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新会 > 美丽新会 > 醉美葵乡
竹摇南岸!新会有条“编织村”,新墟处处留竹韵,家家户户织箩筐……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07-17

作者 / 黄文婷 


  竹摇南岸,摇过了悠悠岁月。素有“竹子之乡”美誉的双水镇南岸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竹影扶疏见巷陌,篱笆深处飘炊烟。老一辈的南岸人借水筑巢,依竹而居,在亦渔亦耕的生涯里,以灵巧的双手破竹削篾,编织捕鱼工具、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从潜水的鱼篓到飞舞的风筝,从头戴的笠帽,到手挽的菜篮,每一件竹编品,都蕴含着南岸人与竹子之间深厚的情缘。

  南岸村下辖洋美、新墟、新南、南东、南西、三合、浦溪、小冲、珠江,曾经有多条村庄成为编织村,其中的洋美帽和新墟箩,更是驰名五邑。如今行走南岸,虽然找不到大片竹林,却随时遇见淡雅的竹影,或摇曳于村前屋后,或摇曳于池塘一角,或摇曳于菜园旁边,甚至摇曳于老屋废墟,绘就了竹摇南岸的风情画卷。

▲新南村小竹园 周学勤摄


新墟处处留竹韵

  这次南岸之行,始于新墟村。新墟竹编历史悠久,它原本是木江河畔的一个墟市,专卖竹帽、竹箩、竹席等竹编品,人气旺盛之后渐渐发展成为一条自然村,村庄的建筑风格独特,一条宽阔的长街横贯村庄,两旁的老房子,仍保留着前铺后宅的建筑特色,飘荡着昔日集市的遗风。

  路过一间无门的旧店铺,可见里面一间堆满干竹的房间特别幽深。原来,新墟村民的住宅,一般都有长长的客厅或房间,俗称“竹房”,这样的设计,既适宜四季存放长达数米的竹子,也便于日常的破竹与削篾。街边一些保存完好的铺位,从前摆货或售货的石板依然未拆除,感觉好像刚刚收市的样子。陪我穿街走巷的南岸村书记谭柏源就是新墟村人,他说小时候见过新墟村的热闹情景,街道两边摆满了南岸人编织的竹制品,应有尽有,赶集的人来往穿梭。

▲新墟村旧街 周学勤摄

  走着走着,偶见临街一扇敞开的家门,一位老妇人弯着腰编织鱼篓。此情此景让我惊喜,马上进门探访。闲谈间得知梁婆婆今年已经80多岁,生于双水塔岭,当年嫁到新墟村的时候,嫁妆里面就有一把削竹刀。削竹刀已经陪伴了她几十年。她的家里堆放着削好的竹篾,以及各种竹制品,全是她的手工作品。这时我注意到墙边的一只旧竹篮,一只可爱的小猫正安静地伏在竹篮上,瞪着双眼看她编织鱼篓,画面非常温馨。梁婆婆告诉我,这只旧竹篮是她70岁时编织的,如今眼力欠佳,再也织不出当年的手艺了。细看过她家里摆放的竹篮、鸡笼,鱼篓之后,我很敬佩她80多岁还能从事编织,忍不住向她竖起了拇指。

▲小竹篮 小蔓摄

  在新墟村兜兜转转,我还见到两只蒙尘的猪笼,是已故村民桥伯留下的遗物。听说桥伯生前曾经养猪,亲手编织过许多小猪笼,每逢母猪产下猪仔,就用小猪笼装着猪仔带去双水墟出售。一位村民告诉我,会织猪笼的村民并不多,编织猪笼不需模具,但很讲究技巧,使用的是硬竹篾,而且笼眼越挖越大,需要花费较大的手力。

  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一位老伯以神秘的口吻说,最难编织也最考功夫的就是那种“得入唔得出”的捕鱼竹笼,要使用纤细的软硬适中的竹篾编织“笼须”,慢慢编成头尖尾阔的效果。他小时候亲眼见过爷爷坐在这棵榕树下编织一只长长的捕鱼竹笼,心里很羡慕爷爷的手艺,可惜自己始终学不会,一辈子没织过捕鱼笼,到了晚年更觉遗憾。


家家户户织箩筐

  新墟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织箩村,家家户户忙织箩,成为村民的日常生活画面。据说竹箩最兴盛的时期,在江门沙仔尾码头出现的装菜竹箩,超过一半来自新墟村。

▲村民织箩 周学勤摄

  我曾在一位村妇家里见过一把生锈的弯刀,叫做“箩角弯刀”,专门用于削箩角竹。我执起弯刀左看右看,却看不出个中奥妙。村妇热心地向我示范“箩角弯刀”的使用方法。她说削箩角讲究技术,箩角竹削得恰当,箩筐就结实美观。

▲箩角弯刀 小蔓摄

  一把箩角弯刀,足以勾起了南岸村民的集体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岸竹箩畅销五邑地区,广泛应用于装水果、装瓜菜、咸鱼,需求量逐年增大,特别是到了柑桔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织箩筐。那时有专人上门收购竹箩,为了赶货,许多家庭全家动手,有的人家还实行流水线式的分工合作,子女负责破竹或削篾,父母负责织箩。

  一位村妇说,最难忘的就是三更半夜全家人围坐在灯下织箩的热闹情景。有时候全家通宵织箩,但织到天亮时还未能完成交货的数量,只好跑到邻居家里借几只箩筐凑数,日后再还。邻居之间,经常互相借箩,互相帮忙,互解燃眉之急。提及借箩,一位村妇笑道,那些日子,凡是天亮响起敲门声,九成来借箩。

▲编织村一景 周学勤摄

  刚从借箩的趣闻中回过神来,一位村妇乐滋滋地向我亮出她家里保存的一只小巧的竹笼,说是她亲手编织的“扁口鸡笼”,又叫“探亲鸡笼”或“祝寿鸡笼”。过往岁月,农村盛行送鸡贺喜,这种鸡笼曾经很受欢迎。村民遇上亲戚家里进伙或举办寿宴,出门贺喜之前,总是先将自家饲养的一只活鸡捉进鸡笼里,接着用红布条扎紧笼口,再在笼口系上一个红包,然后兴高采烈地拎着鸡笼去探亲。在农村长大的我,对鸡笼并不稀奇,却是头一回见到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祝福寓意的扁口鸡笼。据说,这只扁口鸡笼不仅走遍了主人的亲戚家,也曾多次被邻居借用,因此,它以祝福的名义参加过许多喜事。如今,送活鸡作为贺礼的方式不再盛行,“扁口鸡笼”也逐渐退出了村民的生活,成为一件尘封的纪念品。

▲扁口鸡笼 小蔓摄


洋美传唱织帽歌

  介绍洋美笠帽之前,我想请你欣赏一支织帽歌:“十五条篾索成螺丝转,个个帽眼挖到圆,又好围旋又好扭,打儿骂女多织件,织到三更二鼓,又冇床眠。”

  这支诞生于洋美村的织帽歌,是洋美村的80岁老婆婆叶女来用双水方言唱给我听,既接地气,又具韵味。

  叶女来出生于洋美村,既是洋美的女儿,又是洋美的媳妇,似乎命中注定和竹艺相伴一生。村民都称赞她是织帽能手,织得又快又好,故推荐她出来向我展示织帽手艺。她告诉我,过去的洋美村,家家户户都织帽,她从11岁就开始织帽,初学时手指头都被锋利的竹篾磨损了,掌握织帽技巧之后,日织夜织,一天可以编织20多件笠帽。她小时候曾经跟随父亲到新墟村卖帽,她织的帽最远卖到台山。过去台山一些村庄盛行新娘子戴笠帽担水的风俗,新娘子需要两件笠帽,她的堂姐嫁到台山水步之后,她每次去台山探亲都会顺便担50件笠帽,卖给台山人。那时候,南岸帽在台山很受欢迎。

  她使用的木质老帽模,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询问老帽模的来历。她说这个老帽模用榕树木材制作而成,是家里的老祖宗传下来,至少也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到她手上时已经传了几代人。也有的村民使用水泥做的帽模,但她一直喜欢使用木帽模。

  我在欣赏叶婆婆织帽的时候,旁边的村民告诉我,织帽宜用生长两年的竹子,软硬适中。削竹篾是一种技术活,越薄越好,竹篾薄到可以照见天才是最高境界。老一辈的织帽人,大都磨练出“照见天”的削篾刀功。

▲洋美村80岁村民叶女来示范织帽 周学勤摄

  除了洋美村,其它自然村也有织帽人家。在三合村长大的退休教师邓玉宝回忆,人生中也有过漫长的织帽时光。她虽然不会唱织帽歌,但五岁就开始织笠帽,十岁就能破出一手薄而柔的篾条,长大后当上教师,仍然继续织帽帮补家用,白天执教鞭,晚上执竹篾。全家人织的笠帽,大多由父亲担往小冈墟、七堡墟和罗坑墟等地摆卖。

  邓玉宝的左手大拇指靠近指甲位置有一处伤疤,那是十几岁时破旋帽篾受伤留下的。她破篾时,遇到坚硬的竹节,于是想用力破开,竹子却断裂了,刀子割伤了拇指皮肉,流血不止。幸好母亲及时使用竹乡流传的土法治疗,以竹蛀粉为她止血。南岸人的一双巧手,长期跟刀子和竹子打交道,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伤疤,要么被刀子割伤,要么被竹篾划伤。竹蛀粉止血法是老一辈村民传下来的,村民破竹的时候,偶尔会遇到蛀虫的竹子,就将虫蛀的竹粉末装入瓶子里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竹筛 小蔓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耕田的农民越来越少,笠帽的需求也越来越少,而竹箩的需求反而增加了,于是,村民逐渐从织帽过渡到织箩。

  南岸之竹,不仅滋养了南岸人的物质生活,也润泽了南岸人的精神生活。以往每逢秋高气爽的季节,南岸人用竹篾制作风筝的骨架,做出了别具创意的蜈蚣风筝和鸣牛风筝。鸢舞南岸,秋色无边,成为南岸游子梦里最美的乡愁。

  邓玉宝怀着对竹子的感念,创作了一首《南岸竹乡》赞美故乡:“春来南岸竹生香,屋后庭前编织忙。篾帽箩筐堪特色,精工巧艺美名扬。”


  作者介绍

  黄文婷,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侨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