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发布日期:2006-11-07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1月7日在新会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新会区区长吴振鹏


工作回顾


  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强区富民为总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推进银洲湖区域综合开发,努力构建和谐新会,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2003年至200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06%,比江门市平均增幅高3.96个百分点;连续6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今年1-9月,生产总值169.83亿元,增长16.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6亿元,增长22.1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38亿元,增长39.31%;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增长12.88%。预计今年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9亿元,增长22%,比2002年翻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4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1.5%。全区社会和谐安定,环境日益改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回顾三年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六方面:
  一、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去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展为9.76∶52.38∶37.8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6.5%,比2002年提高9.3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3.25%,提高5.5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4.65%提高到5.2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121.79提高到2005年的154.30。规模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今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9.3亿元,增长21.79%。预计今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亿元、120亿元和83亿元,增长4.8%、21.4%和13.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展到8.6∶54∶37.4。
  支柱产业优势凸显。形成五金不锈钢、食品、造纸、集装箱、化纤纺织、钢材、电力电器、摩托车八大支柱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和广东江门市银洲湖石化基地。美达、中集、冠华、大光明、维达、李锦记、双水电厂、松下等骨干龙头企业实现增资扩产。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2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47家和6家。李锦记和双水电厂年纳税超亿元,美达入选全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维达纸巾、李锦记酱油、美达锦纶长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维达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11个。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制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完成小鸟天堂一、二期改造,建成广东桥梁博物馆,崖门宋元古战场文化旅游区首期工程竣工,古兜温泉度假村成为我区又一个国家4A级旅游区。新会游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旅游总收入35.09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昌慎昌成为江门海关首个获准运行的公用型保税仓,大昌慎昌和名冠出口监管仓获准建设。国美、新一佳等大型超市落户,金天龙、华商、飞龙等本地超市做大做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博览会。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45.7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70.7亿元。
  选商引资有新突破。坚持以银洲湖为招商品牌,着力引入临港项目。先后引入华冠、海螺、南方李锦记、中交四航局新会基地、中顺等大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2亿美元、民资86.42亿元。新批(含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2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2个。银洲湖区域成为招商引资新亮点,累计新增和续建亿元项目35个,其中投产项目14个。去年,银洲湖区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46亿元,增长62.01%。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2002年278家发展到去年的44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4家;预计今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10家。民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53.27%提高到61.19%。今年1-9月,新上民资项目149个。民营骨干企业强劲发展,美达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和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天健、大光明进入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制订实施《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构建科技新会的决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2年的48%提高到52%,连续4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34家,其中省级30家。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88项,有48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组建广东五金不锈钢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广东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建立华南理工大学新会科技创新中心、彩艳博士后工作站、今古洲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家大型企业先后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双水被确定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引导发展特色经济,强镇富民成效显著
  镇级经济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一镇一业”经济格局。会城食品和生活用纸、双水纸业和钢铁、司前五金不锈钢、大鳌集装箱、罗坑化纤纺织、睦洲小家电等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完善激励机制,推进镇级经济发展。11个镇(街)和今古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30%,去年工业总产值超30亿元有5个,其中超50亿元有3个。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06%,去年全部镇(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00万元,其中超2000万元有9个,超5000万元有3个。会城成为江门地区首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亿元的镇(街)。会城、古井、双水、司前4个镇(街)今年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0个,其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家。2005年,农业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24.3亿元,带动7万多农户,平均每户年增收2632元。水果食品批发市场继成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后,又获全国果品批发十强市场和全国十大水果批发市场称号。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20.66%。名优农产品增多,累计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生产基地45个、农产品23个;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农产品4个。新会柑、新会陈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全面铺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路、厕、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危房改造力度。卫生厕所普及率84.1%,达省内先进水平;完成181间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墟镇垃圾处理率74.2%;基本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完成首期并村和村改居工作。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7个镇实行村账镇代记。积极开展扶贫工作,贫困村由51个减至23个。继双水、司前后,古井成为我区第三个省中心镇。开通城区至各镇公交线路,建成双水污水处理厂、司前中心大道等大型基础设施。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能源日臻完善。新建公路51公里,改建公路117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1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6公里、等级水泥公路1006.6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6公里。改造三和、新开公路,扩建南门、金门一级公路。新建睦洲大桥,完成潭江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和劳龙虎水道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完善城乡电网,完成环湖环回电网改造和220千伏新会变电站扩建工程。双水电厂二期两台机组并网发电,新会发电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城区建设有序推进。以建设生态文化城市为目标,按照“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方针,加强城区规划,形成北起圭峰山体育运动公园、南接人民会堂中心园林区的“生态文化带”,以冈州大道为主线,横贯城区东西的“城市景观带”,以中心南路、新港大道为纽带的“城市中轴线”。启动南新区核心带建设,新会碧桂园、凤凰酒店、尚雅学校、新汽车客运站以及“四路一桥”工程全面动工,其中中心南下沉式立交年底前完工。新建新港一期、今洲、江会复线、新会大道延伸线、圭阳等道路;建成新会体育馆。加快旧城改造,重修知政、大新等18条道路,改造9处交通繁忙道路交汇点。完成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有效治理侨乐路等水浸区。新建和改建城市广场2个、公园3个,新增园林绿化面积61.8万平方米,城区绿地覆盖率39.35%。圭峰区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防灾能力有效加强。落实“三防”责任制,构筑防灾减灾体系。累计投入2.4亿多元,兴建一批水利工程。完成龙门、万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银洲湖海堤达标加固工程首期52.27公里开工建设;大鳌31.48公里堤段完成土方砌筑挡土墙;完成江新联围睦洲段11.27公里、围垦堤段11.8公里加固工程和沙堆水利园首期工程。推进鱼山、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省人大议案19宗小型水库达标工程和13宗机电排灌工程设计。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西江新沙河段和潭江牛勒河段吸水点水质保持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符合功能区要求。完成西坑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会城河、紫水河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龙泉污水处理厂一期运行正常,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城区特种行业审批听证制度。有效治理电镀、塑料再生等污染行业。推动各镇开展定点工业园区域评价,基本完成银洲湖纸业基地、今古洲开发区、沙堆金门环保工业园和锦丰工业园区域环评。严把项目环保关,否批51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配合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
  四、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切实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共减轻农民负担7186万元,人均减负151元。完成财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区、镇机构等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性土地、公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建筑工程等招投标体系。基本完成区属公有企业改制任务,从公有资产收益中安排2亿多元,支持困难企业解决职工遣散和职工社保等问题。
  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扶持建设出租厂房暂行办法》和《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土地资源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重点项目定期协调制度,共协调重点项目118个,其中已动工48个,建成投产29个。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2472万元,安置城镇2.4万人就业。城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02%降至2.7%。拨出专款对1.16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培训后就业率78.4%。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1.38万人,其中企业员工9.14万人。有10个镇(街)员工社会保险纳入全区统筹。
  社会安定祥和。落实巡警战略和科技强警措施,建成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构筑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刑事案件逐年下降,破案率大幅提高。专项打击赌博活动,有效整治非法传销。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成绩斐然,80个小区成为平安小区。落实信访和维稳工作责任制,及时化解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独立设置区安监局,成立执法监察大队。在江门地区率先单独设置镇级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成为江门市镇级基层监管试点。健全监管机制,全部村和社区分别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3100多名注册安全主任。建立消防安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及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等会议制度。从2004年起,连续两年实现水上交通零事故。去年工矿企业死亡人数历年最低;今年1-9月,工矿安全生产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减少76.9%和80%。
  五、积极构建和谐新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民心工程取得实效。从今年7月起,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280元和160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离退休干部、教师、企业早期退休职工、企业军转干部和公务员福利待遇。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50元,年报销上限提高到6000元。全部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45.4万人,覆盖率97.1%。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2项,99.7%居民饮用上自来水。慈善会共接受捐款7392万元,资助公益项目196宗,资助困难群众7760多人次,支出善款5169.8万元。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89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0.46%。信息化指数64.54,比2002年提高16.84。预计今年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1687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297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2.69%和21.61%。城区、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8.47平方米和33.25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加3.77平方米和4.06平方米。高档消费品逐渐普及,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0辆。
  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成功举办第五届葵乡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崖门海战历史文化以及梁启超、蔡李佛名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新会葵艺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教育强区创建步伐加快,共撤并薄弱学校63所,高考上省线人数连续19年居江门地区首位,会城成为江门地区首个省教育强镇,新会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通过初期督导验收。今秋起农业户口和渔民子女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建成疾控中心,防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创建省、市卫生镇、村工作成效突出,配合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坚持不懈抓好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4‰,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区)。成功举办区第九届运动会;新会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19枚,为国家输送李宏利、黄焯钦、梁彩霞等优秀运动员,罗坑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建成区妇儿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优抚安置工作得到落实,全面完成各年度征兵任务,再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外侨、侨联、统计、供电、工商、国税、海事等单位分别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宗教、气象、人防、档案、史志、老龄、残联等工作取得可喜进步。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区进程加快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圆满完成“四五”普法任务,市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认真贯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立和完善区长约请人大代表制度,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意见。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54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8%。
  依法行政有效规范。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保留88项行政审批项目,58项转按一般业务管理,废止行政许可项目7项,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和审批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化解了一批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转制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
  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千人评议机关”和行风评议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校务、警务公开,开通区长专线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量化政府行政事务监督管理,累计下达政府督办项目354项,完成339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成立企业、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公务员从政行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
  总结本届政府的工作实践,我们有六点体会:一是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抢抓机遇、后发争先的根本,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妥善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选商引资力度,推动一区两翼协调发展;三是必须把投资拉动、资源整合作为推动发展的抓手,引入投资新量,盘活资源存量,增大经济总量;四是必须把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调整结构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举措,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五是必须把“三化”建设、落实强镇富民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是必须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新会作为建设民本政府的出发点,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创新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名城、法治社会、和谐新会,实现人民富裕安康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内外源经济、临港经济、特色经济,加快一区两翼开发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侨乡,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会。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至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八个着力、八个推进”:
  一、着力加快一区两翼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坚持大项目拉动战略,依托港口资源和银洲湖水运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全力打造造纸及纸制品、钢铁和钢铁加工、食品、化纤纺织、石化、电力电器、造船、建材八大临港产业群。引导李锦记、美达、维达、双水电厂、海螺、中集、南洋船舶、华冠、冠华、江裕、彩艳等大企业增资扩产,推进新会发电厂、华泰、威氏锂电池等大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到2010年,五金不锈钢板块产值超200亿元,化纤纺织、电力电器板块分别实现产值150亿元,建材、钢铁、造纸、食品四大板块分别实现产值100亿元。力争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80家,10亿元企业20家,20亿元企业10家,培育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继续完善不锈钢制品、纺织化纤和纸业基地建设,制订银洲湖石化基地发展规划,与广东省石化产业带联成一体。重点打造精细化工、食品、纸业、钢铁、船舶、建材、能源等基地。以美达等企业为龙头,以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为技术依托,打造以石化中下游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李锦记、澳新、大有等企业为龙头,创建省级食品工业生产基地;以维达、华泰、中顺、金源、明星等为骨干企业,尽快形成年产200万吨纸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全省重要的纸业基地;以中集、华冠、双水拆船、日新、华津等为骨干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钢铁产品生产基地;以南洋船舶、华南造船等为骨干企业,建成珠江西岸新兴的船舶工业基地;以海螺、中交四航局新会基地为龙头,建成辐射力强的银洲湖建材生产基地;以新会发电厂、双水电厂为龙头,尽快形成200万千瓦装机容量,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推动东西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冈州、新会大道和新开公路沟通东西优势,着重抓好西翼的会城、大泽、司前工贸走廊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先进地区产业向粤西地区转移的便捷区域;吸引五金不锈钢、灯饰产业集聚发展。大鳌、睦洲等东翼地区要主动接受珠三角先进地区产业辐射,加快发展小家电、集装箱等特色产业。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落实“放、扶、创、保”四字方针,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扶持服务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和投资服务平台,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实现品牌拓展、合作和配套生产。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境外资源开发。组建各类行业协会。
  二、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新型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三个下降”和“两个提高”,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显著下降,资源消耗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显著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中绿色GDP和循环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实施鼓励与限制结合的产业措施,限制、淘汰效率低和资源消耗型企业,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型企业落户。按照发展生产服务业、提升生活服务业、拓展流通和商贸服务业要求,促进第三产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更新消费观念,提高市民消费水平。引入中高档经营市场,提升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到201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升到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35%,重化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5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坚持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鼓励培育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形成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100家以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新增2-3个省专业镇。完善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新会科技信息网开通网上技术市场。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华工、中大、华农等大专院校的联系,建立广泛科技合作关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导向机制,依法查处专利、商标违法等侵权行为。新增2-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40家民营科技企业,新建5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3000件以上专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广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名品名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世界名牌产品,每年新增2-3个省级以上名品名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努力构建“科技新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企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原材料,促进资源产品循环使用。倡导节约资源和绿色消费,鼓励发展节约型、集约型和环保型产业。以双水拆船厂成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契机,推进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支持双水电厂申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争取全区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做好精细化工、钢铁等基地区域环评。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生态旅游为特色,整合旅游资源,创建全国旅游强区。重点抓好圭峰山、小鸟天堂、古兜温泉、梁启超故居、桥梁博物馆旅游景点配套建设。注重新会游品牌包装,做好崖门宋元古战场二期、圭峰山绿护屏、石涧风景区、南坦葵林的推介,引入资金建设开发。推动南坦葵林生态公园、银湖湾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时尚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力争新增国家4A级景区1-2个,新增四星级以上酒店2-3家。以建设珠三角西部重要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集仓储、加工、配送、保税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推进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和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快会城区域商贸物流业发展,改造提升水果食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汽贸、五金不锈钢与厨具、古典家具与木材、机电产品等批发市场,推动江会路黄金商贸走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创新招商引资手段,推进选商引资上新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坚持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与中介招商结合、政策招商与环境招商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设立精简高效办事机构,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大力开展“增资扩产、增效降耗;中介引商、商企引商”的双增双引活动,通过扩大现量、吸入新量、盘活存量,增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支持商会开展以“我为新会发展作贡献”为主题的“1+1”活动,鼓励各会员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一次以上的增资扩产,协助引进一个以上的新项目。加强宣传《新会区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发挥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经济顾问作用,加强以侨引商,发动海外工商界投资;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国500强等大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吸引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进驻。
  盘活资产资源存量。坚持增量与存量并举、开拓与巩固并重方针,盘活闲置资产。整合资源,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推出一批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旅游项目,向社会转让经营权或股权。加强公共资源管理,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确保公共资源增值。
  谋划一批招商项目。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点,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围绕八大临港产业群,在工业、农业、旅游、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策划一批大项目,实现谋划推出一批、谈成开工一批、投产达产一批。采取整体打包方式,吸引外资、民资企业投资盘活公有资产。各镇要结合村镇规划和产业特色,推出房地产、酒店、物流、基础设施等一批招商项目。
  四、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兴镇带村工程。按照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思路,培育镇域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一镇一品”经济格局,做大做强镇级经济。重点抓好司前五金不锈钢、大鳌集装箱、罗坑化纤纺织和沙堆水产养殖四个专业镇建设,加快双水纸业和钢铁、会城食品和生活用纸、古井石化、罗坑纺织、古井和沙堆造船、睦洲小家电等镇域特色经济发展。会城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5亿元;司前、双水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其他各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4000万元。制定加快发展村级经济措施,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所有年可支配收入15万元以下的村实现真正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上一个新台阶,其中年可支配收入超100万元的村70个、超500万元的村8个,力争出现超千万元的村。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以特色和高效农业为主体、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以上。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力争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有6家、农产品有7个。加强禽流感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各镇延伸。司前、双水、古井等中心镇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要求,高标准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各镇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村庄规划编制为龙头,以配套建设农村交通、文体、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为主体,开展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工作,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体系。70%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50%的村庄按要求完成整治。规范征地程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就业、创业机制,逐步建立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重点抓好银洲湖海堤、大鳌围及江新联围会城、睦洲、三江堤段达标加固工程,推动会城河防洪潮工程和鱼山、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省人大第二批小型水库和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做好围内小型水利设施整治,改善农田排灌条件。
  五、着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都市型城市建设
  构建立体交通格局。建设大交通、大港口,加快形成“湖通海,港口通高速、铁路、机场,与省际网络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着重抓好江新高速、新开高速公路的前期论证,争取启动建设;力促新中公路早日开工。争取省的支持,扩建新开公路;建设省道肇珠线睦洲段改线工程、崖南至台山一级公路、新台高速一级公路连接线、西部沿海高速一级公路连接线、大鳌环岛公路。新增、改建等级公路100公里以上,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90公里以上。配合做好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江门支线的建设。扩建金牛头、大洞、虎坑大桥,改建龙马、莲腰大桥。全面完成劳龙虎水道1000吨级航道、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及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将崖门1万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纳入省的规划,并开展前期论证。按照《江门市港口总体规划(2004—2020年)》要求,推进新会港二期两个万吨级码头建设,开展多个作业区的立项论证,启动古井1—2个条件成熟的作业区建设,发展现代化的银洲湖港口群。
  加快发展南新区。深化南新区规划,围绕建设都市型新区目标,加快南新区核心带建设。加快“四路一桥”等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系列规划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建成凤凰酒店、碧桂园、尚雅学校、新汽车客运站,启动会展、文化博览中心建设,把南新区建成我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加强规划建设。继续实施“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方针,力争使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要求,调控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搞好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和深化城市功能。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整合盘活城市资源,扩展三产发展空间。强化城市经济意识,结合产业特色,在城区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商贸街。坚持完善城市规划公开制度,实现城市规划公开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继续深化旧城区改造工程,缓解旧城区塞车和停车难问题。整治改造小街小巷,建设一批精品小区,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分质供水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城乡优质供水。建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城区排洪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中心城区水浸问题。增加公园休闲绿地面积,在等级以上公路建设“绿色通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强化城市管理。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为主方针,修改完善城市管理有关规定,加大城市规划监管和行政综合执法力度,设立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组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有效整治“乱搭建、乱摆卖、乱张贴、乱拉挂、乱堆放、乱堆挖”现象,使城乡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和畅化。加强城市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治,健全城市特种行业审批听证制度。加强舆论导向,增强市民城市意识。
  六、着力深化改革,推进体制不断创新
  健全完善财税管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快向公共财政过渡。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规范专项补助,稳步提高公职人员福利待遇,缩小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行为以及非税收入管理。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金税工程”,强化征管力度,实现财税信息化。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健全担保体系,成立若干个信用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部门向企业推荐信贷投向和金融产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系统。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目标,推进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加快教育改革进程。高质量普及义务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建立职责明确、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司前、双水等有条件的镇创建省级教育强镇。2009年前建成省教育强区。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财力保障机制。普及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所有镇(街)实行村账镇代记。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和征用制度。完成农村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七、着力发展各项事业,推进和谐新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构建和谐新会。
  促进文化名城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城市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等活动,加速文化资源均衡化、文化活动大众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要。做好侨乡、历史、地方、生态等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培育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筹建广播电视中心,谋划建设蔡李佛学校。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绿色科学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加大财政扶助力度,深入实施民心工程,构筑帮扶困难群体绿色通道,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困难救助、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健全慈善公益万人行活动制度,发展慈善事业。创新扶贫救助工作方式,广泛开展结对子和扶贫帮困志愿者活动。坚持扶贫帮困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就读职业学校的困难家庭子女实行专项补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医保、优抚标准。建立完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促进农村合作医疗上新台阶。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加强职业病预防,提高劳动者健康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区属、镇属企业职工社保问题,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加强药品管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有效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重点抓好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工程建设,防治艾滋病、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突出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建设人民防空应急指挥中心。坚持外事为经济建设服务,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合法利益,妥善处理涉侨事务,做好华侨捐赠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广东先行点工作。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快发展妇幼事业。推进残疾人事业,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切实做好统计、物价、档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宗教、气象、史志、老龄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抓好维稳和安全生产。加强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按照定部门、定人员、定措施、定目标、定责任的“五定”要求,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层级责任制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健全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督办制度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强化安全教育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
  八、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依法治区观念,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维护社会公正。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社会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公共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完善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监察系统,提高办事透明度。
  坚持廉洁勤政。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廉政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和效能监察,完善届中和离任审计制度,强化企业、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职能。加大查处案件力度,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健全政府投资、国有资产等监管制度,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制度。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改进机关作风。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坚持区长约请人大代表制度,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定期向区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听取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高效优质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发挥统战部门以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法制观念。
  塑造政府新形象。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为突破口,健全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选人用人和考核机制,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推进公务员轮岗交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活力政府。创新行政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制度。坚持深入基层,继续抓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帮扶工作,注重从群众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民本政府。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前景壮丽,使命光荣。让我们不辱使命,负重奋进,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乘势而上,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