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及《江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为加快新会区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夯实现代畜牧产业基础,保障肉、奶、蛋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结合新会区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在充分听取区有关单位、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规划编制。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
二、规划特点
规划在对新会区位概况、资源禀赋概况及畜牧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新会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新会区发展畜牧业土地承载力测算,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了总体空间布局和养殖产业布局;明确了五个保障措施、六个重点建设工程和七个配套体系建设等保证措施。规划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本编制与图件编制相结合,提高规划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三、总体框架
(一)规划总则。
主要是:规划背景、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技术路线与规划依据。
(二)分析了新会区现代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对新会区地理概况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养殖环境及畜牧业现状等调查,分析了新会区畜牧业发展的优劣势:(1)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条件完善;(2)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畜禽养殖业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积极性不高、畜禽养殖污染监管难度大。面临形势与机遇主要有:(1)国家政策利好、发展导向明确;(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契机;(3)市场需求继续扩大。面临挑战与问题主要有:(1)环境资源约束加大,污染问题突出;(2)市场波动风险大;(3)动物疫病来源复杂,疫情形势严峻;(4)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三)明确了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
1.规划思路:
明确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会区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养殖基础、环境承载力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发展”为目标,以“增效、增美、增绿”为关键点,一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二要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三要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2.技术模式:
(1)就地利用模式:通过干湿分离的方式,将畜禽干粪通过与垫料堆积处理,充分腐熟并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的种子后,施用到周边农田、林地。在农田、林地地势高处建造储肥池,铺设灌溉管网,养殖污水经厌氧池发酵后,通过管网或自流或喷滴灌用于种植业。
(2)“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微生物+”可适用于多种养类型、养殖模式。包括: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微生物+全封闭高架网床、微生物+半封闭高架网床、微生物+低架网床机械刮粪离舍发酵、微生物+平地干清粪等模式。家禽、珍禽生态养殖模式:微生物+高架网床、发酵垫料床、微生物+封闭栏舍+多层笼养、林下养殖等模式。肉牛肉羊的生态养殖模式:微生物+饲草料。
(3)规模化养殖小区模式:该模式是“农户小规模、生产大群体”的饲养方式。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规范管理”的原则,严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良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操作,集中污水处理,集中无害化处理和粪污的回收利用的生产经营模式,致力于打造无公害、绿色的产品。
(4)肥料化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发展当地养殖企业或第三方有机肥生产机构,实现区域内畜禽100%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增加粪污附加值。
(5)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养殖场为中心,形成了种养结合生态农业体系。首先在养殖场采用建设太阳能等可再生发电设施,满足养殖场的用电需求。其次,通过实施养殖场“三改两分”(改水冲清粪或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刮粪板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项目,建造高标准规模养殖场,营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保障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废弃物处理成本。最后,将收获的农作物用于买卖、自足、饲料等,从而实现自给自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制定了五个方面目标:
(1)进一步实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2)组织带动更加紧密;
(3)品牌农业更加响亮;
(4)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5)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四)提出总体布局方案
共提出了总体布局和产业布局两个方案。
1.总体布局
在禁养区、非禁养区域划分明确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各镇(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划定重点发展区域,形成“一心一基地三片区”的空间布局: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基地、北部标准化养殖区、中部生态养殖区、东部适度发展区。
2.产业布局
按照生产相对集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围绕生猪、禽类、草食动物等畜种,分品种提出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基地布局方案。
(五)规划重点工作
提出了五个保障措施、六个重点建设工程和七个配套体系建设。
1.重点建设工程
(1)畜禽良种繁育工程:建立符合乡镇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区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抓紧开展畜禽新品系评审。利用国家向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行倾斜政策,强化种畜禽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规模化种畜禽企业,建立人工授精站,提高优良品种的供种能力。
(2)畜禽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工程: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建立以沼气为枢纽的循环种养模式,是促进新会区实现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3)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工程:按照“就地消纳、综合利用、能量循环、变废为宝”的原则,发挥“产、学、研、推”的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特点,积极破解制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加大在畜禽粪便转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性。
(4)畜禽屠宰标准化建设工程:以优化定点布局、规范屠宰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为首要任务,继续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达标生产,提升屠宰企业装备技术水平,打造畜禽屠宰行业优势品牌集群,不断提升健康肉类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5)畜牧业加工及物流配套工程:开展以“企业主导型”的研发机制支撑产业,建立肉类质量分级体系,支持和鼓励畜禽加工企业和协会与畜禽方面知名的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无公害畜禽饲料生产线,引进秸秆饲料加工工艺,通过“饲料+养殖”的模式,带动基地示范场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健康养殖、清洁养殖。
(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壮大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深化经营机制改革的要求,突出专业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畜牧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四个发展重点。
2.配套体系建设
(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积极转变疫病防控工作模式,完善动物防疫技术支持,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加强基层畜禽防疫知识宣传,加强基层畜禽防疫知识宣传,强化畜禽检疫执法力度,实现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有效的防止疫病大面积的传播,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展5G大数据信息平台,通过对畜产品投入品的生产、检验、销售到畜禽养殖的饲养、防疫、监督、检疫、出栏、运输、屠宰,再到畜产品的检疫、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建立监管和追溯体系,从而完善新会区“从养殖场到餐桌”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溯源服务。
(3)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执行养殖场环境准入法规或标准,综合评估周边人口密度、土壤肥力、作物需肥量和自然条件等环境对畜禽养殖规模的承载能力,严格遵循畜禽养殖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畜牧业环境污染。
(4)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加大畜牧业科技推广,推进养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会区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5)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包括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饲料,活畜禽,畜产品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时实动态信息,通过网络共享,使得全国各地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畜牧企业、农户等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为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6)畜牧队伍建设体系:合理调配管理机构,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构建起以区农业农村局为领导,联结“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区、镇(街)、村三级联动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7)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的服务体制,培育发展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和扶持科技特派员、农牧民经纪人改变个体营销服务模式,开展“企业+基地+养殖户”的新模式,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方面。
3.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建设目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如成立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等,促进各部门沟通协作和协调联动,切实加强对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2)政策保障
结合当前畜牧业形式和产业发展需求,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努力探索新的扶持内容,提出了在保险、用地、税收、土地、营业、贷款、技术服务、畜禽粪肥利用等方面出相关扶持畜牧业养殖的政策,构建新时期畜牧业扶持政策的升级版。
(3)资金保障
在保持强化对畜牧业的财政资金扶持下,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创新信贷担保抵押和融资模式。
(4)人才保障
依据新会区促进“葵乡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在畜牧业方面人才的引进、就业、落户、科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开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5)法治保障
把畜牧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认真贯彻《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动物检疫工作,逐步完善督促检查制度。
制作单位:新会区农业农村局
制作时间:2023年8月
咨询电话:0750-637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