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新会 > 人文新会 > 新会名人
陈瑞祺
来源:新会县志    发布日期:2024-03-15

    陈瑞祺(1885-1950年),名祯祥,字文典,广东新会罗坑区陈冲乡人。父为香港富商。陈13岁往香港读书,19 岁随父从事经营米业。之后,在东京(今海防)和西贡开设米业公司和碾米加工厂,并购置一艘1000多吨位的货船“黄石公号”,从越南运米到香港销售,营业迅速发展。年仅30岁时,即主持在香港、越南所开设的米店(厂)业务;后又开设正心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获利更丰。他是一位爱国商人,虽然向来抱着不参加党派、不过问政治的宗旨,但却很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文化教育的建设以及人民遇到的灾难。为此,他一生中做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好事。

    1914年,陈瑞祺的家乡发生严重的姓氏械斗,焚烧民房千余间,数千乡亲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父子联络本乡旅外侨胞,牵头出钱出力,盖搭大批葵棚安置乡亲住宿,又捐巨资安排生活和恢复生产。后于1930-1935年间,捐巨资为贫困乡亲建造几百间砖瓦房屋,还长年为七八百名贫苦乡亲按月发钱发粮。1915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大水,波及省城的邻县,受灾群众数百万。他父子从香港运大米到灾区,救济受灾群众。

    1927年,陈瑞祺在家乡陈冲创办澄波第一小学,次年又在陈冲的山嘴村创办澄波第二小学,均免收学费,并担学校经常费用。

    1932-1934年,又拨款10余万元扩建这两校的校舍。

    他在出资办学的同时,还与儿子陈子民悉心研究改良文字,于1933年发明拼“道”字,出版《道汉字音》字典,自任“道”字总社社长。又先后在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新会等地办起20多间澄波义学,一律免收学费。在兴办文化教育的同时,陈瑞祺尝试推广“道”字的应用,到1938年日寇入侵华南时才停止,受教育的学生有几十万人。此外,他与儿女研究制人造丝、棉、麻等化纤和人造木、玻璃、印字泥、玻璃纸、化学玉石等,以图振兴现代民族工业。又研制成功风寒油、风热油、脚气水等医药,赠送给贫苦病人。

    1937年,国民政府为保卫南京,征用大批船只沉河堵塞长江口,“黄石公号”货轮被征用之列。他以国家民族存亡为重,命该船开回祖国应征,作无偿捐献。      

    1939 年会城沦陷和1941年香港沦陷后,由于天灾和战祸造成的饥荒灾害,难民遍野,饿殍满地,他又运回大批大米以及棉衣食品,救济江会难胞和香港逃入内地的难民。

    1948年,陈瑞祺修建澄波第一小学校舍,又在家乡建成“慈贤孝医院”,配置中、西医和助产士等医务人员,免费为本乡患者治病和为孕妇接生。同时,在陈冲开设“瑞祺埠筹备办事处”,购置四五百亩土地,已筑石堤,填士,后因他逝世才停建。

    陈瑞祺一生为我国南北水旱战祸灾害、社会公益以及港澳地区慈善捐献逾一百万元,用于为故乡兴办公益慈善事业达四五十万元以上,被誉为爱国爱乡的慈善家。1950 年3月3日陈瑞祺在香港病逝,终年65岁。著有《黄石公素书》、《慈孝集》、《新孝经》、《瑞琪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