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1-13
新会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新会的现状
新会区属江门市所辖,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县境位于北纬22°05′43″-22°48′24″,东经112°47′13″-113°15′24″,从东至西相距为46.6公里,从南至北相距为79.55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1679.22平方公里。东与中山、东南与斗门县毗邻,南濒南海,西南与台山、西与开平、 西北与鹤山相接,北与佛山市南海区隔西江相望,东北与顺德县相邻,在区境东北部,从南、西、北三面环抱江门市。
新会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8℃,2010年降雨量2020.3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物产丰饶,盛产蒲葵,葵艺制品闻名遐迩,素有“葵乡”、“水果之乡”、“鱼米之乡”之称。新会也是中国著名侨乡。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四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会文物古迹极多,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窑址,有宋朝的孔庙、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和崖山祠,有明清的古塔、古炮台和媲美广州陈家祠的新会书院,有广东四大丛林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叱石岩、公坑寺、紫云观、玉湖度假村、古兜度假村、银湖湾等。
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素有“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岭南大儒陈白沙、维新领袖梁启超、历史学家陈垣等均出自新会,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新会区辖1个街道10个镇:会城街道、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
(一)“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重点,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新会”这个核心,主动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继续实施临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宜居城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新会打造成为珠中江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珠三角当之无愧的一员。
近年来,在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方面,发挥银洲湖区位优势,发展临港产业集群经济,形成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三大产业集群,以及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先后获得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中国船舶拆解基地、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基地等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6亿元,财税总收入106亿元,连续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区)行列,2014年列百强区62位,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新会倾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在中心城区,按照“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城建“十字”方针和思路,突出“东连”、“南进”两大区域,加快推进南新区开发和江会路片区建设,未来的新会南新区将建成产城融合之城、交通枢纽之城,江会路片区将成为江会一体化的桥头堡。在各墟镇,大力推进小城镇扩容提质,计划用4年时间使各个镇建成区面积翻一番,新增建设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建设滨江滨海的新型城镇。在农村社区,开展“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村级物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城乡宜居宜业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二)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至目前),全区加大村庄新农村建设力度,完成148条村庄编制了整治规划,有143条村进行村庄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着力推进小城镇扩容提质,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201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用四年时间开展小城镇扩容提质建设工作,到2016年,全区建制镇墟镇规划面积扩大一倍,新增建设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各镇在以下六个方面初显成效:
1.每年均动工1个以上“三旧”改造项目,城镇旧貌得到改善。
2.达到“六个有”要求,城镇基本功能逐步完善,即:有高标准的市政大道(300米长20米宽以上)、有综合性的城市广场、有宽敞整洁的农贸市场、有上规模的商业广场、有舒适宜居的商住小区、有相当于三星级标准或以上的酒店。
3.逐步完善五大类设施,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商住服务设施(含住宅小区、酒店、超市、商贸市场、商业街等)要齐全;市政公共设施(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供气、通讯网络、防洪、排涝、变电、输电配电、道路、桥梁、交通信号灯、车站、港口、码头等)要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含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图书馆、医院、诊所、卫生站、养老院等)要齐全;体育休闲设施(含广场、公园、运动场所等)要齐全;工业园区设施(含新建工业厂房、单层厂房改造、集中生活区等)要完善。
4.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万个,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初步形成本地居住、本地就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态势。
5.小城镇建设与银洲湖区位优势充分结合,海滨、河滨、湖滨城镇新区现雏形。
6.初步形成“一镇一品”,建成司前、双水、古井、大泽、崖门5个特色小城镇。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小城镇的面貌有长足的变化。如:司前镇的圩镇中心,人多、车多、道路狭窄,人与车交汇通过,以前每次经过司前都有这种感受。2014年,司前镇加大力度,改造墟镇入口的道路,清理路障,重新铺设沥青路面,划定停车位,同时将“汤文沧广场”改造变成宽敞的活动场所,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雇请保洁公司管理墟镇的环境卫生,现在,司前墟镇的入口清洁亮丽,车辆通过畅顺、乱停、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群众拍手称赞。三江镇和古井镇积极筹集资金,改造金门公路、建设南洋路和环镇路,崖门镇改造崖南片区的市政大道,建成高标准的市政大道和渔港风情食街。大泽镇利用山坡地建成生态公园、在潭江边建设滨江广场公园,崖门、古井、双水、三江、睦洲、大鳌镇各自打造公园广场、沙堆镇结合道路改造和沙堆河冲改造,在圩镇入口路段建设既有河岸风景又有市政园林广场特色的新环境,拓阔了城镇群众活动空间,丰富和娱乐健身内涵。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和城镇的住房紧缺成为招商和当地人居住的一道难题,大部分镇想尽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在“三旧”和“单层厂房升级改造”方面做文章,现在,睦洲、司前、大泽、罗坑、三江、大鳌、崖门、古井、沙堆、双水等镇都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旧厂房升级项目,既化解土地供应瓶颈,又丰富了购房资源,还可以升级厂房空间,扩大生产场所,使小城镇有舒展的空间,有能留得着人的家园,引资项目顺利落地,为拉动镇级经济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二、具体目标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等表面现象。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三、实施的内容
(一)规划必须要创新。我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围绕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下一个“五年计划”,要在城乡规划上进一步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注重从原来的功能分区规划转向混合规划和“多规合一”,把人文、生态、产业、宜居等诸多要素有机结合,用生态农业、城市绿道、森林等将城市有机融合起来,建设真正的山水园林城市。
“多规合一”是指产业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多方面规划合一,是指导未来15年乃至30年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多规合一”要保持规划的刚性和连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好城市的定位、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十三五”规划等五年规划作为操作规划,要服从长期战略规划并与之相衔接。目前,国家正在制定2016-2020年的土地整治规划,由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共同编制,将作为编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工具,建议将土地整治规划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起来。
(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制度。规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和标准,以居住证为基本依据,科学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平均成本。合理划分政府、企业以及转移人口家庭和个人的成本分担责任,明确省以下不同层级政府的成本分担比例,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成本共担机制。加快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推进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编制完成各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探索发行以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地方政府债券。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明确各类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期限、融资需求。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重点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规范和鼓励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探索将经营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
(四)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创新城市设置机制,完善区域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区布局,合理增加城市数量。以扩大管理权限、优化行政层级、创新运行机制为重点,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推广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经验,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如:中心镇。
(五)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供应比例关系,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机制。实施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缩小征地范围,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六)建立健全“多规合一”与产城融合体制机制。从技术方法、编制程序、实施管理等方面,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探索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导向与城镇空间布局导向,促进城乡健康融合发展。
(七)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科技成果、合作社股权等市场化流转机制。建立省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构建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八)健全城镇住房保障机制。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推进“债贷组合”、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创新旧城区改造融资机制。健全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探索形成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九)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探索构建区域利益分享、利益补偿、协同服务、法治管理四大机制,以珠三角城市群和省内其他城市群为平台,构建政府、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多层次参与合作机制。
(十)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社会保障等制度机制,促进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自由流动配置。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十一)创新城乡社会治理。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等新形势和需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组织架构,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效应,构建“政社互动”新模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健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机制。到2020年,建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和法治建设先导区。
(十二)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区域面积不低于20%。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市场化资源交易机制。实施区域环境信息共建共享,建立跨区域环境协作模式,强化环境权益保障机制。
(十三)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四、实施路径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以产业持续发展为基础,因此必须推动产业高端化和集聚化,发展产业集群,带动产城融合。目前整个“珠三角”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新会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交通、生态等丰富的优势资源,提高招商引资准入门槛,高起点布局后工业化时代,集中精力发展高端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业与农业相连接的纽带,推动产业融合共生。
(二)创新开发模式。新会南新区建设在当前政策和经济条件下,要打造真正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不同于传统工业城市开发模式的生态山水型城市,以公私合营模式(PPP模式),与农民和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新会现有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山水型城市,在发展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保,将新会的绿水青山保持下去。同时,要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推动水安全、水品质、水健康,研究申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水利风景区。
(四)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新会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思路符合当前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今后,要推动实现就地城镇化,建立以镇、村为中心的生活圈,让农村公共服务进入现代化。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村级物业,丰富集体经济资源,推动城镇化建设。同时,将保存完整、环境优美的传统村落,申报国家传统村落,进行适度保护开发,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增加知名度。
(五)弘扬传统、特色产业。新会陈皮、葵扇制品、古井烧鹅、古典家具等是新会的重要名片,要构建产销平台,把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六)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新会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如圭峰风景旅游、小鸟天堂生态旅游、梁启超故居、古兜温泉谷旅游度假、还有崖海古战场、崖门炮台、桥梁博物馆、蔡李佛武馆、双水的大圣寺、罗坑的林氏家庙、陈皮村、古井特色烧鹅等,还有尚待开发的乡村、宗教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如古井镇的古村落、位于双水镇的“宗教文化用品城”等,通过特色旅游,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工作。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实施推进办公室负责牵头编制试点方案实施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负责上下协调沟通,加强督促落实等具体工作。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根据上级试点的要求,精心制定本区试点工作方案,报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区、镇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试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三)强化督促落实。根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加强督促落实,定期组织开展综合评估,重大事项及时上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二〇一五年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