会区人武部评为先进基层组织、会城街道武装部评为优秀民兵连。
依托“葵乡号角”老兵讲堂和退役军人“一月一活动”平台,2024年6月以来,会城街道面向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困难党员等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比如,组织辖区“兵书记”“兵委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参观新会区廉政教育基地,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又如,组织“光荣在党50年”及以上党龄退役军人老党员开展“红心向党,薪火相传”座谈会和代际交流分享会,携手“老班长”向“新生代”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向心力
实施重点服务对象分类保障
2023年7月,是退役军人强哥的“至暗时刻”——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此后半年,他坚强地积极配合治疗,每月定期到医院就诊,希望能让病痛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遗憾的是,强哥的治疗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一直隐瞒病情的强哥,身体和经济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他,向会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发出了求助。
会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迅速介入,详细了解强哥的家庭情况、医疗情况和经济情况,并制定帮扶措施、提供精准服务。鼓励强哥积极面对病情的同时,服务站工作人员还通过“政府救助+社会慰问”形式,凝聚各方力量,助其渡过难关。
“服务站协助我申请广东省应急救助帮扶资金35000多元,还联系社会热心企业定期送来节日问候和祝福。”强哥表示,虽然治疗之路漫长磨人,但感受到来自党和社会的关爱。
会城街道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细化分类,形成功臣模范、烈属、伤残、“两参”、特困等12个类别。通过常态化联系走访掌握困难需求底数,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工作台账,整合好系统内外服务资源,落实好政策帮扶和社会公益支持,会城街道搭建起“连心桥”,精准解决服务对象生活、医疗、工作等方面问题,切实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聚焦“应帮尽帮”,会城街道今年已为493人次退役军人申请省、市、区三级政策帮扶资金约53.31万元。例如,2024年6月帮助退役军人文叔申请省、区两级资金帮扶,切实减轻文叔医疗负担。
立足“能帮多帮”,会城街道引入社工专业化服务,协助定期探访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个案帮扶和心理疏导。同时,加大社会医疗帮扶举措,2024年以来,联动区爱促会为41名烈属、困难(低保)退役军人购买“护军保”保险;依托区级与国大药房合作的“国之大爱拥军健康行”项目,为947名退役军人办理药房门店消费优惠卡。
此外,会城街道结合重大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如“全国助残日”走访伤残军人代表,端午节、“七一”前后入户走访困难退役军人,推动“情系老兵”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
提升战斗力
实施对象作用发挥分类赋能
经过人民军队淬炼的广大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聚焦退役军人作用发挥,会城街道对照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红色宣讲等工作领域,相应梳理“兵两委”、退役军人网格员、退役军人志愿者、老兵宣讲员名册底数,为他们搭建各类平台,鼓励他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大显身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细化各类对象工作举措,会城街道分类赋能退役军人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培育更多退役军人参与各领域服务,做到“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凝聚退役军人力量。
依托“一月一活动”“老兵讲堂”平台,会城街道围绕国防教育、参军经历、英模故事、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今年已组织退役军人宣讲“七进”活动5场;组织退役军人参与志愿服务6场次,包括青少年军事冬令营、植树造林、政策宣传、慰问困难群体等;组织“兵两委”参与区级思想政治引领骨干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音乐党课、老兵宣讲等强化思想赋能。
“兵两委”更是争先锋、强作为、勇担当的模范。去年,茶坑村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该村有“兵两委”3人;西盛村、沙岗村、九龙村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该村有“兵两委”6人,其中“兵书记”2人。
会城街道现有“兵两委”60人,其中“兵书记”19人,退役军人网格员19人,葵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员125人,老兵宣讲员20人。他们持续在巩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下苦功、出实效,践行为民服务初心,建功“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