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会区文化馆设立非遗直播间栏目,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介绍、教授,生动形象地向广大群众展示我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起走进
非遗直播间《新会陈皮制作技艺》
感受新会陈皮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冈州红皮,为大红柑(又名茶枝柑)的果皮经陈化而成。以在新会种植的茶枝柑去肉取皮,晒制保存的陈皮为正品。在2006年,新会陈皮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9年,入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9年11月,新会陈皮还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陈皮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又以新会地产陈皮为正品,新会种柑取皮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是行销于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在清同治年间曾被慈禧太后指定为“贡品”。新会陈皮是广东地道名药,十大广药之一。清代大医师叶天仕的著名“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新会陈皮又是极佳的保健食品,清润理肺,有行气、健胃、燥湿、化痰、下气、止呕的功效。陈皮越陈越香,而经年陈藏的新会陈皮更是珍品,因此有“百年陈皮胜黄金”和“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说法。
新会陈皮是指在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栽培的茶枝柑(又称大红柑)的果皮经晒干或烘干,开成三瓣状,并在保护区域范围内贮存陈化三年以上的干品。新会陈皮按采收加工时间和质量可分为:柑青皮(青皮)、微红皮(黄皮)和大红皮(红皮)。
新会陈皮制作的技艺非常讲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三时”“三式”“三色”“三级”和“三瓣”分级标准;包括种植、采收、洗选、开皮、反皮、晒制、陈化等科学制作技艺流程。
新鲜果皮的储存、陈化都需要在新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至少贮存陈化三年以上。在每年的2月到5月,潮湿的天气来临,未满三年的新皮要密封存好,避免受潮。6月到11月之间,每天都要在太阳底下晒5到6个小时。11月后,才可以入库陈化。如此反复三年,才能成为新会陈皮。
此外,不同年份的新会陈皮,它的收藏翻晒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大致分为如下:
1.柑皮初成陈皮的前三年,性状还不稳定,翻晒次数要多一些,每年至少翻晒3次。
2.第三到五年的陈皮,性状逐渐稳定,翻晒次数无须太多,定期翻晒即可。
3.第五到九年的陈皮,这时候可以视陈皮的情况而定,以晾晒为主,避免曝晒。
4.第十年后,陈皮经过了长期的翻晒,性状保持稳定,这时候只要密封保存,定期检查就可以了。
除了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外,陈皮又是一种上好的香料,本地人饮食中离不开用陈皮作为佐料,还可制作成陈皮茶、陈皮油、陈皮酒、陈皮糕点、陈皮果酱、陈皮凉果等等,因此又作为送礼佳品,生产、销售、食用新会陈皮形成为独特的地方风俗。
新会陈皮业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独特的地方古老行业。由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昔日种植新会茶枝柑的地方大为减少,新会陈皮的生产也日渐缩量,新会陈皮这“食用黄金”将显得更加矜贵。
未来,我区将继续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发展,在产业发展上,更积极投入新会柑酵素产品开发,深挖产品价值;在技术上,整合各方资源,汇聚高精尖技术和优秀的科研能力,打造生物科技与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在文化上,将以传承文化结合高新科技为引领,以“文化体验+科研基地+生产线+互联网+旅游”模式拓展新会陈皮产业链。
(来源:相约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