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发布日期:2010-01-2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20日在新会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新会区区长 吴振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和社会持续发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0.76亿元,增长10.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9.65亿元,增长11.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69亿元,增长11.55%;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增长15.25%;固定资产投资110.19亿元,增长2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1亿元,增长18.01%。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谐新会建设不断推进。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落实帮扶企业措施。开展“化危为机,从我做起”活动,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意见,减免企业税费1.2亿元,安排帮扶资金3212万元;协助企业获上级补助(贴息)578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2家,净增6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44家,净增5家;超10亿元企业(集团)11家、超20亿元8家。李锦记集团产值71.9亿元,增长57.72%;纳税8.12亿元,增长92.6%。十大纳税大户平均纳税1.49亿元,增加3335万元。
  产业经济有效推进。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初稿)、物流、船舶等专项规划和纸业基地、崖门电镀基地、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等园区规划。获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号。六大产业稳步发展,占全区比重提高到91.42%。造船业产能扩大,产值25.91亿元,增长45.97%;税收3775万元,增长138%。拆船业逆势发展,拆解量158万轻吨,税收(含关税)3.8亿元。纸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73亿元,增长23.5%;税收9685万元,增长92.78%。
  自主创新卓有成效。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4.2%,提高1.2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9%,提高2个百分点。投入技改资金11亿元,增长10%。建立华农新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增技术研发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基地2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5家。专利申请量760件,增长24.9%,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标准化有新突破,新农公司被批准成立全国手扶拖拉机标准化专业分会秘书处。建立卫生香、虫草子实体产业标准联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
  进出口跌幅收窄。努力遏止外贸出口大幅下滑,扶持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落实财政扶助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外贸出口补征退差措施。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37家,其中13家实现正增长。私营企业进出口逆市上扬,增长23.3%。全区进出口总额29.18亿美元,下降11.51%,其中出口16.89亿美元,下降19.63%,比最大跌幅收窄7个百分点。
  二、积极破解制约瓶颈,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有效理顺土地环保问题。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向上争取土地指标1337亩,整合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753亩,开发山坡地园地补充耕地7435亩。落实工程及结构减排,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808吨和4300吨,为新项目上马腾出空间。清理关闭实心粘土砖厂75家、小轧钢厂20家、小火电机组4台。双水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司前、古井污水处理厂完成土建工程,今古洲北部污水处理厂立项,其余各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前期工作。
  金融支撑力度加大。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拓展政府融资渠道,获银行贷款授信21.39亿元,已提款9.5亿元,支持纸业基地和交通市政等项目建设。深化政银企合作,举办金融下乡活动,银行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力度加大,存贷比43.21%,提高5.21个百分点。成立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5亿元。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101个重点项目中,投产及竣工16个,新开工36个,动工在建率52%。43个重点工业项目中,耀皮玻璃、中交四航局新会基地等10个投(试)产,投产率23%,可新增年产值80亿元;华泰新闻纸、崖门电镀基地等18个开工,动工在建率42%。新建工业厂房52.66万平方米。
  招商选资有新成效。新增外资民资项目173个,计划总投资125亿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第六届葵乡文化艺术节签约招商项目31个,总投资87.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6个;38项工程投产、动工或奠基,总投资81亿元。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质量持续提升
  三次产业继续优化。多措并举调结构、旺三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19∶66.72∶26.0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3年高于生产总值。
  现代物流渐具规模。力促临港物流项目建设,宜大化工储运基本建成,高宝隆一期扩建、海湾仓储、亨源化工三期动工建设,新会港二期完成投资1.2亿元。大昌物流工业园2号保税仓通过验收,基本完成冷冻库、食品加工物流中心主体工程。机电五金城一期投入运营。江会路商贸走廊汽车、摩托车、水果、厨具市场交易额31亿元,增长5.5%。销售汽车5200多辆,总额5亿元,增长8%;新增汽车4S店2家。水果市场建成1500吨级冷库,销售额22.6亿元。商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大润发超市开业。鼓励市民消费,成功举办古典家具、本地工业产品、汽车等展销会。开展产品下乡、以旧换新活动,销售额1.29亿元,兑现补贴1100万元。
  房地产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12.68亿元,增长32.75%;新开工面积80.37万平方米,增长48.6%。建成碧桂园二期、骏凯豪庭一期、颐璟蓝天、翡翠园一期等小区。举办两场房地产展销会,推动楼市交易,商品房一手交易面积65万平方米,交易额21亿元,增长57%。二手房市场活跃,交易面积55万平方米,增长44%;交易额8.3亿元,增长106%。采取“一楼一策”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楼盘276户。加快开发镇域房地产,司前华悦城市花园首期开售,崖门百得商住区、古井百业市场商住楼基本建成。
  旅游业规模扩大。做大做强圭峰庙会、小鸟天堂水上婚礼、国母诞等品牌,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增长15%;旅游收入27亿元,增长15.1%。住宿和餐饮营业额16.17亿元,增长15.94%。世纪广场旅游商品特色街新增商铺98家,建成银湖湾浩伦生态园,改造升级圭峰山南入口,龙泉度假酒店二期动工,崖门昌安假日酒店完成前期工作,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主题公园及三江新马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进展顺利。
  四、积极实施统筹兼顾,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得到加强。与省城规院签订意向书,开展城乡战略合作;邀请上海规划设计院开展南新区概念设计和控规。完成区域绿地规划、6个片区控规和银湖湾总体规划环评。开展珠三角和市区一体化路网对接及交通体系改造研究,编制完成中开高速及新会支线项目可研报告。
  城乡建设有效推进。重点公建项目动工在建率41%,投资5.4亿元,其中水利投入2.5亿元、交通2.3亿元、市政6000万元。争取国家拉动内需项目10个,获国家补助资金1.16亿元。完成6座桥梁维修加固、金牛头大桥扩建主体工程及小罗线双水段扩建、双公线罗坑段路面改善、南门公路九龙段扩宽改造。新中公路大鳌大桥复工,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动工,大洞大桥扩建、龙马和连腰大桥重建、广珠铁路、城际轻轨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鱼山水库、银洲湖海堤首期、上浅口及河口水闸、龙山路口截洪渠、东侯路排水改造工程,东方红水库、江新联围、银洲湖海堤二三期加固及南门公路文明路整治、公园路至圭峰路段、民营工业园东入口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省人大机电排灌议案技改重建工程全部完成,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通过验收。治理象山、大云山等危坡,维修内街内巷1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53.9公顷,绿化覆盖率40.12%,人均公共绿地9.35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镇村经济实力增强。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4.51亿元,增长16.14%,增速超15%的有8个,会城193.45亿元。镇(街)地方财政收入11.09亿元,增长7.64%,超5000万元的有8个,其中会城突破5亿元,双水1.42亿元。深入开展“五个一”帮扶,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村级可支配收入2.5亿元,增长5%。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45.62亿元,增长3.74%;海洋总产值40亿元,增长14.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8.1万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拨付补贴2933万元,受益农民26万多户次。崖门成为省禽鸟养殖专业镇。水产无公害养殖基地发展到48个,面积6万多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家、连锁龙头企业1家、农资配送中心2家。所有村(居)开通农村信息直通车,成为全省首个村(居)计算机网络和农村信息直通车全覆盖县级单位。
  农村环境有效改善。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完成41条村共80个建设项目,带动投资5400万元。基本解决老区饮水难和行路难。投入资金1052万元,加快推进“五改”工程。建成奇榜新村一期131幢村民住宅。开展生态文明万村绿行动。基本实现镇级垃圾统一运输处理。投入资金2460万元,建设农村硬底化公路37公里、农村候车亭96个。
  五、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文化名城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第六届葵乡文化艺术节。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阶段任务,录入文物430处。投入资金768万元,完成张将军家庙、新会学宫、明代石戏台修葺工程;开工建设林缉光艺术博物馆。新增9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葵树被评为市树。编写《新会名人辞典》。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站。
  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年免收书杂费5952万元。安排教育创强资金918万元,新会四中、大泽初中新校区动工,大泽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新会侨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高考上线人数连续22年居全市首位。实施教师待遇“两相当”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理顺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
  民生工程惠及市民。投入民生资金8.49亿元,增长17.18%。超额完成社保扩面任务,顺利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62万人,参合率99.97%,全面实施特种病门诊报销和住院即时补偿,住院报销上限提高至5万元。推进“千企扶千村”和“双转移”就业工程,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7890人,培训后就业率86%。新增就业岗位921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42%。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93人,低保救济1.3万人,医疗救助标准提高至3万元,改建农村危房泥砖房83间。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2.29万元,增长1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734元,增长10.88%。基本完成市人大实施城乡饮水安全保障议案办理任务,优化形成区人大分质供水议案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新会籍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金牌17枚。青少年业余学校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动工兴建。实施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妥善处置突发卫生事件。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计生率95.87%,人口出生率10.02‰,自然增长率4.41‰,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28个,会城街道、北门社区分别成为全国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残疾人和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免费乘坐公交车。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健全,开展应急演练800多场次。全部镇(街)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信访总量及越级上访量继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治安形势总体趋好,刑事立案率下降2.2%。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馆。圆满完成冬季征兵任务。统计、物价、外侨、对台、宗教、人防、气象、妇儿、广电、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积极改革行政体制,政务建设持续加强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省市部署,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编制。分别组建城市管理和交通综合执法分局,成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推进集中审批改革,动工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区、镇公务员地方津补贴。推进“镇财区管”改革,规范预算编制流程。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62个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开展以“创建最佳办事环境”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满意年活动。加强效能建设,实行问责制、首办(首问)制,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47个单位共203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全面试行党政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设。播出民生热线18期,回复办理率100%。12345政府热线办结率96%。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重点领域执法和廉政监察,建设工程进场交易94项,降低成本6225万元;土地招标拍卖52宗,高出底价4.86亿元;政府采购1313宗,节约资金6516万元。落实“五个零增长”和“四个减半”措施,行政费用成本明显下降。实行基层监察组织分片派驻。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
  民主法制进一步推进。“五五”普法有序开展,启动“法治新会”创建活动。播出“每周说法”、“法律在线”、“律师热线”118期。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清理公布34个部门行政执法职权。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修改11件、废止18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98宗。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9件、政协提案69件,满意率分别为96.6%和100%。密切与工青妇等团体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各方通力合作、克难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外来投资建设者、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有: 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工业布局还有待完善;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部分重点项目推进较慢,制约发展瓶颈问题还有待解决;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主动积极做好新一年各项工作,开创新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千方百计增投入,同心协力扩内需,想方设法促出口,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科学谋划搞建设,主动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统筹兼顾,城乡互动,惠及民生,实现社会环境新改善、生态文明新进步、生活水平新提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1.2%;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9%;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下。
  为确保实现各项目标,要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强化调整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并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推进《新会区产业发展规划》论证和报批,明确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制定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完善纸业基地、船舶基地、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规划,制定装备制造业、能源基地、食品基地规划。
  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银洲湖临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谋划三大经济板块,推进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银洲湖区域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石化、纸业三大产业集群,全面优化提升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纺织化纤、建筑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及现代农业项目各10个。大鳌、睦洲、三江等镇以新中一级公路复工为契机,整合土地资源,调整园区布局,主动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大泽、司前、罗坑等镇重点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发挥经济开发区品牌作用,探索“一区多园”和异地开发,实现二次创业。实行土地、环保、行政等资源倾斜,启动石化基地建设。推进纸业基地重点项目,提升园区产能。力促崖门定点电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把好入园项目环保关。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引进高端项目、改造传统产业促结构转变。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群象经济”。坚持抓大不放小,鼓励骨干企业增资扩产、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发展总部经济,启动南新区产学研基地建设,鼓励李锦记、中集、维达、美达、大昌等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力促规模企业上等级、规模以下企业上台阶、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深入开展“访千企”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资金筹措、产品营销等问题。积极实施“广货全国行”计划,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加快复苏。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超90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160家,10亿元以上超12家。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继续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以及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提升科研机构技术研发能力,新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超3家,培育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超8家,选定培育10家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以上。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项目,确保实验区建设取得实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检查,专利申请量520件以上。继续实施品牌带动和商标战略,力争新增名标名品2—3件。
  二、强化三产拉动,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提升现代物流业。抓紧实施《新会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银洲湖水道物流、广珠铁路轨道物流和江会路商业物流。抓住广珠铁路、城际轻轨开通机遇,谋划一批临港物流业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高宝隆一期扩建、机电五金城二期、大昌物流工业园、亨源化工三期、海湾仓储、在胜物流等项目建设。
  提升城乡商贸业。完善流通网络,引进名企名店,打造城市商业新中心。整合新会大道和冈州大道一带资源,加快汽车城配套建设,提升专业市场档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适时组织各类产品展,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组织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有效拉动城乡消费。
  提升旅游业。以建设珠三角休闲文化旅游区为目标,修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银湖湾旅游片区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游艇休闲度假区建设。支持凤凰酒店、古兜温泉度假村申报五星级,加快推进龙泉酒店二期、玉湖酒店改造、崖门昌安假日酒店项目。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办好传统特色项目,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港澳台、东南亚等客源市场,扩大本地消费。
  提升房地产业。强化用地调控,加快已批待建和在建房地产项目,力争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超7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超60万平方米。进一步激活二手房市场。加强房地产开发、销售动态监管,着力解决“问题楼盘”。利用腾退公房、调剂廉租房、减租优惠等办法,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提升金融担保业。用好用活政府融资,发挥资金最大效用。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放量,力争存贷比提高至45%。争取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培育信用担保机构,争取再成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加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用评级,引导中小企业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三、强化项目带动,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力促产业招商。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大宣传、大招商,多形式推介银洲湖临港产业集群经济,策划系列招商活动。落实主要领导招商责任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中央(省)属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招商,着力引进部省重大投资项目及关联性项目。全力争取轨道机车、神华煤炭等重大项目落户。
  力促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好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区镇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限时办结制,建立严格“倒逼”机制。力争34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52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1个,当年新增产值超60亿元。力争新建工业厂房面积60万平方米。重点加快华泰纸业、彩艳芳纶、明星纸业扩建等项目投产进程,推进双水电厂新机组、崖门电镀基地、亚太纸业、阿博特相底纸、金太阳电池、丰顺造船等项目开工。
  力促外贸进出口。落实扶持外贸发展政策,完善外贸出口考核制度,强化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出口成本。抓好动态监测分析,做好出口大户跟踪服务。优化出口结构,重点支持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企业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网络。抓住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机遇,引导企业抢占东盟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优化开放码头布局,抓好口岸开放申报,构建口岸管理新模式。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再次突破30亿美元。
  四、强化一体化对接,打造宜居城乡新环境
  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编制银洲湖区域统筹建设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建设发展区域控规,修编城市排水与防洪规划,启动圭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配合开展市区一体化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麻阳线新会段路面大修、天罗线路面改善、南门公路文明路整治以及大洞大桥扩建主体工程,加快银海大道首期、麻阳线改道、龙马和连腰大桥重建等工程,推进规划纵三干线公路大泽至双水段前期工作,开展疏导和改善银洲湖西岸交通问题前期论证。
  推进交通一体化对接。以融入珠中江经济圈为契机,加快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新会港二期工程建设,开展崖门3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推动古井深水港区招商。推进新中一级公路建设和新开公路新改建、中开高速及新会支线、江罗高速及市区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配合抓好城际轻轨、广珠铁路建设。
  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谋划城市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项目,重点推进中心城区“东连”和“南进”。规划建设宜居生活轴、商贸流通轴和生态旅游轴。完成潮兴至圭阳北规划道路、轻轨站前路,加快启超大道二期、新峰路二期、今洲路东延伸线、明德东路、葵城东路等工程,启动南湖公园前期工作。改造水果市场周边道路,加快搬迁新峰路北侧物业,推动“东连”区域房地产开发。启动石涧公园西入口道路、南门公路北延伸线建设。改善旧城区居住环境,继续开展小街小巷维修,推进西河口泵站工程,加快开展会城河清淤、动物园、行政中心广场、冈州大道绿化改造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9.55平方米以上。加强城市管理,重点整治“六乱”。整合城区资源,缓解交通拥挤和停车难问题。启动“绿道网”建设,开展交通主干道环境升级改造。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开展生态文明万村绿行动。
  推进镇村环境改善。以建设“卫星城”为目标,开展镇域“八个一”工程,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镇域在建房地产和星级酒店建设,其他镇加快规划建设三产项目。推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力争村庄规划编制完成率达50%,村庄整治任务完成率达40%。完成15公里农村及老区公路建设。
  五、强化资源整合,打造发展新空间
  抓好土地管理利用。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全面调整、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试点工作,实施补充耕地方案,开发山坡地补充耕地3000亩。加快利用省批未供土地,整合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000亩。启动银湖湾2230亩围堰工程。
  抓好“三旧”改造。高度重视“三旧”改造规划及控规先行,加快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以“大拆大建”优化环境、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城南、东甲等旧村改造。加快搬迁织造一厂、针织印染厂、合成纤维厂,启动菱东球场、九敬堂等片区改造。
  抓好资源整合。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变低值用地为高效用地、分散用地为集中用地、工业用地为商业用地,促进生活三产用地向城镇集中,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整合会城民营工业园土地资源,谋划建设不锈钢型材市场。盘活利用房产、粮食、供销、教育等资源,完善政府资产管理,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推进采矿权公开有偿出让,打击非法开采行为。
  抓好节能环保。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守住一方蓝天白云。加快非中心镇和今古洲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实行集中治污、减量排放。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纸业基地和拆船厂为示范,完善循环经济链。引导企业清洁生产,通过技改实现节能降耗。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为契机,将公交车尾气整治纳入常规化管理。
  六、强化兴镇带村,打造农村建设新模式
  大力发展镇村经济。探索镇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实施工业强镇、三产旺镇工程。力争镇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深入推进兴镇带村工程,继续实施村级发展措施,落实“五个一”帮扶,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力争超2.7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试点,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
  大力优化农业结构。按“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思路,落实种粮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整治中低产田面积3万亩。继续开展种子工程,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点10个。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得改善、林业得发展”目标,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供销社新网工程和崖门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格局。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培育以新会陈皮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沼气。
  大力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完成银洲湖海堤、江新联围达标加固、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大洞口、三江口、龙泉水闸建设。完善三防监测预警网络,开通区镇三防指挥会商系统。开展河道物料堆放场清理整治,保障航行和防汛安全。
  七、强化统筹协调,打造和谐社会新局面
  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全力创建省文化先进县。抓紧建设林缉光艺术博物馆。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城乡文化圈。加强文物保护,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挖掘申报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开发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鼓励以市场运作方式,打造地区文化节庆品牌。
  提高城乡保障水平。加快实施人大分质供水议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扩大社保覆盖面,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住院报销上限提高到6万元。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建立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力争新增就业岗位8800个,安置城镇人员就业6800人。加强劳保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实施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社会救助救济水平。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行政事业在职、离退休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扎实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镇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解决群众上访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继续推进教师待遇“两相当”,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分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引进外地名校创办优质学校,启动东区学校建设,加快建设新会四中、大泽初中新校区,全部镇(街)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做好职教中心前期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创新医疗卫生投资体制,加快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推进城区医疗单位帮扶镇卫生院,提高农村卫生环境和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力度,保证饮食用药安全。强化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争创省先进单位。完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期建设,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制定实施新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做好归侨侨眷工作,密切与海外乡亲联系。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建设和民兵预备役水平。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区志、物价、对台、宗教、人防、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等工作。
  八、强化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抓好新一轮区、镇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完善镇级发展激励机制,探索部门长效激励机制,统发镇(街)机关事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地方津补贴。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审批方式,抓好“入场、上网、并联、透明”四个环节,投入使用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实行政府雇员制,探索事业单位管理新模式。继续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拓展为民服务领域。
  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财政支出电子平台,探索公务卡结算改革。制定新一轮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案,继续开展“镇财区管”试点改革,推进镇级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健全政府采购体系,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努力培植税源和税收增长点,提高税费征管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加强机关作风和廉政建设。以创建最佳办事环境为主题,加大治懒治庸、督查督办和行政问责力度,严格实施首问(首办)责任制,促进机关人员在抓落实上比高低、论英雄、见分晓。继续推进廉洁勤政建设,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效能监察,改善政风行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要素市场监管,提高执法监察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进一步推进“法治新会”活动。完善特困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做好区长约请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约见区长工作。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加强与政协联系,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青妇工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应对形势新变化,科学把握发展大趋势,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努力在新的竞争中争创新优势,在新的考验中赢得新发展。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克难关,开拓进取谋新篇,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