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拓展非遗活化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04-23

政协第十四届江门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025141

案由:关于拓展非遗活化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

分类:四类: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

    2025年的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成为今年春节年味游的关键词。春节期间,在我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化场馆、重点景区、城市公园以及乡村各地,文化庙会、三江游龙、浮石飘色巡游、醒狮及蔡李佛拳术表演等非遗和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地方特色文化完美融合了城乡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旅游体验,酝酿出了更足的年味。据统计,8天假期里,我市共接待游客601.9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30.47亿元。

    我市拥有全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拓展非遗活化路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将有助于我市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我市通过在大型活动和节假日举办非遗展演、非遗市集、非遗课堂等活动,在大型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设立非遗展区,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和赤坎华侨古镇设立非遗展示馆和体验馆,推出“岭南古韵·非遗美食之旅”等旅游线路等措施,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潜力逐步显现。

    但我们通过调研也了解到,目前我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还存在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普通市民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识不强;历史文化街区里的非遗制作、展示、体验场所和活动安排较少,街区文旅业态比较单一,文化体验深度不足;非遗相关文旅线路的宣传推广和配套服务还有待优化提升,非遗相关的文创产品和研学线路的开发力度不足等方面的短板,亟待我们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加以解决。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体现城市个性的关键所在,能为文旅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灵魂,释放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也明确了我市要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结合我市实际,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建立保障公众广泛参与的、有持续力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可学习借鉴泉州市的做法,对文旅企业、非遗商家和举办非遗演出、传承人开办传习所等情况,给予奖补、租金优惠等扶持措施;对消费者给予文旅消费补贴、对传承学徒给予培训补助和就业指导;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并充分发挥其杠杆和引导作用,吸纳更多传承人、行业人才和社会资本投入非遗文旅行业,加强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机能。同时,在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引导和保护,避免出现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破坏非遗的原真性。

    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培育非遗业态聚集地。学习借鉴漳州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促进非遗多业态发展的做法,充分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将各县(市、区)的特色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精心打造符合新时代文旅消费需求的非遗街区、非遗街巷,形成非遗传习体验、展示展销的固定区、聚集地。利用政府闲置的公房资源,以免租或低租的形式向非遗传承人、非遗商家、非遗文创企业提供展示、体验的场所和平台,引入非遗项目的传习演出、研学体验、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等新业态,实现非遗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展示展销品牌化,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标。

    三、主动融入非遗元素,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将非遗工艺品、非遗文创手信、非遗展演、非遗文化元素等融入我市的酒店民宿、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演艺剧院、文博场馆、图书馆等文旅场景中,在提高非遗知名度的同时,为城市营造浓厚的文旅氛围、培育文旅消费场景。学习借鉴揭阳市成立全国首家珠宝玉器专项产业的官方直播基地的做法,借助“江门优品”线上平台,引导和帮助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非遗商家、文旅企业通过直播、短视频、网店等渠道展示非遗技艺、销售文创和旅游相关产品,拓宽非遗产品的消费渠道。

    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公园,重点发挥市文旅交通投资集团、赤坎华侨古镇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本地文旅企业与旅游景区签订“非遗进景区”共建协议,为非遗传承人在景区提供固定场所进行展示展销,打造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非遗表演剧目,推出系列非遗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形成文旅活动品牌效应。

    五、激活乡村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非遗项目大多来源自乡村,因此乡村具有原生态的独特资源优势。建议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以侨乡文化、岭南文化为发力点,因地制宜,在保护非遗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传统的非遗作坊升级改造成传承研习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建设非遗微展馆、研习所、手信店。将非遗展演和体验引入乡村民宿,与周边村落串联开发特色美食、度假康养、运动休闲等配套项目,形成独特的非遗景点、非遗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拓展和提升非遗项目的附加值,通过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