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政府工作部门 > 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新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区文广旅体局    发布日期:2022-11-01

关于印发新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新文广旅体〔2022〕44号


各镇(街、区),各相关部门: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条例》、省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新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业经区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附件:新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江门市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11月1日


新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市民健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江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市委“1+6+3”工作部署十大行动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社会组织更加健全,科学健身更加广泛普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到2025年,达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以上,实现城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在50%以上,每千人拥有体育社会指导员不少于3.2名,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0.5个,《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9%,开展科学健身讲座50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和市民健身指导中心均不少于1个,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每万人拥有0.72块足球场地。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城镇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推进体育中心升级建设,启动新会游泳跳水中心工程;推进省网球基地建设;建设新会国家体育公园;规划完善枢纽新城体育运动设施,补足城市体育设施短板。提档升级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镇(街)完成建有1个以上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全民健身基地项目,以大锅底运动场为起点,结合北园至圭峰山新建人行道工程项目,将全民健康运动理念延伸至圭峰北坑体育运动公园,同时选取城区10处社区公园打造微型健身主题公园,打造全民健身运动体系。

  加强现有健身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镇街公共体育设施、村居运动设施更新改造达标,提高城乡现有健身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工作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

  到2025年,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以上,建成城区10分钟健身圈、乡镇15分钟健身圈,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

  (二)积极完善体育健身组织体系

  构建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区)下沉。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加强区域间体育社会组织联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完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监督,全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体育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治理、强化行业自律、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在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体育组织扶持力度,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扶持基层体育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乡镇(街道)体育组织开展居民健身需求的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三)丰富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内涵

  完善全社会参与赛事活动体系。完善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大力开展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特色运动项目发展,扶持推广龙舟、蔡李佛拳、摩托车越野赛、健身气功等地方特色项目。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各类群众运动会和节庆体育主题活动。结合民俗习惯、季节特点、传统节庆和乡村旅游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乡土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扩大城乡居民参与赛事活动的覆盖面。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常态化。推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普及开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巩固共练共健社区体育和谐圈。以青少年俱乐部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支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健身活动。加强残障人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引导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举办特殊人群运动会。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亲子为主题、以广场舞等特色体育项目为内容的妇女、幼儿体育健身活动。

  打造高水平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积极加强体育品牌项目培育,组织举办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举办岭南文化传统体育赛事,组织传统龙舟争霸赛、摩托车越野赛,传承新会文盛武兴基因,着力打造蔡李佛拳体育品牌赛事;打造区域性品牌赛事新亮点,推进新会篮球联赛、七人制足球联赛、珠超五人足球联赛,以品牌带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新会的影响力。

  (四)大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与定期培训制度,鼓励体育教师和条件达标的体育爱好者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制定体育指导员工作指南,积极做好健身指导、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到2025年,我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各乡镇文化站应配备1名以上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作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活动。

  完善居民体质监测评价体系。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配备专门的体质监测设备,定点开展常态化、公益性的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快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点)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质监测网点向城镇社区、乡镇延伸。建立受测人员健康档案,制定运动处方,开展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深入农村、基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有主题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体质测定、评价与健身指导活动。到2025年,我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9%,开展科学体育运动讲座50场以上。

  (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

  加强区域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利用地缘和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引进港澳高水平体育团队和人才,开展体育交流合作。结合《新会区“港澳融合”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加强与港澳体育交流融合工作,结合我市传统体育优势项目,举办蔡李佛国际狮王争霸邀请赛,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开展蔡李佛国际武术交流活动,打造蔡李佛国际武术交流平台。落实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的休闲体育设施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建立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利用我市碧道、古驿道、健身步道、历史文化游径等线性空间,邀请港澳社会体育组织和运动爱好者开展定向越野、徒步登山等交流活动。

  (六)创新体教联动资源共享模式

  完善体教部门联动机制,创新体教联动模式。建立与教育局联席会议机制,开展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强化体育与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场馆共享利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学校担任兼职教练员,建立体育教师成长档案制度,培养会教、能练、带赛的体教融合型体育师资队伍,实现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展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支持学校优先发展校园足球、武术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体育项目,大力推动蔡李佛拳传统特色武术项目进校园。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联合教育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准入标准,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托管服务,建立评价与退出机制。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联动机制,降低青少年近视率。支持教育部门扶持农村及薄弱学校,完善体育场地、配齐体育器材。定期开展学校体质健康抽测,实现2022年青少年体质测试优良率50%以上、2025年体质测试优良率55%以上。

  (七)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建立以赛事、旅游、美食、会议、产业基地、学术研究为主导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美食旅游、展示展销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园区,扶持全民健身、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科技等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赛事体系。引入新体育竞技业态,打造“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其他相关产业高度融合。

  汇集多渠道(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各镇(街)美食特色,与休闲体育公园等相融合,合力打造以特色美食为亮点的休闲体育产业基地。注入体育元素,引入体育商品形成集聚营商,盘活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周边的商业市场。发挥侨乡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华侨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在编制土地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纳入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拓宽思路,壮大体育彩票市场,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健全销售监督机制,制定分配、使用体育彩票基金的管理办法。以新产品、热点赛事为着眼点,加大体育彩票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扩大销售规模,不断壮大体育彩票市场。

  (八)探索“体医融合”发展新路径

  探索“体医融合”路径。加强与卫生健康局的联动,发挥我区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积累有效的运动处方,逐步建成健康运动处方库。力争到2025年,成立运动医学健身指导中心。

  发挥社区力量,拓展“体医融合”模式。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体医”健康观念宣传,积极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检测。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由“体医”复合专家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运动处方,提供咨询、指导、监督及跟踪服务,形成良性反馈机制,逐步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政府牵头,工会、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健康局等多部门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加强规划实施的督查,为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供组织保障。各镇(街)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全民健身纳入我区社会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城市建设活动考核评价体系,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区财政每年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经费预算的落实。充分发挥镇(街)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

  (二)强化政策保障

  完善体育彩票收入分配制度,确保体育彩票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制定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自然资源局要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落实全民健身规划用地。制定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公益性建设用地、废旧厂房改造为全民健身设施的鼓励政策,为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创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壮大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注重培养和发展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广大体育爱好者参加培训,壮大体育社会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以及其他领域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制定体育社会指导员工作指南,各镇(街)文化站必须配备一名注册体育社会指导员。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全民健身人才评价机制。发挥我市医院运动医学专科的优势,推进体医人才培育,科学指导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康复。

  (四)加大健身宣传

  推动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宣传活动,制作网络软件、江门群体通健身APP、全民健身数字地图,集成体育健身场馆、组织、活动、方法等各类体育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健身指导、场地预订等服务。开展体育题材视频创作,深挖市民健身事迹,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建立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拓宽激励范围,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组织开展健身活动。表彰一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以及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五)加强安全保障

  健全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贯彻落实体育设施巡查制度,对各类健身设施加强安全监管,加强检查、维修和更新,消除安全隐患。大型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馆的显著位置应配置急救设备,在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时必须配备医疗组。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和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机制,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类体育馆、体育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须达到防疫要求。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消防安全检查和演练。通过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运动场地设施安全管理,做好赛事活动安全组织。提高广大群众运动安全意识,减少运动伤害风险,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竞赛主办方、参赛方必须购买运动意外伤害保险。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支持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