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4-15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如何通过科学手段降低患癌风险,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听听医生怎么说。
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新发病例为482.47万例,肺癌、肝癌、胃癌位列发病率前三。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早期干预,45%的癌症可有效预防。
新会区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陈昌南指出,目前认为癌症发生是由多种外源性致癌因素和内源性促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污染、物理辐射、生物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内源性促癌因素涉及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缺失等。他强调:“致癌过程实质是上述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引发的细胞异常增殖。”
医生提示需警惕相关症状:1、非刻意性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食欲减退、乏力、贫血等症状;2、黑痣异常变化,如突然增大、颜色加深、破溃且容易出血等;3、体表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甲状腺区、乳腺等出现异常肿块;4、不规律的反复发热;5、异常出血,如咯血、便潜血、无痛性血尿等。6、持续性疼痛(固定部位且进行性加重)等相关症状。
在预防策略方面,医生提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癌的基础之一,饮食要注意多样性,均衡饮食,以新鲜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度的煎炸烤焦食物。严格戒烟限酒,戒烟对预防肺癌、喉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酗酒会增加患上肝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等风险。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可能与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相关。规律适当的运动对增强体质及抵抗癌症发生有帮助。”陈昌南表示,预防还要着重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