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1-13
2011—201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根据市、区的部署,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促进我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GDP)9.07亿元,与2005年相比(下同)年均递增7%;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年均递增6.7%;农业总产值5.28亿元,年均递增8.9%;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33万元,年均递增18%;国税收入5300万元,年均递增13.4%,地税收入3338万元,年均递增24.6%。2006年荣获江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新会区镇级经济社会发展三等奖,2009年荣获新会区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外资奖,2010年荣获新会区镇级经济社会发展一等奖。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2:48:20调整到2010年的15:67:18。
(三)工业经济提速发展,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推进。2010年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年均递增6.7%;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年均递增16%;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8.04亿元,年均递增10.6%;全镇外贸出口总值4500万美元,年均递增11.2%;实际利用外资680万美元,年均增长17.2%。
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4个工业园区,有企业241家,其中外资企业37家,民资企业204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重点项目企业1家,农业生态旅游项目1家。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道路交通方面:2006年,全镇共铺设水泥路15.06公里,包括银湖二路、新马单村道、谷山头渡船码头道路和洋美路等。2007年,加装官田红绿灯信号控制,投入40万元完成利生工业区内410米长的水泥路铺设,投入7万元建设工业园内的企业广告牌以及园区道路指示标志,投入25万元兴建边沙咀工业园区的公路桥梁。2009年,完成加固维修大洞大桥、虎坑大桥、荣汉大桥、深吕大桥和三牙桥;完成投资40万元全长1公里的深吕路灯建设;官横线有9公里路段加装路灯185盏;投入4500万元的新大洞大桥建设工程现正施工,预计2011年竣工。2010年,投入160万元1.1公里的白庙公路、投入80万元0.62公里的九子沙乡道、投入50万元0.64公里的官田乡道和投入15万元的利生工业园路基清杂填土工程已全部完成,投入80万元的联合公路涵洞改造工程有望在春节前完成;为解决金门公路水浸路的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投入400多万元对金门公路排水设施进行整治,重新修建排水沟和过路损毁涵洞,目前工程施工进行顺利,计划在春节前完成。能源方面:2006年,供电部门投资4000万元建成禾江110KV变电站,进一步满足工业用电的需要;至2010年,全镇用电总量---亿KWV,供电总量---亿KWV。水利方面:我镇高度重视水利工作,落实防汛岗位责任制和“三防”应急预案,加强围内小型水利整治。目前,全镇堤防总长71.71公里,根据各村、场堤段的不同情况,在2006—2010年间共投入1747.2万元加固了40多公里的险堤险段。同时,全力配合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3500万元的江新联围12.37公里海堤建设和投入1200万元的银洲湖海堤第三期5.1公里建设已全面完工;城镇建设方面: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洋美村、新谢村、官田村、联和村、良德冲村、新马单村、联合村、新江村和沙岗村分别对环村道路进行修整,完成自来水管改造工程和沟渠硬底化建设,兴建娱乐广场、文化室、垃圾屋等便民工程;落实汇龙广场建设,打造集娱乐、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全民活动场所,有望在2011年春节前启用;全镇绿道网建设已基本完成;日处理量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筹建进度良好,上报申请用地审批手续正加紧进行;清淤疏浚中心河涌1500米,打造群众宜居生活环境。电视电信邮政方面:广播电视实施“村村通”工程及互联网业务,全镇已建成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总长235公里,光接收点70个,联通全镇15个村场,用户数10500户,电视联网率100%,互联网用户780户。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广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村集体总收入33.51亿元,增长26%;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28亿元,增长10.06%,农村人均纯收入8305元,增长8.8%。银行存款余额7.3亿元,增长4.3%。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逐年提高,2007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改薄建规”工作进展良好,由全镇11所中小学归并为8所,全部为上等级学校,2010年132人考入区直省一级学校,全镇中考综合成绩居新会区第五名,荣获中考成绩优秀镇。重视文化体育事业,举办年度春节文艺晚会、办好文化农家书屋和各类文化体育事业,挖掘赵姓“宋帝皇族”后裔的史实,修复祥光堂“赵建安郡王祠”,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计划生育实行层级动态管理,完善月度考核制度,制定镇、村干部计生奖惩办法,量化责任到人,依法加大征收社会抚养费力度,强化流动人口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落实五保对象供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资金,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协调做好三江皇家垌墓园规划建设工作。安全生产每年开展大排查,各种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逐年提高。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做好退伍安置及优抚工作。民主依法完成第四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未形成;
(二)企业产值还比较低,招商引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投资的软硬环境有待完善;
(四)第三产业有待加大投入和加快发展;
(五)村级经济仍然薄弱,有待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呈现触底回升,回暖迹象明显,复苏速度加快,加上稳定的国际形势、良好的对外关系,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镇利用国内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前景;世界性、区域性产业调整加快,游离资金正寻求新的出路,为我们吸收外资民资提供了良机;另外,我镇处于珠三角西部,加上《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加快珠中江经济圈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我镇发展提供了广阔和良好的前景。随着新中一级公路的规划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和广东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业园C区的落户,以及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逐步推进,我镇凸显出巨大商机。
(二)有利的内部条件。一是区域优势。我镇地处珠三角西南部,毗邻港澳,靠近江门城区,属于城市郊区位置,可接受中心城区工商产业辐射。二是交通优势。我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距离国家一类口岸---新会货运港6公里,省道金门公路横贯南北,广珠铁路贯穿东西,正在动工的新中一级公路以三江为接驳口连接新会与珠三角发达地区,使我镇成为一个交通运输枢纽,是发展临港产业和物流业的理想宝地。三是资源优势。我镇土地资源丰富,待用土地充裕;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工商业用水需求。
二、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较大。
财政压力大,历史债务繁重。
税源相对不足,政府实施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镇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总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综合实力为核心,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发展,促进产业、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把三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居适宜、生活殷实的现代化新侨乡。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平均12%左右,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2%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
(二)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业群和以广东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业园为主的两大产业集群。2015年三大产业比例为12:72:16。
(三)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
(四)科技、教育发展更加繁荣。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更加巩固,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力争达到95%以上。
(五)人口与自然更加协调。人口自然增长率完成区下达的指标任务;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50%;绿化覆盖率提高到8%,资源节约和保障取得明显成效。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5平方米,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规划发展重点
一、紧紧抓住新中公路、银洲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和广东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业园C区落户三江的机遇,加速临港经济发展
随着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新中一级公路规划建设、银洲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和广东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业园C区落户三江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紧紧抓住这一系列有利因素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把三江镇的资源、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进一步整合工业园,规范工业园管理,打造综合型工业园区。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我镇将充分利用新中公路即将建设的契机,加强利生、边沙嘴和沙岗工业园的路网建设,将三大工业园连贯一体,统一园区建设规划,完善工业园区的配套,打造一个上规模的综合型工业园区,以改善我镇的投资环境。挖掘白庙工业园的化工、造纸产业的优势,科学利用我镇的岸线资源,加强码头的建设,完善工业园配套,充分突显我镇的区位优势。委派相应的部门专职管理工业园,制定规范的管理细则,做好园区内的绿化、卫生、治安等管理。协调园区内的企业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依法经营,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彻底改变我镇工业园管理长期不到位的现状。
(二)大力整合土地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飞跃发展。到2009年年底止,我镇已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0多亩,已办土地使用权证但未开发的工业用地也有450亩以上,同时适逢土地整体规划修编,抓住规划修编契机及时调整工业园的规划,扩大工业园的规模。根据我镇可利用土地的资源优势,将制定灵活的处理方案,及时破解历史遗留的土地处置难题。目前我镇已办证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存量较多,发展潜力较大,为挖掘发展潜力,今后利用1~2年的时间,加大力度处理闲置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今后利用五年时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2~3家超3亿元投资、产值超8亿元的企业。通过提高招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外资和民资对我镇投资,争取外资和民资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超2.5亿元。
(三)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镇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争取宽裕的投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新项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增资扩产,培育2~3家产值超5亿的企业,争取实现增加产值超15亿元。进一步整合工业企业各项生产指标,特别是环保、能源等指标,鼓励泰源纸业发展新项目和循环经济,利用三年的时间,建成热电联产项目。整合各企业的排污指标,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集中供气产业模式。配合好新会区精细化工园区的建设,延伸我镇的化工产业链。
(四)狠抓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招商引资摆上全镇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努力拓宽引资渠道,扩大引资领域,突出重点,增强实效,要在“以商引商”的基础上,深化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探索社会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促进招商多元化。一是要善于抓信息情报的收集;二是要内外源经济兼容,加强与上级沟通,瞄准国内外强企,想方设法引进大项目;利用珠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动员企业落户我镇。目前我镇已开发的工业用地超过4500亩,2009年国地两税不超过8000万元,财政收入刚过3000万元,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还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突显了我镇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为优化我镇的产业结构,我镇将利用3~5年的时间,打造1~2个规模产业,营造专业产业市场,争取建立产业基地,切实提高我镇的经济实力。
(五)高度重视和关心民营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新会区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要求,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个体民营企业主发展民营企业,争取今后5年全镇民营企业达210家以上,促进个体民营企业发展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带动一片。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按照“种养结合立体生产,循环利用全面发展”的思路,以科技为主线,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创新机制为动力,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狠抓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配套实施,着力发展种养业,建立水产、水稻、蔬菜、莲藕等商品的品牌效应,应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江门市新马单农业资源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化农业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切实推进三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好品牌,积极发展立体、特色、无公害农业,抓好香蕉、木瓜等的品种改良,巩固水产协会,通过协会的枢纽作用,使会员相互交流经验,利益共享,增加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水稻优质率达到100%,葡萄种植面积0.15万亩,水果木瓜种植面积0.12万亩,水产养殖2万亩,生猪养殖量达3万头。
(二)大力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我镇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区块可划分为以下二块:一是良种繁育区,集中分布在新江村、联合村。主要任务是引进、试验、繁育、推广优良水稻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使良种繁育区成为全镇的优良品种繁育中心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中心;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新马单村。2008年,成功引入“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生态旅游项目。该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形成规模,将新马单村打造出一个集旅游、度假、观光、娱乐、培训于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胜地。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值增加农民收入。以防洪安全为目标,加强水利抗旱、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江新联围银洲湖海堤加固工程。今后5年重点解决内河大堤42公里除险加固工程,资金筹集采用“三个一点”办法,全面建成珠基高程3.5米,堤面宽3米的标准海堤。抓好江心岛沙仔场大堤水利达标改造工程;计划从2011年开始用2年时间,按省农综开发项目要求,把新谢、临步、良德冲、九子沙(河南片)、洋美、沙岗连片7000亩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现代农田标准,将现有灌溉土渠改造成“三面光”混凝土防渗渠,促进节水灌溉,通过整治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改造低产田,提高防涝抗灾能力。
(四)全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点是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测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新技术开发试验体系和项目综合示范体系。开展地力监测,肥料监督,土壤养份调查,大搞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田间取土、化验室测试、计算机配方、科学施肥”的产业化模式,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实行科学施肥。
(五)发展优质养殖,优化品种结构。优质水产养殖业在我镇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质养殖面积占鱼塘面积80%,其中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桂花鱼、水鱼等优质鱼类养殖面积0.35万亩,提倡鱼虾轮养,家鱼合理混养,坚持引进优质高值新品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继续加大鱼塘翻深整治力度,控制病毒传播,使水产养殖实现安全高效。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我镇投资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镇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现有城镇中心区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旧镇区的改造,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以集中体现城镇的中心职能。一是完成新中心市场建设。旧市场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使用需求,计划在汇龙广场旁边新健一个中心市场,以满足现有和今后发展需要。二是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在联合围仔修建一座日处理量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改造中心街道地下排水、排污设施,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三是扶持各村抓好乡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完成村庄规划修编工作,改变以往规划无章法、建设无管理的现状,使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二)交通道路。抓好新中一级公路三江段6.6公路的建设;所有村级(含三个场)道路实现硬底化,完成深吕至九子沙2.2公里环村路建设;利生工业园元源厂至三海厂道路硬底化;抓好官横线公路的改造重修,抓好金门公路大洞桥至虎坑桥路段扩建工程。重视渡船、码头建设,按规范化标准建设改造,提升安全系数。
(三)房地产开发。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抓好土地的利用开发,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利用交管所后的190亩商住地进行开发,建设高档生活小区。
四、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就业和社保。组织18至45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及时为我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加快农民洗脚上田步伐,增加收入。抓好社保扩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全民安康工程。结合城镇建设需要,加快危房改造;重视解决住房特困户的问题,加大资助力度,使居者有其屋;加强医疗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管理,加强检查监督,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三)切实减负,改善民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小学教育收费“一费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确保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人口控制。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重心下移,加强流动人口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今后5年,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任务按区要求完成。
(二)环境保护。加强监控,控制水污染,确保居民用水安全。抓好空气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工作,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勤检查、勤监督,相关企业要做好配合,大力整治,共同努力,把辖区内的空气污染、工业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三)社会治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完善各种治安防范措施,治安案件案发率明显下降,全力打造平安辖区。
(四)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硬件设施和队伍建设,依法依规,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监管。全面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采取强硬措施,重典整治,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一)文化广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按照省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全面加快文化事业的建设,加快挖掘辖区内独特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以旅游带动发展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经济;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修建文化中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利用特色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精心组织好节日文体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努力构筑诚信三江。
(二)科技。积极搞好科技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运用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科技与生产结合的路子,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员,全面提高全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育。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管理体制,优化中小学布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镇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率达95%以上。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未来5年内,撤销官田和联合两个分教点,将联和初中、九子沙初中、深吕学校初中部合并到三江中学,实现全镇一所独立初中,新江小学合并到联和小学,易名为三江镇中心小学。
(四)卫生防疫。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抓好霍乱等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重点疾病,加强精神病防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抓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五)体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利用群众体育网络,加强对外体育联谊。
(六)人才。抓好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公务员、各村和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的原则,认真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七)其他社会事业。继续抓好妇女儿童、国防教育,加强老龄、老干、侨务、档案、保密等工作,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人民政府
201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