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新会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05-18




——2021126日在新会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亮驰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新会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1、市委“1+1+5”工作举措2和区委“1+1+8”工作思路3,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区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平稳发展,全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跃居47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在疫情初期,我区坚决落实中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迅速构建疫情防控大格局,广泛发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居(村)民、志愿者、企业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建立五级“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累计投入防控资金5333万元,组织8名专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疫,新(改)建发热门诊1个、医疗机构发热诊室12个。始终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关键人员和环境核酸检测,累计对近30万人次开展核酸检测。严管境外疫情输入,先后设立集中隔离场所17家,进口冷链食品实现流通领域全链条监管,跨境货车司机、口岸入境人员等实施闭环管理,妥善处置新会港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病例。筹集口罩超45万个、药品超3000盒,反向驰援海外侨胞。会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获全国通报表扬。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我区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及时制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措施、统筹疫情防控“40条”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有效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进出口总额增长4%,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湾区建设深入推进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打造。全年完成交通投资超45亿元。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成通车,深江铁路新会段、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开高速双水互通至凤山互通段主线建成,银洲湖高速、国道G240线会城至牛湾段、省道S269线沙堆段路面改造全面启动,江门大道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左幅试通车,梅冈立交关键节点工程建成。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动工。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

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成立,启动区产业发展规划完成编制。碧海银湖、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御泉国际酒店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华立技师学院、华商职业学院“当年引入、当年动工”。

园区平台载体不断建强。三大万亩园区新引进超亿元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超160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新建厂房面积15.6万平方米,中南高科首批企业进驻。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10亿元,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园区道路、景观绿化等配套逐步完善。轨道交通产业园集聚发展,中车广东检修项目投产,配套企业增至19家。城郊、孖冲等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加快。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全区财政科技投入达5.6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42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全区拥有省级的新型研发机构2个,市级4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工程中心38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成功举办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中集集团“移动场馆及配套设备”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门市荣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新材料行业赛新材料行业赛成长组一等奖。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2家,累计博士后工作站(基地)20家,在站博士后14人,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681人。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日益壮大,亚太森博、维达纸业、美达锦纶、芳源环保入选2020年全省制造业500强,2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百强榜。成功引进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芳源新材料、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等项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区新增技改项目超129个,总投资超42.25亿元。落实技改扶持政策,共为17家(次)企业兑现技改扶持资金超5200万元。推动“小升规”企业54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服务业加快发展。枢纽新城商圈加快成型,珠西商务中心、江门农商银行总部、钧明都市文旅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消费加快提质升级,举办大型商圈夜市活动及夏季惠民汽车展,采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助力农民带货卖货,崖门镇农村电商站获评省首批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美吉特广场“玩转黄金周”等4个夜间消费活动入选商务部目录。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新心相会”文化旅游嘉年华成功举办,石板沙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崖门镇京梅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广东文化旅游名村,古井镇获评“2020年度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大鳌镇入选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全年接待游客近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00亿元。

农业稳步发展。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24万亩。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1家。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早稻新增面积4690亩,超出市下达任务37.2%,稻谷总产量比去年增产近3000吨。“三品一标”农产品稳定发展17家企业共19个品牌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区中心粮食储备库获得“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开展项目集中动工暨“两看两比”活动5次,全年引进项目落地率94.3%、动工率79.2%,排名全市第1。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1.4亿元和抗疫特别国债2.73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全区13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5.48亿元,投资完成率129.45%其中,1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55亿元,投资完成率147.99%92个市重点正式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3.17亿元,投资完成率131.9%恒达管桩建材、松下新厂房27个重点项目完工或试投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全省首创 “交地即交证”,不动产首次抵押登记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新登记市场主体42248户,增长2.92%,微信智能办照延伸至港澳,与深圳宝安等“一地认证、全网通办”。修订“黄金十条”,兑现奖励5095万元,惠及企业147家。上线“效益十条”大数据评价系统。“数字政府”建设加快,655项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中午不打烊”和休息日预约服务范围持续扩大。区社保大厅获评“全国优质服务窗口”。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为企减负超20亿元。

(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城市面貌持续更新。新改建城区道路3条、口袋公园10个,升级改造老旧小区4个,马山公园完成改造,古冈、濠桥市场等成为首批超市式集贸市场。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规范城区公共停车位,主城区环卫一体化加快实施,试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科普馆投入使用,西坑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建设加快。会城、大泽、司前纳入江门市“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范围。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199个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标准,134个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打造葵乡美丽廊道276公里,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20公里,获评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改)建旅游公厕8座、农村公厕113座,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21个,覆盖自然村328个,覆盖率70%。司前镇新建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大泽、双水、崖门、古井镇获评“国家卫生镇”。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被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系统上线。创新开展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获省“先锋杯”创新大赛优秀奖。新会陈皮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录,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行业产值近100亿元。我区37村入选2020年中国淘宝镇村名单。会城街道茶坑村获评广东特色名村,“新会小农占”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大鳌镇南美白对虾和双水镇桥美村果蔗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双水镇入选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抽查企业1233家。完成19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一企一策”整治VOCs企业51家。获上级下达环保专项资金540万元,启动潭江流域9个生态修复工程。英洲海水道(城区段)、龙湾河(新会段)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快,68.2公里的新会段碧道工程加快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考核获评全市第一,通过省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和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助推广西宁明县实现脱贫摘帽。2020PM2.5指标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全区地表水无劣Ⅴ类水体,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完善投融资和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区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成效显著,我区未出现系统性风险和重大区域性风险隐患。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区民生支出66.5亿元,增长5.7%民生保障底线继续提标,低保、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正式运作,精准扶贫100%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达到“八有”标准。获评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3家长者食堂、132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覆盖所有镇(街),全区新增养老床位890张。强化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分配保障性住房5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3户。就业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2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7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落实“促进就业九条”2.0版,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992万元。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共培训50653人次,承办全市首届“安心家政节”。

社会事业提质发展。教育事业水平持续提升。完成学前教育“5080”4目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86.4%。新会实验幼儿园(枢纽新城分园)、平山小学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平稳、有序、安全。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高分优先投档入围677人,列三区四市第一;本科上线3175人,中考成绩770分以上尖子生61人,均列全市第一。职业教育不断提质,全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正式挂牌。南方职院、华立技师学院、华商职业学院加快建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同体挂牌运作,妇幼保健院新院封顶、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中医院新院加快前期工作。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连续8年获“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称号。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我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原创歌曲《因为有你》、原创编舞《居家健康舞》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圭峰山文体公园升级改造和枢纽新城体育运动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新会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实现江门市运动会金牌、总分双第一“九连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提升。全力推进扫黑除恶、飓风2020、严打盗抢骗犯罪等三大专项行动,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9.2%。推行“智慧停车”,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7%。扎实做好“三防”工作。圆满完成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验收,南门广场公园打造全市首个食品安全主题公园。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顺利收官。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预计(下同)年均增长6.9%,人均生产总值9.2万元,年均增长6.1%。工业立区战略深入实施,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古典家具、新会陈皮、小冈香、不锈钢四大传统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增效,中集智库、中科创新广场、扬航电商产业园等汇聚科创企业超200家。湾区建设步伐加快,银湖湾滨海地区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计划总投资266亿元的核心区项目全面启动,三大万亩园区全部纳入省产业园政策范畴,基础设施PPPEPC项目建设加快,枢纽门户加速成形,“十三五”时期全区共完成交通投资超2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常态化开展“两看两比”活动,“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近千亿元,是“十二五”的1.7倍。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投入220亿元开展品质提升工程166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标准。民生福祉更有温度,“十三五”时期全区民生支出达280亿元,年均增长13.1%,实施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建成东区学校、文华小学两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广雅、广外等民办学校,新增优质学位超1.4万个,完成葵城中学等5所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超过98%,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企独大”问题仍然突出,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对外产业链依存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勇于面对,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5”工作举措和区委“1+1+8”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我区发展环境条件,建议2021年我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3%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年度计划。

2021年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

打造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抢抓“双区”建设历史机遇,打造珠西交通枢纽门户。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进一步优化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公交、客运配套建设,强化江门站始发功能,开通到主要省会城市始发车。打造江门站和双水镇站“一主一副”交通双中心。加快推动深江铁路新会段等工程建设,继续配合做好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新会境内动工准备以及广佛江珠城际、深南高铁等规划选址。加快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江门大道南等重大在建交通工程建设,推动国道G240新会段等国省干线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四纵四横”7高快速路网。加快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新会港一体化运作。

打造更具竞争力产业平台。落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园区基础设施EPCPPP工程建设。配合在新会、开平、鹤山交界处建设深江产业园延伸发展区,作为承接深圳等地产业溢出的新平台,强化睦洲镇、三江镇与江海高新区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银洲湖纸业基地扩园增效,加快亚太森博增资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园区综合效益,稳步推进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加快完善园区生产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等园区的污水处理厂。

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高标准推进新区规划实施,狠抓碧海银湖二期、御泉酒店、新澳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文旅配套,力促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一期建成招生和二期供地。高质量推进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项目等一系列新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市政路网,修复海岸线生态环境。配合组建市级平台开发公司,借力港澳及国际资本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

对接湾区城市和加强华侨交流。加强与深港澳深度合作,形成产业资源外溢重要承载地。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利用澳葡青年创业园和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吸引更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落户新会。发挥海外侨团作用,紧密联系各地乡亲,扩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强化华裔新生代人文交流。

(二)深抓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建好科创孵化平台。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资源落户,提升中集智库等孵化载体运营实效。围绕我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育成链条,推动我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中集车辆、维达纸业等高企创建新型或利用现有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基地),推动产学研向“深度融合”转变。发挥企业创新作用。狠抓高企树标提质,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坚持办好新会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擦亮新会“双创”名片。建立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将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优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积极对接省“双十”战略性产业5集群,细化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支持无限极做大做强,加快恒粤家具、生物医药产业平台、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精细化工业和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以及医疗设备等行业。加快将亚太森博、富华重工、中车广东公司等培育成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引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香业发展,积极推动小冈香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古典家具行业规范经营,申报古典家具集体商标。引导支持五金不锈钢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启动镇域“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推动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打造更多“工业上楼”样板。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坚持外引和内培,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强的“链主企业”,重点培育壮大亚太森博、芳源、中车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龙头企业,推动本地大中小微企业在产供销、要素配置等方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带动延伸产业链。重视产业链招商,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研发、咨询等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人才持续集聚。做大做强新会技师学院,加快南方职院、华立技师学院、华商职业学院项目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培育本土人才,打造珠西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加大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大数据、5G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启动谋划一批2021年和中长期项目投资计划。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支持。加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江新联围加固、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甜水水库。加快新会双水电厂“上大压小”燃煤热电联产项目及古井、三江、沙堆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推进珠中江区域天然气主干管网项目(江门段)和华润燃气储气设施建设。

促进消费升级提档。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以会展商贸、健康服务、电子商务为主体的枢纽都市服务业,依托枢纽新城、新会步行街一带等区域培育大型消费商圈,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推进珠西商务中心、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建设。实施质量强区,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鼓励汽车消费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环圭峰山地区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打造精品民宿,提高过夜旅客数量,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打造一批镇级商业综合体,释放镇村消费市场活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推动农村居民吃穿住行等消费升级。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大力开展跨境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窗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仓储和展示等新业态。做强不锈钢制品行业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形成外贸新增长极。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力争“交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大力推广“模拟审批”,持续扩大容缺承诺制事项。加快打造更优政策环境,开展政务服务“堵点清零”行动,用足用好“政令十条”。深化“数字政府”综合改革,全面推行“政务上云”、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推进数据共享和治理,推广数字化系统应用,积极探索数字政府领域区块链应用建设。优化新会“黄金十条”,完善政策自动兑付平台,贯彻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推动“一带两核三组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推进银鹭大道东延线等快速干线接驳道路建设,畅通城镇、园区等路网连接。珠西枢纽新城高标准推进江门站周边区域开发,不断完善新城医疗、学校、市场、文化体育等公共配套。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北部葵城文脉、东部岭南水乡、西南特色文旅三大组团协调联动发展。

深入提升城市品质。落实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计划,精细化管理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江会片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有新会特色的文化街区。加快文华广场等工程建设,启动“一馆一院一中心”6前期工作。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新会固废综合处理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城区内及与周边市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科学布局停车点,优化城区停车管理,缓解停车难问题。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型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三资”数字化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长效管护和运维机制。开展五大“美丽行动”,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切实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省级示范县镇村创建工作。发展现代化农业。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鼓励和支持电商企业与种植户、合作社、基地合作。抓好农业生产,扶持新会陈皮、新会小农占等特色农产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持续抓好稳就业保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增长。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就业创业措施。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三项工程,积极开展居家、妇婴、养老、医护四个重点项目培训,以职业技能提升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等重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类保障改革,完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和医疗救助改革。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敬老院软硬件升级改造及爱心厨房、农村幸福院等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成果,完善双拥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

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巩固“5080”建设成果,提高公办园幼儿入园率。落实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枢纽新城西南片区学校筹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区教育设施配套。大力推动我区“1+4”职业教育平台8建设。深化教育集团办学,稳步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推动高考综合改革落地见效。创建第三批“名师工作室”,深化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坚持不懈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健全我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区中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响葵乡文化品牌,建成枢纽新城体育运动公园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臭氧和颗粒物协同控制,持续开展工业炉窑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作。坚决落实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改造搬迁,推进崖门金属污泥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持续开展潭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切实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化平安新会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盗抢骗、涉食药环、黄赌毒和新型网络犯罪。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智慧化、信息化,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完善信访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危险源,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红线。推动“大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通信保障建设。做好粮食、能源供应等应急安全保障,强化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做好自然灾害防治,扎实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建成新会气象防灾减灾主题公园。构建涉外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形成维护涉外安全合力。

同时,做好国防建设、双拥、侨务、外事、台港澳、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档案、消防、人防、海防、打私、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各位代表,我国进入了“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推进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做好“十四五”开局工作,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总定位、总目标,为江门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目标,作出新会应有的贡献!



【名词注解】

1.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

2.市委“1+1+5”工作举措:第一个“1”是指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5”是指5个方面重点工作。

3.区委“1+1+8”工作思路:第一个“1”是指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8”是指8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争当示范。

4.学前教育“5080”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80%以上。

5.省“双十”战略性产业:即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6.“一馆一院一中心”:即区档案馆新馆、新会中医院新院、新市民服务中心。

7.“四纵四横”:“四纵”即江珠高速、银洲湖高速、新台高速、江门大道,“四横”即沿海高速、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斗恩高速。

8. “1+4”职业教育平台:1”是指新会技师学院,“4”是指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新会睦洲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新会校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