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戎耀党旗“百千万工程”有我】兵书记谭超华:“点线面”擘画古村新图景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7-14

  在大鳌镇三十六顷村红卫岛,一株300树龄的红棉古树傲然挺立,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点亮了村庄的春天。每逢三四月花期,树下游客如织,长枪短炮捕捉着这“五邑最美红棉”的惊鸿一瞥。这番热闹景象,是兵书记谭超华立立足“一棵树”,实施“点线面”乡村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乡村的生动写照。

  兵心永驻,稳扎稳打发挥“领头雁”作用

  自2005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以来,谭超华从未忘记“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也没有停下建功新时代的铿锵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扎根乡村十余载。当选村党组织书记后,他将雷厉风行、服务为民的军人本色深植于乡村治理,多点发力改善人居环境。

  面对村民出行痛点,他顶住压力攻坚克难,他强力推进“三清三拆”工程,拆除沿河违建1300米,硬底化一河两岸道路,让曾经的梗阻化身为村庄发展的“动脉”;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引入粤自助服务机,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创新将退役军人服务站融入其中,让战友们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服务;运用“妇女议事亭”引导妇女群众共商共建、群策群力,引领村民对“四旁”“五边”空地进行植绿增绿,以“绣花功夫”见缝插绿让“美丽庭院”成为处处可见的“微景点”。无论是解决兴华路水浸顽疾,还是拓宽三里道路、改造村内篮球场,桩桩件件都围绕提升村民满意度与幸福感展开,赢得村民的广泛赞誉。

  一棵古树,焕发古村新颜和走实振兴之路

  三十六顷村位于大鳌镇中心附近,邻近圩镇,由三十六顷村和红卫岛合并而成,特色文旅资源是谭超华将三十六顷村打造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关键“大招”。他将红棉古树作为金字招牌,以点连线带面,走出一条融合生态之美、产业之兴、人文之韵的振兴之路。

  古树新生,筑牢生态根基。为保护好这棵见证了三个世纪的“活文物”,谭超华积极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积极对接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沟通,专门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方案。通过土壤改良、透气铺装等,改善古树根系生长环境,防止土壤板结与养分流失,将古红棉树保护纳入林长职责清单,明确责任区域。同时鼓励引导村民加入志愿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全面协作的管护机制,让古红棉树持续焕发生机。

微信图片_20250714114448.jpg微信图片_20250714114455.jpg

  红棉休闲岛码头夜景


  串珠成链,激活产业动脉。对接专业团队重点规划“红棉休闲岛”蓝图,将岛外岛内的文旅景点“串珠成链”,提升游客长久吸引力。依托古红棉树建设红棉树拍摄栈台和红棉公园,为游客提供休憩与创作的港湾,闲置的红卫小学蜕变为古韵悠然的红棉主题民宿。美化上岛入口处农房外立面,进行整村管线改造及新建配电房、公共厕所等,开展码头两岸沿途护岸生态修复,修建环岛漫步绿道,提升和美乡村面貌。谋划“变废为宝”的钢管厂活化项目,蜕变为融合艺术空间、书屋、咖啡与绿地的文旅打卡地,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714101302.jpg

     水中栈道

微信图片_20250714114305.jpg

  农房外立面升级效果


  点线交织,点燃振兴引擎。趁“红棉休闲岛”建设的东风,将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地块改造成口袋公园,并设立“五邑最美红棉”的入村标识,为群众打造休闲地。开展村内老旧农房的外立面升级改造,粉刷墙面、悬挂小花篮或贴上红棉花标识,形成“处处见花”的景观效果。以“晚风+宵夜”的模式将红卫码头打造成大鳌网红夜市景点,抓住圩镇居民和上岛游客双重人流,以南美白对虾、大鳌莲藕、慈姑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卖点,建设“美食一条街”,这条街与圩镇“笑虾虾”夜市、红棉码头夜游点连成一片,形成辐射力强劲的夜经济活跃带,让乡村夜晚同样流光溢彩。


微信图片_20250714114718.jpg

  三十六顷村入村标识

微信图片_20250714113715.jpg微信图片_20250714113722.jpg

  口袋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红棉树下,古村新颜。在“兵书记”谭超华带领下,三十六顷村以一棵古树为支点,撬动了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红棉之下,兵心为民的故事仍在续写,一幅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筋骨、以人文为灵魂的乡村新画卷,向着更加绚烂的未来铺展。

  (稿件素材来源:大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