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1-13
“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五大系统工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不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基本解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构筑起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
1、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方面,建成一个三级客运站,以方便群众的日常出行。道路建设方面,完善镇内道路网络,加速迎宾路、胜利路工程建设,并与S364省道(新开公路)连接,同时加快新开公路复线的建设及新开公路排水设施改造,以此构成镇域城际交通主轴东西南北贯通,为我镇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道路网络;完成G325-S364连接司前段(北环路)的硬底化工程,为沿线道路周边的山坡地开发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不断完善中心大道及其他村道的标志、标线。
2、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升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保障力度。巩固完善银洲湖海堤达标加固工程,提高我镇抵御洪水侵袭的能力;对石步大堤进行加固工程,加速天等河水闸重建工程,完成昆仑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司前镇内堤建设整治,修建新建、天等河排涝泵站,以此提升我镇镇域范围内的排涝能力,防止由于内涝影响正常农业生产,为我镇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3、能源工程。新建10KV线路3条,新建低压台区5个,保证我镇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修理及改造10KV线路项目5个,保障我镇用电的可靠性;修理及改造低压台区线路52个,保证我镇居民用电优质可靠;在前锋工业园建设一座22万伏变电站,为我镇工业园今后用电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加大对我镇电网的投资改造,保证我镇未来高速发展经济的用电需求,为我镇工商业及居民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供电服务。
4、信息化工程。构筑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平台,继续完善镇内的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步伐。
5、市政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饮上优质水。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收集输送管网,扩大污水收集范围,以此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优化工程
1、工业入园,产业入区域,促使五金不锈钢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前锋工业园集聚。工业园区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将工业园打造成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五金不锈钢产业。
2、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畜牧协会及农业机械化协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强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现代物流业。加快五金不锈钢物流中心建设进程,配套我镇主导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重点为华悦城市花园二期项目、司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60亩房地产项目(其中130亩商住项目、30亩农贸市场开发项目)、富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00多亩的房地产项目。
信息服务业。积极支持配合发展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三)宜居城乡建设工程
1、打造宜居城镇。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加快“三旧”改造进程,将旧区特别是三益路一带的旧厂房实行退二进三,将其改建为居住房地产项目。
2、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三旧”改造契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改造,完善农民饮水工程、路网、电网、通信网、污水和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
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城乡统一、开放、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
(四)和谐社会建设工程
1、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更多文体活动场所,如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儿童游乐场等;组织各类培训、各种形式的比赛交流活动,着力打造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以林楚楚等名人文化品牌;做好文明村创建工作;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
2、巩固教育强镇成果。缩小校际教育发展的差距,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充实教育工作的“软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工作的“硬件”。
3、巩固卫生强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村(社区)服务网络,确保各村卫生站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区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示范区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特种病门诊报销制度,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扩大垃圾填埋场面积,同时重点改善圩镇永兴花园、中国银行附近街道、新区市场和旧圩镇环境卫生;加强环卫队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由环卫队转向清洁公司的目标。
4、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通过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确保计生事业经费落实到位、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深化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严格贯彻执行现有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等措施,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自治功能,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构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审查既互相制衡又互相协调的财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重点地向中心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资产管理台账的建设,做好三资管理的后续保障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020年发展展望
至2020年,现代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创新能力,实现具有较强的产业特色、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比例为3︰58︰39,工业总产值达546亿元。高新科技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1%。农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倍,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寿命达到78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