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的培育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其根源往往可追溯至儿童早期阶段,并且与精神疾病的潜在风险紧密相连,及早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据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副主任医师李雨田医生介绍,儿童按年龄一般分为婴幼儿期(0至3岁)、学龄前期(3至6岁)、学龄期(6至12岁),每个年龄段的儿童会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有较大的不同。其中,婴幼儿期主要是发育障碍,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等;学龄前期会出现早期多动症、情绪障碍等;学龄期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智力低下、学校恐惧症等。
医生介绍,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行为观察他们是否出现心理健康疾病。在语言问题方面,孩子是否出现说话少、自言自语、语言古怪、难以对答等情况;在社交沟通能力方面,孩子是否出现呼之不应、不听指挥,不合群、喜欢独自玩耍和发脾气等情况;此外,孩子如果出现读写困难、注意力差、异常好动、拒绝上学等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医生表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要多与孩子玩耍,多陪伴孩子,避免孩子过早过多接触电子屏幕,避免随意打骂孩子;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发育迟缓;还要与幼儿园、学校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在校异常情况并及早干预。”李雨田医生说。
医生提醒,家长应该定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