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10-28

一片曾让村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水塘,一处蚊蝇孳生的“脏乱差”典型,在短短数周内变身平整的开阔场地。在会城街道永安村,一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的攻坚战,不仅迅速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拆”出了共识,“整”出了空间,“治”出了民心。
“硬骨头”难在哪儿?
永安村的“难”,是典型的人口倒挂村和城乡接合部治理难题的缩影。全村户籍人口2300余人,实际常住人口却高达4600人,且毗邻一所小学,人员高度密集,公共卫生与环境压力巨大。
村内一条黑臭水沟是问题的核心。这里原是一个废弃水塘,多年前被简单填埋后,因常年缺乏管理,成了污水直排、垃圾堆积的“黑臭核心区”。水沟周边被开垦为杂乱农田,作物与垃圾交织,成为蚊虫孳生的“天然温床”,是爱国卫生运动必须清除的重点死角。
而最大的“拦路虎”,是紧邻水沟密集分布的26间村民违建房屋。这些房屋年代久远,能否做好群众工作、顺利拆除,是人居环境整治成败的关键。
攻坚战如何破局?
面对多重困境,永安村将突破口精准选在了这26间房屋上。令人惊叹的是,这项被视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从动员到拆除完成,仅用了两天。
“这是为了全村好,我们肯定支持。” 村民的共识成为最强推动力。在村干部上门走访时,许多村民主动配合,有的当场签署同意书,有的还帮忙劝说邻里。拆除现场,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协助搬运物品、维持秩序,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整治工作的支持。同时在村民微信群里积极发声,为工程进展点赞,称这是“村里的民生工程”。
系统治理见长效
房屋拆除只是第一步。紧随其后的是精细的黑臭水体平整与地下污水管网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整治工作还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村内另外两口水塘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生态排水沟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和蓄存,有效改善区域微气候。
“我们现在将村民的排污水直接接入污水管网,连接到市政污水点。”永安村党总支书记谢永源介绍,目前管网工程已基本完工,实现“户—管—网—厂”全流程闭环,彻底切断了污染源,从根源上改善了卫生环境。
据规划,原来的黑臭水沟填平后将用作停车场,同时道路全线拓宽至6米。此外,这片区域还将打造包括公园在内的多样化休闲空间。
未来,这里将形成“道路贯通、停车有序、休闲有地”的宜居格局。系统化的治理,不仅根除了蚊媒孳生问题,也为后续便民利民的空间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蝶变之后是民心
半月前还是机器轰鸣的工地,如今一条宽6米、长400米的平整新路已贯穿村中。与过去“晴天颠簸、雨天泥泞”的狭窄旧路相比,变化天翻地覆。“以前是很窄很烂的水泥路,摩托车通过都难,小汽车开进来就堵住。现在可以两三辆小车同时通行,真的很高兴。”村民谭叔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感谢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出钱出力搞好这里的环境,对我们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好处,给你们一个赞!”村民叶姨的称赞,是对爱国卫生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最有力的肯定。
从人人避之不及的“蚊虫温床”,到干净整洁的宜居家园,永安村的蜕变,是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全村上下一心,不仅为整治工作打开了突破口,更凝聚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让群众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