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02-11
近日,已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侨司徒先生夫妇,终于领到了24年前在新会购买商铺的不动产权证,老商铺终于有了“身份证”。
原来早在2000年左右,司徒先生和妻子赵女士在新会会城西门路购买了三间商铺,却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办理商铺的产权证书。直至夫妇二人移居国外,此事一拖便是二十余年。那么,司徒夫妇为商铺办证时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原来,新会区某制衣厂和某房地产公司两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在1999年联营开发建设一房地产项目。次年,司徒先生夫妇购买了该项目的三间商铺,但直到他们出国前,该房地产项目还未成功通过验收,后来又因该项目的土地属性为“集体划拨”的缘故,致使暂无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2003年,房地产公司集体所有制企业完成改革,导致原有的《商品房购销合同》等资料灭失,而在其企业资产表中亦没有上述三间商铺的信息,这让原本就登记手续办理不顺的司徒夫妇陷入窘况,一筹莫展,多次奔波回国处理均无功而返。
在了解到司徒先生夫妇的境况后,新会区法院会城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粤平安”综合治理平台,联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新会区不动产登记分中心等部门,合力为华侨夫妇解决历史遗留的办证难题。新会区法院会城法庭庭长柯铭培说:“由于事件距今已有20余年,很多资料都缺失了,实际情况较难核查。我们在进一步了解过程中发现,这几间商铺是由集合企业联合开发,当时涉及2家企业,于是我们首先向工商部门查询涉案几家企业的改制情况,再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逐层解决。”
随着一步步抽丝剥茧,“办证路”越发明晰,但同时更多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办案人员在核对商铺信息过程中发现,司徒先生夫妇当时购买了三间商铺,但实际查得的门牌编号却只有两个。后经多方核查确认,这两个门牌编号,就是司徒先生夫妇当时所购买的三间预售商铺,但由于在后续初始登记时对编号进行了调整,导致出现“三间变两间”的误会。
于是,新会区人民法院在“粤平安”综合治理平台上向会城街道综治中心发起“吹哨”,联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新会不动产登记分中心等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司徒先生夫妇代理人、房地产公司、服装公司等各方面当事人,召开办证协调会,最终通过购销合同上房屋平面图的轴线,明确了商铺位置。职能部门联动接力,按下不动产登记顺畅键。新会区法院会城法庭庭长柯铭培说:“我们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去处理,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最终成功化解了这个纠纷,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该案件的多方当事人都向我们赠送了锦旗,表示感谢。”
当会城法庭将可以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的消息告知司徒先生夫妇后,他们立马动身回国办理相关手续。新会区不动产登记分中心政策法规部工作人员李夏潼说:“该侨胞当时购买的商铺因企业改制,出现资料缺失、实测面积与合同面积存在偏差等问题,难以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为切实解决该办证难题,新会不动产登记分中心主动联系群众与开发商,指引逐步完善资料。同时,积极配合新会区人民法院,厘清购置商铺实事,为化解办证难题提供依据。了解到侨胞为该办证难题已奔波多时,办证心情迫切,分中心秉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其开通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并协调各部门快速收件、审核、出证,实行业务全流程跟踪,在一个工作日内就为他们办得不动产权证书。”
买下二十多年的老商铺终于有了“身份证”,司徒先生夫妇牵挂许久的心头大事也得以放下。案件当事人、海外侨胞赵女士说:“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我们现在终于拿到了商铺的不动产权证,我们觉得很暖心。因为生活在国外,不经常回来,但各部门都很用心帮助解决问题,没想过能这么快办好证。终于解决了这个24年的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