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地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运用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上,从2018年7月开始,在新会区民政局的指导和资助下,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精心打造“社区共享空间”项目,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运营,促进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带动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提升社区整体服务功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资源“引进来”,奠定社区“互动”基础
“社区共享空间”通过发动社区居民、驻社区的部门单位等在共享空间登记可共享的资源,让有需要的市民在共享空间查阅获取所需物品或服务,实现资源与需求的“自助”匹配。“社区共享空间”将社区资源分为物品、知识、技能、场地、志愿服务、互助基金、公益活动七大模块,既可方便居民快捷借用轮椅、电钻等日常少用的物品,又可提高社区服务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既可提供展示居民技能的平台,又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拉近居民之间、部门单位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满足增强居民对社区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目前,“社区共享空间”资源库共登记在册的物品有127件、技能21种、知识9种、场地10个、互助基金1个、志愿者服务队伍3支。求助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居民需求信息,正通过共享资源库一一得到匹配解决。
二、服务“走出去”,织密社区“互联”网络
“社区共享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收集共享资源坐等居民求助的静态层面,更多的是以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体现共享理念,把居民群众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党建引领下的“党员求必应”模块便是一大品牌。“社区共享空间”收集登记社区在职党员的职业情况、个人特长、服务意愿,形成党员服务信息资源库,再跟居民需求进行匹配,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目前,党员服务信息资源库提供包括作业辅导、电脑维修、供水设备检测等11种资源,累计为居民提供义诊、义剪、政策咨询等服务50余场,服务超2000人次。需求突出的“护航儿童成长”模块是另一大品牌。为解决社区困难家庭儿童及职工子女的周末及假期照顾需求,“社区共享空间”发挥社区教师及其他志愿者专业优势及特长,开展爱心学堂、成长驿站、优享计划三大恒常化志愿服务,为社区儿童提供包括作业辅导、朋辈社交、国粹传承、法治意识、安全教育五大主题关爱服务。针对需要个别化介入的困难家庭儿童,形成“社区+教师志愿者+社工”的服务团队,从生理、心理、经济、家庭及社会环境层面为困难家庭儿童缓解困境。至今共开展爱心学堂60节、成长驿站45节、优享计划40节,共服务社区儿童2545人次。
三、宣传“做到位”,营造社区“互助”氛围
“社区共享空间”通过新闻媒体、外展宣传、社区宣传栏、居民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宣传项目提供的服务、成效及居民评价,传播共享互助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物品、技能等共享活动,为有技能有意愿的居民提供自我展示、发挥作用的平台,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在疫情期间,项目通过组织居民录制烹饪、手工、健身操等视频,发布到社区微信群,让居民掌握新技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与家人的互动,有效疏导了疫情所造成的家庭关系紧张,促进家庭和谐。另外,项目推出“共享积分制”。参与共享的居民,不论是捐出闲置品、借用闲置品或参与技能共享,都可获得积分,可用于换取相应的礼品。同时,在年底表彰参与度较高的居民,通过表彰,在社区内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共享活动,提高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居民互助互爱。
“社区共享空间”项目是新会区民政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化社区共享理念的重要尝试,获得社区居民的大力“点赞”,为进一步实现社区精准服务、深化社区精细化治理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