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
近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江门市第十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7项),其中新会区有5项,分别是新会陈皮油制作技艺、新会陈皮酒制作技艺、新会漆画、新会陈皮药膳和崖山庙会。
新会非遗Level Up!
快来认识它们吧~
新会陈皮油制作技艺
新会陈皮油制作技艺是新会民间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制作技艺,新会人炮制新会陈皮后,选用陈化三年以上、油胞密集的道地新会陈皮,用带灯罩煤油灯,将新会陈皮放于煤油灯罩上,往陈皮表面的窝倒上适量花生油,点燃煤油灯控制火候烤焙装有适量花生油的陈皮,待陈皮渗出的油分与花生油互相融结,飘出浓香。待油晾到温热后涂抹按摩外用,可治疗小儿积食、肠胃不适、咳嗽等常见病。
中医认为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生活环境中,“风、寒、湿、邪”容易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肚肠疼痛等不良反应。新会陈皮挥发油能温和刺激肠胃,理气健脾,又可以温和刺激咽喉,止咳化痰。
新会人历来注重陈皮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习惯将其作为馈赠亲友、婚庆嫁娶的礼品。陈皮不仅在药用和食用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蕴含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新会陈皮油的妙用进一步丰富了新会陈皮道地臻品的底蕴和内涵,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新会陈皮酒制作技艺
陈皮酒主要是以新会陈皮和米酒加工而成。新会陈皮气香、味苦、性温,辛能散,苦能燥,归肺脾经,具有通温行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等功效。因此,采用新会陈皮制作而成的陈皮酒具有健脾祛湿、化痰止咳、舒筋活络等功效。
过去,多数古井慈溪人自制陈皮酒供自家饮用。相传1945年,慈溪赵氏族人在古井民生街开设民生酒家(后更名“大世界酒家”)制作陈皮酒,并在酒楼的一间铺面设立贸易专柜,销售陈皮酒。
陈皮酒酿制采用新会纯正大红柑所制的老陈皮,精选优质大米、小麦等粮食进行发酵制酒,在原料选择、制作工序、器具使用等方面颇为讲究。首先要精选15年以上陈皮并清理干净,再用水浸润陈皮,捞起陈皮沥水,然后用古井慈溪赵氏祖传秘方制作的酒曲与沥干水分的老陈皮及大米、小麦等粮食一起发酵,将发酵后的陈皮酒酒醅倒入木甑或陶甑,用柴火灶蒸馏,最后将酒液过滤入瓶分装,进行销售或继续自然陈化。
精心酿制的陈皮酒甘、香、醇、甜、润,品之饱满、绵长、干爽,满口陈皮浓香,回味悠长,并通过酒助药材,发挥出陈皮的食疗养生功效。
新会漆画
新会漆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最早的雏形是漆装饰,据《新会县志》《新会乡土志》等历史文献记载,从宋代到清末,江门地区修建的祠堂、庙宇和寻常百姓家庭建筑、家居用品、木雕饰品等都用漆装饰、涂裱,它既是艺术品,又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新会漆画制作十分复杂多样,材料也多种多样,除了漆之外,还有金、银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常见的漆画制作流程分为六大步骤:一、制作漆板;二、涂刷底漆;三、定稿草图;四、贴金、银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五、涂刷色漆;六、抛光打磨。其特有的绘制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融民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匠心独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收藏鉴赏价值。
新会陈皮药膳
新会陈皮药膳是指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结合新会陈皮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进行科学、系统搭配,采用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食膳。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入方和百药,入膳和百味”,新会陈皮药膳可根据四季调和养生和制作技艺两方面进行分类。春季:以养生、养肝为主;夏季:暑热邪胜,适宜饮用清热消暑解腻的新会陈皮菊花茶;秋季:适宜滋阴养肺,气候干燥,适宜用新会陈皮、川贝炖雪梨。冬季:应坚持补阳和理气并存、健脾和养胃并重的原则,可用新会陈皮搭配当归、生姜、白术炖羊肉汤,益气补虚,增强御寒能力。
按照制作技艺分类,可分为炖、炸、蒸、煮、炒、焖、凉拌、煲、扒、点心、甜品等,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风味特色和食疗功效。如新会陈皮水鸭汤、新会陈皮解毒蟾蜍汤、新会陈皮赤小豆糯米焖鲤鱼等等。
崖山庙会
崖山庙会又称“国母诞”,由崖山祭祀发展而来,继而成为盛大的民俗活动。
新会崖山是南宋王朝最后覆亡之地,宋末行朝驻跸崖山时建有慈元殿、行朝草市;今遗存南宋杨太后陵、明清崖山祠庙群等。民间称慈元殿为“国母殿”,而每年农历四月廿七日杨太后诞辰日,民间称为“国母诞”,这一天,新会周边赵宋皇裔子孙及南宋遗民后代会组织到崖山隆重祭祀。
来源:新会发布
(来源:新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