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1-13
“十一五”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工业兴镇、农业富民、科教强镇”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市、区的部署,结合我镇的实际,在总结“十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紧紧把握住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6256亿元,比2000年年均递增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44万元,年均递增8.4%;工业总产值15.0572亿元,年均增长20.77% ;农业总产值4.6746亿元,年均增长2.4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7万元,在近年大幅抵减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情况下,年均增长23.5%;固定资产总投资3.1348 亿元,年均增长3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7万元,年均增长3.5%;职工人均年收入年均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 2003年和2004年获得区颁发的镇级经济发展二等奖,2005年获镇级经济发展一等奖。“十五”期间,我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投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十五”期间,我镇面对工业落后的现状,统一了思想,把发展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和发展工业上。借银洲湖获批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契机,发挥地处银洲湖区域和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出口等地域优势,配合我区实施“临港经济”战略,把握时机搞好金门环保工业园的报批、征地、环评和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征地3000亩,并顺利完成园区的总体环评报告。目前园区总面积5000多亩,园内新建成 11 万 KVA 变电站一个, 有3000吨级泊位码头一座,另一座5000吨级(准10000吨)码头正在兴建中,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不断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以诚待客,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册、投资指南、音像光碟等途径积极推介沙堆,不断提高沙堆的知名度。投资环境档次的提高,是我镇在“十五”期间得快速进步的基础,也是在“十一五”期间和长远今后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00年我镇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4.8:34.9:10.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经济占了全镇的大半壁江山,工业发展低迷,经济综合实力差。“十五”期间,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显著成效:至2005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7.8 :53.7 :8.5 ,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7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7.1%,工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以纺织制衣、建筑材料、拆船轧钢造船三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日趋稳定,顺和实业、伟纶染纺、银星造船、兆伦石业等新项目已投产,万濠纺织、长兴造纸、宏美针织、宝发纺织、鸿达造船、冠丰旅行产品、浩华织造、方东灯饰等新项目将从2006年起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十一五”期间新的增长点。
3、农村进一步稳定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按上级部署,顺利完成了第二、三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和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工作,加强村级的组织建设,建章立制,规范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管理。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减免了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多年来一直倾力于围堤水利设施建设, 2003年以来共投入了1353万元,全面修建和加固内外堤,加固和整治达标水库 5 个,大大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较高的质量通过了省的验收,“四区两园一中心”的建设发挥了对全镇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现代水利科技园第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科学养殖,把握市场导向,引导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效益逐年提高,大批农民靠水产养殖走上致富道路,2004年获批为 “广东省绿色水产养殖专业镇”。继续发展荔枝(国家级绿色食品)和有机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引进灵芝培植等新兴农业产业。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 2004年创建为江门市科普示范镇,2005年镇科协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抓好“成年文化学校”、“跨世纪青年农民”、“绿色证书”和农村科技学校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技术员。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我镇按“一河两岸”小城镇的建设规划,重修了圩镇中心街,中间水泥路面及下水道全面重建,两边行人道砌上花岗岩,接公路出口处建成花圃,加强市容和经营秩序整治和管理,以往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的现象大大减少,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建成了河滨桥、沙冲桥和保仔冲桥,梅阁东升、沙西、红关、居安、大环、独联、那伏、梅北、八顷等村新铺了水泥路,镇通村全面实现路面水泥化。独联村口、独联石场桥头、梅湾村口、沙角村口、梅阁市场路口、南门桥航建公司路口安装了减速灯,独联村口、那伏村口、梅湾村路口、圩镇中心、沙角村路口、梅阁村市场路口等事故多发点设置了减速带和限速标志,各村接公路处增设了路灯,有效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光纤网络扩容第一期工程已完成,中心片有线电视信号实现双向回传、宽频上网和可寻址化管理。根据现代教育发展需要,落实人大议案,投资1300万元兴建镇中心小学,2006年1月底已经开始动工,计划2007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5、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线,全镇人民团结一致,击退“非典”、“禽流感”等疫病,防御了台风“伊布都”、056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坚持“两手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独联连洲村被评为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沙湾村、梅阁大洋村和独联大坑村先后被评为新会区标兵文明村,独联村被定为我区“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群防群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警务区和治安队伍的建设,增加巡逻车、巡逻快艇等装备,在重点地段和主要路口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2005年度被评为区综合治理先进镇。扎实抓好计划生育重心下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摘掉计生工作“提醒注意”的帽子,连续3年顺利通过省、市、区组织的计生考核。积极组织参加区第五届艺术节和第九届运动会,舞剧《荔乡喜迎亲》获创作金奖和农村专场表演铜奖,区九运会获团体总分第四名。撤并了鹅溪、大环、中兴、梅冲、沙角几所小型学校,优化教育资源,沙西初中、独联学校被评为省一级学校,梅阁学校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中考成绩连续四年居全区农村镇前三名。健全农村医疗系统,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连续超额完成覆盖率指标。落实优抚政策,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时足额发放保障金和救灾救济物资,有效解决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二、“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分析。
随着我区“临港经济”战略的深入实施,银洲湖区域优势日益显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已规划兴建,我镇位居银洲湖区域,与香港、澳门、中山、珠海、深圳、佛山等周边发达地区处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我镇拥有金门环保工业园这个富有潜力的载体,有比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淡水资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在发展中,我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目前产业结构还相对单调,现有项目的高新技术含量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国家宏观调控新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镇“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初步设想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实施“工业兴镇,农业富民,科教强镇”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银洲湖”区域品牌,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逐渐缩短与兄弟镇之间的差距,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沙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初步设想为:经济总量实现五年翻一番,“工业兴镇、农业富民、科教强镇”的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具体指标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至2010年达到1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总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0%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初中入学率100%,普高率95%,职工人均年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8% 和 3%。
四、“十一五”期间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展望“十一五”,我镇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镇、农业富民、科教强镇”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创建经济与社会事业共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共同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沙堆。
具体目标和措施是:
1、实施“工业兴镇”要取得新突破。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新形势,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集约利用,合理规划,掀起新一轮发展潮。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好境内一级公路的筹资兴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金门环保工业园主动承担银洲湖区域的产业分工,把握时机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多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关联度的项目,逐步提升产业层次。有侧重、有选择地招商,打造三大产业链:一是促进一批纺织类项目发展壮大,根据产业配套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形成纺织、染整、制衣一条龙的产业链;二是整合银湖拆船、金门铸造、银星造船及在建的鸿达造船等项目的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把拆船、铸造、造船业做大做强;三是以航建工程、兆伦石业、金瑞宝陶瓷为龙头,把握时机加速建材业发展。发掘中心片和北片的潜力,结合实际引进用地量较小、吸纳劳动力较多的项目,全镇形成三大支柱产业为骨干,重点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工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2、推进“农业富民”要实现新发展。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利用广东省绿色水产养殖专业镇的优势,以水产养殖为中心,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链。把握市场向导,通过科技创新,合理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改进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养殖业的效益。努力壮大水产中介、批发、销售、运输业,带动搭越冬棚、刮虾等配套服务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管理,引导饲料、水产药品销售业健康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填补水产养殖环节中的产业空白,解决农产品难卖和贱卖问题。大力发展荔枝、有机稻米、灵芝等优质农产品,逐渐形成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村科普工作,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让更多农民进厂务工,增加非农收入。把发展第三产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鼓励饮食、旅业、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发展,引导投资,将金门工业园白水带一带发展为第三产业旺区。充分发挥荔枝(国家绿色食品)、“两虾”(省无公害产品)、有机稻米等品牌效应,利用禾虫、梅湾水菜、灵芝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使农业和第三产业互补互促,相得益彰。
3、落实“科教强镇”要抓出新成效。
加快镇中心小学建设进程,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兴建,争取2007年上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把沙东、沙西、梅湾、八顷四校合并为一所中心小学,努力完成那伏小学并入独联学校工作,全镇形成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布局。加强现有三所省、市一级学校的设备、师资配备,向现代化学校管理迈进,全面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落实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原则选任校长,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编制配足教师,抓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创新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资格制度和聘用制,转变教师观念,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成人教育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广泛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创造条件,争取2008年申报省教育强镇。
4、构建“和谐沙堆”要呈现新面貌。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法制教育,创造法治氛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公务员管理,建设廉政高效政府。抓好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突出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逐步落实关闭石场的复绿工作,按规划整治好沙堆河,全面推进“青山、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整合中心片和北片的饮用水资源,协调统筹,落实水改工程,解决群众卫生食水问题。继续抓好计生工作,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完成各项计生指标。加强信访工作,抓好矛盾排查,强化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坚决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