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10-13
为有效控制蚊虫密度,新会区采用生态治理方式,在多个公园水体中投放“食蚊鱼”,通过构建良性生态循环,实现绿色防蚊。
阳光下,北园公园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的小鱼在水中畅游。这些小鱼,不少是新“入住”的“食蚊鱼”,它们以蚊子幼虫(孑孓)为食,从源头控制蚊虫繁殖。
今年9月以来,新会区科工商务局购买一批“食蚊鱼”,先后两次在北园公园、盆趣园、冈州湖、葵湖、艇仔湖等公园水体开展“食蚊鱼”投放工作,共投放9050条。这些鱼类将长期驻守在水体中,成为天然的“灭蚊卫士”。
据专家介绍,“食蚊鱼”有摄食蚊子幼虫的习性,消化快、捕食效率高,每天可吞食40—200只蚊子幼虫,尤其以金鱼、斗鱼等杂食性鱼类最为常见,能有效控制蚊子幼虫数量。
这种生态治蚊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形成了长效防蚊机制。目前,各投放点的水体生态系统日趋完善,蚊虫密度明显下降。
相关部门呼吁市民共同保护这些“治蚊小卫士”,不要在水体中捕捞或垂钓,让它们安心栖息,持续发挥生态控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