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11-10

时值初冬,银洲湖畔却热潮涌动。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之际,11月7日,一场以“追寻源火·向新而行”为主题的记者节采风活动在新会举行。来自省、市、区的数十名媒体记者循火而行,先后走进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与梁启超故居,在“深海之火”的硬核锻造与“思想之光”的恒久照耀中,触摸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感受其文化传承的深邃底蕴。
淬炼深海之火: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之路
走进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展厅,一件件精密的海工装备模型瞬间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
从传统船舶制造到高端海工装备的迭代升级,这家扎根新会的企业,用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突围之路。公司船舶项目党支部书记贲为宇站在“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模型前,将其背后的攻坚故事娓娓道来。“近年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船舶制造到高端海工装备的迭代升级。国内首艘DCM深层水泥搅拌船‘四航固基’号、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等‘国之重器’的诞生,彰显了中国海工装备的硬核实力。”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船舶项目党支部书记贲为宇说道。
今年10月9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深处成功采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种,完成了全球首次“深海采火”,更是将新会的科技实力推向了世界舞台。
这艘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科考船,配备150吨主动升沉补偿海工吊机,可承担井场调查、对外消防、救援守护等多项任务。其搭载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曾在水深2060米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纪录。
“在中交四航听到‘海洋地质二号’介绍时,我被深深震撼了。1522米深海采火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我们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象征。跟科研人员交流时了解到他们在研发中攻克了无数难题,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一种伟大力量。”新会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薇说道。“今天我们走近中交四航局公司,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里不仅有‘海洋地质二号’,还有诸多国际重器船舶。这里正点燃着新会海洋装备的发展之光,相信十五运期间这里必成亮点。”广州日报社记者黄文生表示。
点燃思想之光:
传承百年的精神火炬
采风团一行随后走进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实地感受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新民说”等思想的时代价值。
活动现场,记者代表们集体诵读了《少年中国说》经典段落,在朗朗书声中重温百年前先贤点燃的思想火炬,深刻感受了“思想之火”的温度与力量。“‘海洋地质二号’展科技硬实力,启超故里彰文化软实力,两‘火’相辅相成,让我直观感知新会‘双源’魅力。”李薇说道。
媒体记者们还在故居内开展了专题拍摄与深度采访,细致记录了思想文化的当代传承脉络,深入挖掘了启超精神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作为记者,我今后会把新会特有的这两股力量融入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新会的科技担当与文化底蕴。”江门日报社记者简家琳说道。
作为中国近代舆论界的先驱与巨子,梁启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从1895年到1922年,梁启超先生的办报生涯长达27年,不仅亲自创办和主持《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11份报刊,还支持和指导了6份报刊,即便拟办而未竟的报刊也有8份,前后关联的报刊总数多达30份。因此,他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这份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在他的自述中尽显赤诚:“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
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数百种报刊纷纷效仿梁启超先生的办报理念与文风,却始终无人能及他的原创高度。更深远的是,他提出的“耳目喉舌论”“舆论观”“报刊使命”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突破了时代局限,成为照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思想灯塔,至今仍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指南。“梁启超先生认为报刊是国家和民众的‘耳目喉舌’,当代记者应扎根基层、传递真实声音,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守住‘耳目喉舌’的本分,报道才有温度、有分量。”梁启超故居工作人员李欣琳表示。
故居工作人员进一步阐释,启超精神最核心、最历久弥新的内核,正是那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我的中心思想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救国”,她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原话说道:“这种精神内核与当今时代需求深度契合。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新民’理念,倡导培育有责任、有公德、有素养的现代公民,对当下提升全民文明素养仍具重要现实意义;而他始终秉持的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更与如今改革攻坚、科技突破的时代浪潮同频共振,持续释放着跨越百年的精神力量。”
汇聚奋进之力:
“双源” 驱动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深海之火代表着新会的硬实力,思想之光则滋养着这片土地发展的软实力,二者的融合正是新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密码。
采风活动中,“深海之火”与“思想之光”的交响令人振奋。贲为宇分享了他的切身感受:在攻关“海洋地质二号”技术的日日夜夜里,团队时常从梁启超先生“创新进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这份文化自信,为冰冷的科技攻关注入了温热的人文魂灵。贲为宇表示,团队在攻关“海洋地质二号”技术时,常从梁启超精神中汲取力量。“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步的先驱,他倡导的进取与创新精神,与中交四航局‘创新四航’的企业文化理念高度契合。作为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江门航通在中交四航局指导下立足江门、深耕船舶制造行业,扎根新会古井,我们深受启超精神的启迪与鼓舞。”贲为宇说道。
深海之火的硬核创新与思想之光的精神滋养,一硬一软、一今一古,共同构筑起新会独特的“双源”动力系统。这股力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交融于城市发展的肌理——在“海洋地质二号”的制造团队中,工程师与工匠们既要攻克深海装备的技术难关,展现面向深蓝、开拓边界的探索精神;更以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让“新民”理念与爱国思想在新时代绽放生动光彩。“我们交付的每一件代表性产品,根源都在于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创新。展望未来,团队将一如既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与进取精神,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贲为宇说道。
这种精神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正在新会持续释放强劲发展动能。近年来,一批“国之重器”从银洲湖起航,惊艳全球: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圆满完成全国最大最重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浮装出海运输任务;世界首台适应台风海况的无人海浪发电船、中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为深远海岛礁开发、海上平台运行、深海养殖等海洋装备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全球首套高智能化自移动打桩平台,在中国与秘鲁共建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扛起重任;Seaview 50双体帆船创新采用“风能+太阳能+电储能”新能源解决方案,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船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产业集群的坚实支撑与持续向好的增长态势。新会银洲湖作为西江、潭江交汇的江海转运枢纽,享有珠三角西部“黄金水道”美誉,万吨级船舶可直达港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优越的资源禀赋。如今,这里已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区的集群化发展格局,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2家,覆盖中游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下游船舶拆解回收与修船等全产业链环节,南洋船舶、江门航通、海星游艇、威立雅等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数据是发展最有力的佐证:近三年,新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产值年均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全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规上产值达77.6 亿元,同比增长39.9%;2025 年1—5月再续佳绩,实现规上产值超35.9亿元,同比增长24.11%。如今,该产业已成为支撑新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双源”动力的持续驱动下,正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业高地稳步迈进。
谱写时代新篇:
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
梁启超先生“广民智,振民气”的办报宗旨,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一脉相承。融媒体时代下,新会的媒体人正积极传承这份优良传统。
当前,新会区正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整合崖门、沙堆、古井产业资源,在推动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特种船舶维修、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助力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制造基地。支持南洋船舶、江门航通增资扩产,鼓励威立雅、海星游艇等企业发展壮大。从深海探索的科技突破到百年思想的精神传承,新会正以独特的“双源”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筋骨强健、神采飞扬的新会——既有叩问深蓝的科技雄心,又有辉映百年的思想光芒。”一位参与采风的记者感慨道。
梁启超先生“广民智,振民气”的宗旨,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一脉相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人更需坚守“耳目喉舌”的本分,让报道回归价值本身。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媒体人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与时代的瞭望者,正肩负双重使命:既要接过先贤的思想火炬,坚守新闻人的初心;又要立于时代的潮头,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新会故事。让新会的“双源火”照亮更广阔的前行之路,让世界看见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活力满满的新会。
诚邀您,来新会走一走!在这里,您可以触摸大国重器的制造脉搏,感受“深海之火”的科技震撼,也可以漫步启超故居,沐浴“思想之光”的恒久温暖,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等待您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