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新会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2-05-25


——2022年1月20日在新会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亮驰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新会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着力抓好“六稳”“六保”,经济恢复稳中有进

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牢牢把握“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狠抓实体经济,加快改革创新,大力改善民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96.14亿元,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69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32亿元,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364.6亿元,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56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2.25亿元,增长5.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跃居第45位,连续10年争先进位。

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开展项目集中动工暨“两看两比”活动4次,全年成功引进亿元项目63项,总投资额443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5个,落地52个,动工建设36个。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5.3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全区16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340亿元,省、市、区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均超过100%。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投资完成率均排名全市前列。四方威凯、东洋油墨等36个重点项目竣工或试投产。

二、着力“硬”“软”对接,融入“双区”建设纵深推进

互联互通不断加强。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动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加快建设,珠肇高铁珠海至江门段、广佛江珠城际广州芳村至江门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江门站枢纽功能不断强化,累计到发旅客超218万人次,成功开通始发前往成都、昆明方向长途动车,开通营运江门站配套公交站场。“四纵四横”高快路网加快构建,中开高速双水至凤山互通段通车、江门大道南(东)线主道贯通,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扩建等有序推进、国道G240新会段先行工程动工,江门大道南(西)线小冈大桥主体工程已完成,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全市首个县区级水上搜救中心成立。

两新城”扎实推进。枢纽新城体育公园、梅江农业生态园一期对外开放,明德二路、今华路、梅江南路、厚德路动工,钧明都市文旅中心、珠西商务中心、文华商业广场、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加快建设。滨海新区银湖湾大道、中兴路入口景观基本成型,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开学。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世茂碧海银湖、御泉国际、新澳重大技术装备等项目加快建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行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将“商事登记+智能审批”改革延伸到港澳地区,实现远程身份认证、离岸智能办照。全市首推“商事登记自助服务终端”,实现“365×24小时”即来即办。新增市场主体9.4万户,增长123%。工程建设改革持续深化,实施“模拟审批”项目17个,启动实施“交地即动工”“交房即发证”等模式,推出全省首辆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流动车。落实新会“黄金十条”,兑付奖励1.1亿元,惠及企业194家。

三、着力补链强链延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工业发展动能增强。贯彻落实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部署,启动新会产业集群“链长制”,培育李锦记、中车广东、维达纸业等8家企业纳入市级链主企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产值超600亿元。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规上工业企业增至588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27家,其中产值超50亿元企业(集团)5家。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工业投资近200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7%。推动中集车辆等3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授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生产基地称号,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通过复评。

园区平台扩能增效。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纳入全省发展战略,规划面积超670平方公里,占全市集聚区面积近一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S384大圣线实现通车,大泽园区东片区路网、司前园区西片区路网、珠西新材料集聚区EPC一标段完工。澳葡青年创业园PPP项目动工,大泽、司前、珠西3个园区污水处理厂进入通水试运行阶段,万洋众创城、中南高科等入园企业共83家。

第三产业稳步恢复。第二届夜侨都直播节成功举办,万达—美吉特商圈、大新路步行街等夜间热点消费旺盛。成功举办新会区文化旅游嘉年华、古兜水蟹节、古井烧鹅美食节,建成新会(东部)游客集散中心(古井镇游客服务中心),古兜温泉小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全年接待游客超3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6亿元。金融业稳健发展,本外币存贷比75%。芳源环保成为科创板江门第一股。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走廊加速成型,江门“双碳”实验室成立,中集智库获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期项目投入使用。省级众创空间、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各新增1家,省级博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各新增2家,市级工程中心新增14家,高企存量增至4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497家。成功举办第七届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届“圭峰杯”工业设计大赛、第一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获全国科普先进示范县创建单位。无限极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落实人才新政,新增高层次人才488人、高技能人才1093人。

四、着力促进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提质优化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开展新一轮城市提质工程,完成投资69亿元,老旧小区启动改造10个,旧楼加装电梯36台,升级改造集贸市场11个,新建口袋公园10个,新增智慧停车泊位2310个。新会学宫、大新路—仁寿路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新会书院(二期)完工并对外开放,城郊朝阳里(九敬堂)及永安旧村等2个“三旧”项目动工。环卫园林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点451个。

乡村振兴全面开展。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沿”区域环境整治农业辅助设施7053间,159个行政村(居)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1个乡村振兴示范带、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建成,崖门镇获评“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古井霞路村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深入推进,新(改)建公厕36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个,覆盖自然村125个,垃圾处理率实现100%。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9.3公里。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特色产业全面发展,陈皮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南美白对虾产业园入选省级产业园建设名单,全省首个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成立。大鳌镇、双水桥美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大鳌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古井、崖门获评农业产业发展特色镇。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深入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58C级工业炉窑企业转型升级为B级企业。实施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国家、省考核的6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泽红木家具“共性工厂”示范点建成,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动工。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五、着力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全区民生支出6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发放各项就业创业补贴共1469.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48万元。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近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7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323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增长,人均达2365.1/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新建村级长者食堂2家,新增养老床位210张,区养老中心获评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摇珠分配公租房97套,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健康新会有效推进,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年无发生本地疫情,新冠疫苗接种突破200万剂次,累计接种91万人,管控工作稳妥有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效初显,人民医院、中医院总院与10个所属分院挂牌运作。区妇幼保健院新院进入装修阶段,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项目启动建设。新会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获国家年度质控铜奖。教育事业提质发展,实验幼儿园(枢纽新城分园)投入使用,新增优质学前教育公办学位525个,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9所。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校内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受惠学生8.5万人。高考高优人数974人,本科人数3587人。睦洲等五镇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被定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启超家风代代传”获评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省、市级非遗项目2个、非遗代表传承人6人。新会籍运动员勇夺东京残奥会金牌2枚、全运会金牌1枚,电竞选手夺得全球赛事团体总冠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4%,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居全市前列。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获优秀等次。

总的来看,今年我们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工业发展质量不高,与千亿GDP强区目标还有差距,科技创新水平总体偏低,产城融合程度不够高,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依然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3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加快建设“一园三中心”,奋力建设“首善之区”,全力当好江门新侨都高质量发展标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我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2022年,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围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双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融入“双区”建设。立足建设大湾区枢纽门户,积极对接服务横琴、前海合作区,落实市“六大工程”重点工作,研究制定新会区对接两个合作区建设工作清单。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推进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新会境内段建设以及广佛江珠城际等前期规划研究,加快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江门大道南、国道G240、崖门出海航道二期等工程建设,抓紧南海至新会高速、斗恩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江门站始发功能,推动开行到更多主要省会城市始发车,打造江门站和双水镇站“一主一副”交通双中心。探索设立粤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努力与香港、澳门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政务服务方面无缝接轨,加强与港澳在教育办学、医疗康养、创新创业等领域合作。

推进枢纽新城提质建设。启动“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工作,加快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推动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珠西商务中心建设,积极引进港澳金融机构和总部经济。加快民和路、银海大道续建,今成路、银鹭大道东延线建设。完善基本公共设施配套,启动枢纽新城小学、邻里服务中心等项目,推进文华广场、梅江农业生态园(二期)建设,推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小鸟天堂”升级4A景区,谋划银洲湖沿江公园。

优化滨海新区城市功能。打造江门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前沿阵地,吸引港澳资源。深化与对接港澳及RCEP成员国合作,着力打造科创教育、高端制造、综合服务三大功能片区,加快中兴路、科苑路、银湖湾大道以及污水处理厂推进,启动古兜供水厂建设,发展新澳重大技术装备、碧海银湖等项目,加快澳门国际健康港、粤海智造创新港项目落地。实施沿海景观带工程建设,修复海岸线生态环境。

促进侨文化合作交流。聚焦“侨都赋能”工程,推进“美丽侨村”建设,启动“一镇一侨村”示范创建,建设有“侨味”唐人街。擦亮“启超故里”品牌,精心筹划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规划建设李文达纪念馆。推进“侨梦苑”新会园建设,谋划建设港澳青年创业园,打造中国侨都创业创新基地。搭建华侨华人联系服务平台,大力提升侨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开展联谊、寻根等多元化合作交流,筹建冈州会馆总馆,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同心圆”工作站(室),持续打响“少年中国说”文化交流品牌。

二、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力促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增效,加快中科健康创新生物科技园投入使用。提升中集智库孵化载体运营实效,启动圭峰山科创片区规划,开拓“双创”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推动“双碳”实验室纳入省实验室体系,成为服务全省的低碳、零碳、负碳研发科创中心。出台新会“科创十条”,坚持办好新会创新创业大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强链工程,支持中大创新谷、新会国际企业港等建设科创集聚基地,引领无限极、李锦记、芳源等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8家以上企业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企存量增至485家。

加速人才集聚发展。全面落实“人才倍增”“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启动新会人才产业园建设,提供专业高效服务,全面深化“零门槛”户籍改革。探索“高等院所研发+新会转化”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支持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体系,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创建大湾区产学研深度合作区。

三、坚持工业立区,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坚持制造强区,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高起点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利用两个合作区产业资源溢出,探索建立“总部+基地”“龙头+配套”合作模式,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促进绿色低碳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欧能AGV自动化机械设备、福斯特新材料等生产项目动工建设,加快巴德富环保新材料、道氏新能源材料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轻工纺织产业提档升级,引导纸及纸制品、五金不锈钢、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优势地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支持新会陈皮、小冈香、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壮大发展,加大“升规入统”力度。编制《新会区产业能效水平指南》,把好项目准入关,引导低能耗产业发展,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为新项目腾出空间。优化完善“链长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超500亿元、300亿元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培育机制。构建“大招商”格局,强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全力以赴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努力在超百亿产业项目引进上实现大的突破。

提升产业平台规模质效。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依托新会产业转移工业园申报省级高新区,争取恢复新会经济开发区独立设置。深度融入“北、东、南”三大组团战略部署,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突出绿色低碳引领,促进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提高绿色电力使用占比,打造低碳示范园区。以“五个一”标准统筹推进园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园镇融合、园镇一体发展。加快园区体制和招商体制改革,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加强三江、睦洲与高新区联动发展,畅通园区间的交通连接,促进园区连片发展。优化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大泽园区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区,推进银洲湖纸业基地扩能增效,开展罗坑产业园规划研究。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建设一批新型梯度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平台。

四、坚持扩大内需,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狠抓工业投资,落实技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明德二路、启超大道二期改造等交通、城市建设项目。加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江新联围加固、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甜水水库。推进大泽燃气热电联供、新会发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二期(扩建)等项目上马建设;力促亚太森博(广东)纸业燃气热电项目加快实施。重点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管理中心。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支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完善全周期服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工业经济规模质效的同步提升。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并对纳入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项目按年度实施计划开展征地及开发利用,完善全周期服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提质增量。积极发展“电竞+、智慧医疗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传统商圈,大力培育今洲路新商圈,支持新会步行街申报升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打响“夜侨都”消费品牌。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促消费活动。实施质量强区,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确保食品安全无事故。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大鳌健康岛、都市文旅中心、双水民宿集聚区等项目发展,提高过夜旅客数量。利用“十个一”文化品牌,开发一批“新会印象”系列文创产品。加快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进度,推动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和乡村物流服务站点建设。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经贸网络,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外贸调结构促转型,提升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谋划建立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区,大力推动纸浆、粮食、原木等大宗商品进口,加大我区五金不锈钢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影响力,引导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跨境电商业务,融入“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深化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持续实施税收征管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行“一件事”主题服务,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容缺+承诺制”审批,推动“交地即开工”成为常态。深化开办企业“一天办结”改革,优化“全程电子化”“微信办照”“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实现更多事项“就近办”“网上办”“跨域通办”。加强修订版“黄金十条”宣传,贯彻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暖企惠企政策的作用。持续推进信用联合惩戒体系建设,开展失信被执行人专项治理,深入实施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大诚信建设宣传。

五、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建设宜居新会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先进地区找标杆、争上游,开展县域经济比学赶超行动。积极推进东西部平衡发展,与台山市结对协作,加大专业化帮扶力度,强化党员干部、骨干教师、医生、技术专业人员等制度化交流帮扶。推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配合江门设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增强西部地区造血功能、内生动力。

深入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更新,启动18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活化新会学宫片区、大新路-仁寿路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启动新会书院(三期)修缮。提升主城区区域影响力,打造产城互联、园区互通、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枢纽新城区域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持续深化双水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增强城镇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精细化管理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开展“三化三提升”,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实施3000套农房微改造,完成崖门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和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风貌提升。健全农村长效保洁机制,提升农村卫生厕所质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的实现形式,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继承等股份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培育陈皮全产业链发展,成立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中心、新会柑种业公司,建立智慧溯源体系。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实施“双碳”产业规划,强化能耗双控,分类强化“两高”项目管理,确保完成省下达能耗双控指标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VOCs深度治理,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聚焦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提升全区水域整体水质。开展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大海洋观测建设。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违法倾倒行为,加快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持续提高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的利用率。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和政务服务能力。

六、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抓好稳就业保用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用活“互联网+招聘平台,提供全方位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指导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评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对接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全民覆盖、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深化医疗保险改革,逐步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完善养老服务,开展辖区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紧急救援系统,打造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增强婴幼儿照护服务。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方位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建设儿童友好县区。大力发展残疾人关爱事业。深化双拥共建,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城区薄弱学校的提升改造,支持镇(街)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持续加大公办及普惠性学前学位供给。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实施“新强师工程”。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民办学校管理,促进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成广东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完善“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常态化推进新冠疫情防控,构建高效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区中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投入使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支持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创“三甲”。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营实效,提升乡镇基层首诊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蔡李佛拳、摩托车越野赛等地方特色体育品牌赛事。

坚守安全发展底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坚决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着重防范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增强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深化平安新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超市+外送”信访工作模式,让群众信访诉求“最多跑一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全面实施“全科网格+雪亮工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地震预警能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群死群伤灾害事故的底线。

同时,做好侨务、外事、台港澳、民族、宗教、统计、档案、消防、人防、海防、打私、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我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昂扬斗志、冲天干劲,当好江门“首善之区”和高质量发展标杆,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新会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注解】

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

市委“1+6+3”工作部署:1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建设为统领;“6是“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3是区域平衡发展、宜居城乡建设、法治江门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六大工程”:“科技引领”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园区再造”工程、“港澳融合”工程、“侨都赋能”工程、“人才倍增”工程。

一园三中心”:“一园”即省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三中心”即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首善之区”:发展最好的地区、模范的地区。

省“双十”战略性产业:即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

RCEP”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试过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四纵四横”:“四纵”即江珠高速、银洲湖高速、新台高速、江门大道,“四横”即沿海高速、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斗恩高速。

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一院”即新会中医院新院,“两园”即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梅江农业生态园,“三纵”即民和路、启超大道二期改造、银海大道续建,“四横”即明德二路、今成路、新会大道快速化改造、银鹭大道东延线,“五馆”即档案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冈州会馆总馆、科普馆。

三化三提升”:“三化”即绿化美化净化,“三提升”即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三个提升。

双碳”:中国提出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

双减”政策: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所中职学校—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2所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NN所高职院校—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商学院(江门校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