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10-29

一场以防蚊灭蚊为核心、以清理孳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新会掀起了城乡环境的深刻变革。
在城东市场,曾经的占道经营、随处积水现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摊位和洁净如洗的地面;在罗坑镇芦冲村,昔日的荒草地变成了鹅卵石步道环绕的小公园;在碧桂园小区,曾经蚊虫孳生的绿化带经过科学改造,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场变革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刷新着葵乡大地的面貌。
爱国卫生运动的纵深推进,不仅有效防控了蚊媒疾病,更推动新会城乡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让干净、整洁、清爽成为新常态。
向卫生死角亮剑
城市“里子”焕发新生
新会农械厂,这个闲置多年的老厂区曾是一片荒芜,清理难度极大:占地近百亩,大片杂草高达一米以上,枯枝与各类废弃物混杂堆积,部分道路被完全堵塞。“第一次来这里做志愿者时,几乎无从下手。”志愿者林英鹏回忆道。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新会在此打响了一场硬仗。经过连续15天的集中攻坚和精细化整治,累计超1000人次参与,共清理垃圾杂草300多吨,这个曾经的“卫生死角”终于重见天日。
老厂区焕发新生,成为新会环境整治力度的生动见证。在全区范围内,以“拔钉”攻坚之势推进的爱国卫生运动火热开展、成效显著,一个个顽固的卫生死角被彻底拔除,城市面貌为之一新。
在城东社区,一批长期堆积杂物的单车房经过集中整治后焕然一新,楼栋天台、夹层车房等蚊虫孳生地变身“无蚊空间”,曾经的卫生顽疾得到彻底清理。在东甲村,面对堆积数年的杂物、齐腰深的杂草,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组成攻坚大军,让400多条冷巷焕然一新,让曾经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换新颜。在天马村,针对村内约3500间闲置屋及4800条冷巷存在的卫生难题,专项工作组逐户沟通、集中清理,累计清除杂物垃圾1200余吨,使昔日蚊虫孳生的闲置院落和狭窄冷巷变得整洁畅通,村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曾经的环境薄弱点经历了一场“变形记”,城市角落褪去脏乱,人居空间焕发新颜。
“以前这些背街小巷杂物堆积,现在完全变了样。”在会城街道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陈伯指着眼前整洁的巷道感慨道。如今巷子里再也看不到随意堆放的杂物,曾经淤塞的角落也变得干净整洁。
促全域协同治理
城乡风貌同步焕新
爱国卫生运动的春风吹遍新会每一个角落,一场全域推进、整体提升的环境变革正在城乡之间同步推进。各镇(街)、各社区(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条富有特色的环境提升之路。
“微改造”撬动“大民生”,罗坑镇芦冲村通过盘活闲置地块,实现空间重塑与功能再造。村委会周边及幼儿园旁的边角地、废弃地,经过精心设计,变身成为鹅卵石步道蜿蜒的休闲公园和规整有序的便民停车场,昔日卫生死角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以前绕道走,现在天天来!”村民的真心点赞,印证了“小切口”带来的“大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借势一次性完成6处危破空置房的清拆,彻底清除了困扰村庄多年的安全隐患,推动了全村人居环境的整体跃升。
以“清杂攻坚”实现“空间焕新”,崖门镇京背村将一处长期闲置的旧粉厂区域彻底激活。面对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积水横流的“老大难”问题,该村开展集中整治,短短数小时便将660平方米的“蚊虫窝”变为平整干净的可利用空间。“整治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这块地清爽了,我们的心也亮堂了!”村民黄叔感慨道。
同样的行动在全区铺开。圭峰会城将昔日蚊蝇孳生的闲置地块、卫生黑点,通过彻底的土地平整和杂物清理,变成了如今清爽整洁、隐患尽除的放心地,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大泽镇的“两清一灭”行动让文龙村曾经杂草丛生的屋顶利落如新,潮透村杂乱的巷道公园也变得敞亮有序,完成了从“杂乱无章”到“井井有条”的深度美颜。沙堆镇则通过干群合力,将背街冷巷的垃圾死角、房前屋后的堆积杂物彻底扫净,许多角落从“无人问津”变为“村民主动打理”的清爽空间……从城区到乡村,新会正以多元实践,描绘着城乡环境同步升级的美丽画卷,让干净、整洁、清爽成为葵乡大地的鲜活底色。
抓重点场所提质
民生空间展现新颜
农贸市场的蜕变,是最直接的民生体验。随着新会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聚焦市场及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整治,以整齐、整洁、干净、卫生、安全为目标,统筹推进乱摆卖治理、垃圾清理、积水清除等工作,推动各大市场实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城东市场令人耳目一新:下水道畅通,摊位整洁明亮。市场不仅为经营户提供加盖垃圾桶,增加保洁人员并进行消杀,还在入口处配备驱蚊水供市民使用,每日上午下午点蚊香,市场内安装防蚊灯、下水道设置防蚊网等设施,构建起立体防蚊体系。“环境变好了,顾客更愿意来,我们的生意也更红火了。”蔬菜摊主黄阿姨笑着说。
同样的变化在新会各大市场随处可见。各市场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引导商户主动清理杂物、垃圾和积水,加强对活禽、水产档口及周边公厕、垃圾暂存点等重点区域的巡查整治。垃圾收运频次从一日两次增至早、中、晚三次,确保日产日清;保洁力量也同步增强,通过人工与机械配合,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现在市场亮堂了,过道宽敞了,连空气都清新多了。”前来购物的市民纷纷点赞。
居民小区的环境提升同样令人瞩目,通过“硬件投入+精细管理+居民参与”的防蚊体系,实现了清爽宜居的美丽蜕变。
“以前傍晚都不敢下楼散步,绿化带那边蚊虫特别多。”碧桂园柏丽郡小区居民陈伯坦言。碧桂园柏丽郡小区面积约39万平方米,其中闲置别墅就有33间,治理难度极大。通过构建“网格长+网格员+物业管家+志愿者”的多元共治模式,小区环境实现质的飞跃。“我们按照‘一剪、二清、三捡、四复查’的流程,对绿化进行科学管护,还在人工湖放养‘食蚊鱼’,在公共区域安装灭蚊灯,建立立体化防蚊体系。”物业项目经理梁健敏告诉记者。
这样的转变正在全区各小区上演。曾经因蚊虫孳生而让人望而却步的公共空间,如今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过去杂物堆积、积水遍地的角落,现在变得整洁有序。各小区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防蚊举措,推动小区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聚全民参与合力
美丽家园共建共享
这场环境变革最令人欣喜的,是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新会,爱国卫生运动正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激发起全民参与的热情。
“看到志愿者们这么辛苦,我们也应该为改善环境出份力。”这是许多居民的共同心声。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到爱国卫生运动的行列中。
在碧桂园柏丽郡小区,最令人欣喜的是业主们的积极响应,家家户户自觉开展居家灭蚊行动,清理盆栽积水。“现在看到积水容器,就像看到‘敌人’一样,立马清理!”居民们笑称。“早上和晚上点蚊香,每天清洁一次,对邻里也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的宣传。”
家住会城街道中心社区的娟姨,每天早上出门买菜前都会打扫家中卫生,并点燃灭蚊烟片,做好居家防护。在新会,自觉担当起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市民越来越多:外卖骑手利用工作便利,在送餐箱上张贴防蚊海报;沿街商铺自觉落实防控措施……这种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提升了凝聚力。
各社区还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居民持续参与环境维护。新会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探索践行“积分制”“红黑榜”等举措,鼓励群众长期主动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正如碧桂园社区党委书记朱小玲所说:“以碧桂园柏丽郡小区为样本,我们将继续探索多方协同精细化管理的治理新路径,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小区开展同类整治。”
从政府推动到居民主动,从短期整治到长效管理,这种转变正在新会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
如今,走在新会的大街小巷,处处是干净、整洁、清爽的新模样。居民出门也有了更好心情,真切感受到爱国卫生运动带来的民生温度。
那些被重新定义的城市空间,那些被唤醒的乡村记忆,那些被织密的健康网络,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这场以防蚊灭蚊为核心、以清理孳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让新会的城乡环境实现了大提升,更成为新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