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人民政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镇街动态

乡音无改赤子心!泰国新总理家族相册里的侨乡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9-11

  

  一本沉甸甸的旧相册,在新会区罗坑镇六堡村华丰村小组的陈锦锚手中被小心翼翼地翻开。照片定格在1998年春天——泰国新总理阿努廷(中文名:陈锡尧)的父亲陈景镇先生时隔多年,携夫人首次踏上故土省亲祭祖的珍贵瞬间。

  “你看,这就是他本人,陈景镇先生。旁边这位是他的夫人。”陈锦锚的指尖带着岁月的温度,轻轻拂过照片上清晰的笑脸,“当时他六十岁回来,我才四十多岁。村民见他回来,高兴得不得了,一起拜祖先,一起吃饭,讲的全是家乡话……感觉他是真高兴啊。”

  照片里,陈景镇站在熟悉的祖屋前,笑容灿烂,身后是簇拥着华丰村的父老乡亲。这本由已故村老人协会会长陈根活悉心保管、后又传承至陈锦锚手中的珍贵相册,无声诉说着一位海外赤子对桑梓的拳拳深情。


翻看相册忆当年:

乡音无改的归途

  时光倒流至二十七年前那个春天。村道两旁,众多华丰村民自发夹道而立,翘首以盼。当陈景镇携夫人一行出现时,熟悉的乡音瞬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他们一下车就指着说,那间屋子就是他们的祖屋,是他们的家。”陈锦锚回忆道,难掩激动,“他们全家在泰国都讲粤语,一回到家乡,开口更是地道的家乡话。”这流淌在血脉中的乡音,成为连接游子与故园最坚韧的纽带。

  当年,陈景镇拜祖先扫墓后,又在祖屋内祭拜祖先,神情深情而敬重。如今,村里的老人黄美桃在这所祖屋前,用朴实的话语谈起往事:“这是他(阿努廷)爷爷要建的,建祖屋是华侨的一个传统,外出的人哪怕不在村里生活了,也要建祖屋留纪念,意思是老家在这里,根在这里。”这间祖屋,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含义,成为漂泊海外的华丰陈氏家族心中永恒的精神原乡。


侨资筑通途:

一条路的温暖与期盼

  省亲期间,陈景镇不仅深情祭拜先祖,更在村中设宴款待乡亲。尤为让村民感念至今的,是陈景镇先生临别前留下一份特别的礼物——捐资用于修筑村里连接外界的道路。

  “就是这条路!”当年的亲历者陈寻育指着脚下平整的水泥村道介绍,“以前是泥路,坑洼不平,我们就想修,陈景镇回来知道了就捐款,之后很多人也跟着捐款,打了水泥路,从村口一直修到村子里面。”这条由侨心浇筑的道路,改变了华丰村的出行面貌。六堡村委会村支书陈逢仙感慨道:“希望他(阿努廷)以后抽时间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特别是看看他爸爸捐资修的这条路。”一条路,不仅打通了地理的阻隔,更凝结了几代海外侨胞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


乡情相继:

从父亲到儿子的血脉传承

  二十七年前,远在泰国的陈景镇,因为同乡的一句真诚邀请——“兄弟姐妹都很想你啊,回乡下玩一下吧!”决定动身归乡探亲,用一条路联结乡情。

  如今,陈景镇之子陈锡尧(阿努廷)当选泰国新总理的消息传至华丰村,这个宁静的侨村瞬间沸腾。“看到消息,大家都很兴奋!”“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取得这么大成就,恭喜他!”村民们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共同庆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村代代出猛人!”有人边说边自豪地竖起大拇指。

  阿努廷总理在多个场合的肺腑之言,正是其父陈景镇先生家国情怀的生动延续:“我本身是新会人”“我是100%的中国人后代……家里每天都是说粤语。源于这种亲切感,每次我见到中国人都很开心。”这份跨越时空的乡情接力,在陈氏父子身上清晰可见。


相册与道路:

侨乡新会的永恒印记

  陈锦锚手中的相册,一页页翻过的是岁月的痕迹,定格的是永不褪色的乡愁与喜悦。它记载的不仅是一次归乡之旅,更是海外游子对故土刻骨铭心的眷恋与认同。而村中那条水泥路,二十七年来无声承载着村民的日常出行,也默默诉说着一位华侨对家乡发展的殷切期盼和无私馈赠。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一头连着华丰村的烟火日常,一头系着万里之外游子家族的赤诚侨心。

  一本泛黄的相册,一条坚实的村路。它们静静伫立在罗坑镇华丰村的时光里,成为新会作为著名侨乡的温暖注脚。它们讲述着过往的感动,也期盼着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光芒的游子后代,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永远是血脉的起点,是心灵的归处。当更多这样的相册被翻开,当更多饱含侨心的道路在故乡延伸,新会侨乡的故事,必将续写出更为动人的篇章。

  “侨”是新会独特的基因,也是新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侨胞的脚步踏遍五洲四海,但根永远扎在故乡的泥土里;岁月可以模糊照片的色彩,却磨不灭那声乡音里的 “我返嚟了”。这份跨越山海、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如同榕树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壤,又向着广阔的世界延展,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