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随着一辆辆运鱼车抵达新会区崖南渔港,银湖湾滨海新区生态保护修复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开始。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新会渔政大队等相关人员到场参与活动。
上午9时,在江门市五邑公证处公证人员的见证下,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清点核实鱼苗、虾苗数目,并将一袋袋鱼苗、虾苗全部转运至渔船上。据了解,本次增殖放流的海洋经济物种共三种,包括黄鳍鲷30万尾、黑鲷30万尾、斑节对虾400万尾。
装载完毕后,渔船随即出发,到达粤西海区广海湾(黄茅海)海域定点位置,只见工作人员把装着鱼苗、虾苗的氧气袋逐一打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苗、虾苗迅速流入海中,为粤西海区广海湾(黄茅海)海域注入“新鲜血液”。
“选择在休渔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是为了让鱼苗、虾苗在良好的海洋环境下成长发育,提高鱼虾产量。”银湖湾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促进局副局长、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梁斌峰表示,“在活动举行前,我们聘请第三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粤西海区广海湾(黄茅海)海域进行了相关环境评估,在后期,我们将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放流效果,为今后更好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银湖湾滨海新区项目建设不断兴起发展,生态环境也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今天的银湖湾滨海新区生态保护修复增殖放流活动是首次举行,我们计划此项活动将连续三年开展,助力海洋生态的改善和修复,促进黄茅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梁斌峰说。
来源:江门日报 记者/任晓盈 通讯员/陈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