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01-15
新会书院有着近百年历史,记录着新会文化脉络,蕴藏着新会人的历史记忆。
随着修缮保护工作的开展,如今的新会书院,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日益凸显。
新会书院的“前世今生”
位于新会区会城惠民西路的新会书院建于民国早期,由新会各姓族人筹款在清县衙旧址兴建而成,为当时县内各姓合邑祠。
新会书院是砖木石结构,原建筑由前院、中座、后座、后楼、凉亭、广场及围墙等组成,现存主体建筑三路三进,建筑面积约447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花脊饰石湾陶塑人物花鸟、宝珠及灰塑花鸟,人字封火山墙,绿色琉璃瓦面,青砖墙身,麻石勒脚,木匾刻“新会书院”等字。
书院前有宽大的广场,两重围墙,设有围墙门3座。整座建筑饰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楹联等多种装饰工艺。
新会书院规模大,工艺水平高,集广东建筑工艺之大成,是一座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福杰说:“新会书院的建筑风格保持了晚清时期岭南祠堂的风格,虽然是建于民国早年,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灰雕、砖雕、石刻,有麻石的墙脚,一看就是岭南祠堂风格的代表作。”
上世纪50年代起,新会书院用作新会一中校舍,为新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1995年,新会书院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九十余载风雨洗礼,新会书院出现屋面漏雨、木构件开裂、陶塑残损等现象,为保护新会历史文化,新会区以“修旧如故”原则对新会书院展开修缮保护。其中,新会书院修缮(一期)工程对一进建筑进行修缮,包括屋顶瓦面、屋脊修复,损坏木构件更换,墙体、石柱、梁架校正检修等一系列工程,已于2019年12月17日竣工验收。
江门市文物研究专家赵茂松说:“将它重新修缮,让新会多了一个历史文化景观,这项举措得到很多群众的好评。”
市民陈叔说:“现在新会书院修缮完成给市民参观,让以后的年轻人都知道新会书院这个古迹。”
新会区积极推进新会书院的修缮,于2020年7月15日启动新会书院修缮(二期)工程,主要对二进、三进建筑进行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三块嵌入墙壁的石碑,石碑上详细记载着新会书院兴建情况、建筑图等,极具历史价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福杰说:“新会书院建成后,立了这块碑记,叫作《创建新会书院碑记》,将新会书院的前因后果,怎么建成,来龙去脉,很详细地交代。此外,这块碑的书法是非常棒的,而且这块碑还刻着新会书院的平面图。”
这座具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书院,为新会的历史文脉添光彩,文艺界人士认为,要充分发挥新会书院的文物价值,要从其内涵着手,加强修缮、保护、发展力度,建议将新会书院建成非遗馆或民间工艺展示场馆。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茂松说:“如果我们将新会书院办成民间工艺博物馆,就可以在这展示我们的文化,宣传新会现有的一些产业,譬如红木家具、陈皮、柑普茶、小冈香等,充分发挥场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