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我心中的江门3.3”很火
这不,新会版的江门3.3精彩之旅也来啦
#新会3处时光刻录地#
新会,古称冈州,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藏着许多时光的印记。
小编要向各位介绍三处时光刻录地,分别是景堂图书馆、梁启超故居、新会学宫,它们是新会活着的历史,是新会可以触摸的时代印记,也是外界了解新会、感受新会的重要窗口。
请跟随小编的步伐
一同走进这三处时光刻录地
一起感受那些
被岁月沉淀的历史与文化
景堂图书馆
景堂图书馆始建于1922年,由爱国侨胞冯平山先生全额捐资兴办,为纪念其父冯景堂先生而命名。1925年馆舍落成,正式向公共免费开放,1967年交由新会人民政府管理,是国内仅有的侨资捐建、政府管理开放上百年的图书馆。也是新会中华民国时期代表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百年景堂,历经沧桑变迁,景堂人一脉相承、艰苦奋斗、爱书如命,一路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新会人成长,共同打造了新会人民心目中的文化殿堂。
经过历次扩建,景堂图书馆目前总面积为7260平方米,设有文创展示区、展览厅、报纸室、期刊室、图书借阅室、特藏文献阅览室等区域,为全区人民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文献复制及传递等服务,建立了江门五邑地区首家古籍文献修复室,是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新会区茶坑村,由故居、纪念馆、仁堂、有立梁公祠、大礼堂、旧乡府、供销社、衷玉梁公祠等建筑组成。
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是梁启超先生同年接受启蒙教育和少年时期成长生活的地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组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厨房、一门楼、两天井、一饭厅、一正厅、两耳房,门楼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的藏书阁;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故居与纪念馆之间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尊铜像,高2.38米,重400多公斤,由新会籍的广州美术学院林敦厚教授、雕塑家林汉强父子共同设计。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再现了当年忧国忧民、不断探索,终生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不息的风采。梁启超纪念馆在2001年建成,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
2023年,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江门市、新会区政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开展升级修缮工程。全面提升后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进一步增强文物本体的耐久度和美观度,重现了梁启超故居的昔日风采,更全面地展示了梁启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启超精神和启超文化在保护和发展中得以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新会学宫
新会学宫又名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仁宗下令“州县立学”,新会县遵旨设立县学,在县治东北宣化坊马山侧边兴建学宫,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模式,因地制宜建造的。
学宫曾在元代毁于战火,明代重建,明、清两朝多次维修。清道光年间,学宫发展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民国二十八年(1939),学宫建筑遭受日军严重破坏,1956年至195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全面维修,并将后座三殿用作新成立的新会县博物馆的馆址。前座和中座曾先后用作“县农业展览馆”“县会议招待所”“县委党校”等。1988年,县委党校撤离,整个学宫成为了新会博物馆的馆址并一直至今。1989年,获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内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库、两廊、两庑和尊经阁、履中殿、蹈和殿等,成中轴线对称分布。中心建筑大成殿,是拜祭孔子先师的场所,朱红的墙身与屋面黄色琉璃瓦相映交辉,极显尊贵,殿前是花岗岩石条砌筑的月台,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大成殿内正中贴金木雕神龛内供奉一尊汉白玉孔子坐像,殿内外悬有六块匾额和三副对联,参照山东曲阜孔庙式样,以山樟木通雕龙纹,蓝底贴金,阳刻大字,精美华丽。
漫步在新会学宫,你既可以欣赏到红墙绿瓦的建筑艺术,也能感受新会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先贤的尊敬。
春节来新会,来年啥都会!
这就是小编心中
有关于时光刻录地的新会3.3
不知道是否
和你心中的3.3一拍即合呢?
来源: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新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