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发布日期:2011-01-17

 

 

 

 

——20111114日在新会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新会区代理区长  伍培进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工 作 回 顾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2006年至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7%,比江门市平均增幅高1.37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预计2011年,生产总值4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0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0.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24亿元,税收总收入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进出口总值46亿美元。全区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城乡环境实现新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生活水平又有新提升。

  总结过去成绩,主要体现在六方面:

  一、推进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方式持续转变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预计到201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567.825.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62.2亿元增加到118亿元。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6.0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3.2%(新口径)9个项目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占全市47%

  临港产业发展壮大。预计2011年,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31亿元,同比增长19%;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05亿元,同比增长26.94%。新增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产值超亿元企业241家,其中超10亿元23家;进出口值超1000万美元企业85家,其中超5000万美元5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0家,其中超亿元8家。

  园区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1年,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4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亿元。银洲湖纸业基地累计投入88亿元,6个重点造纸项目投产。崖门环保电镀基地正式营运,累计投入15亿元。引入南车项目,启动建设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意向和签约配套企业17家,总投资超50亿元。

  选商引资实现突破。累计引入项目总投资超900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22个。引入世界5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1个。累计合同外资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实际利用民资385亿元。145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87个,年可新增产值超600亿元。

集约发展取得成效。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省批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试点,开发园地山坡地1万亩,整理新增耕地8800亩,盘活存量用地2.23万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提高到每亩2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税收分别提高到360万元、8.4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新增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创新基地)7家、省级专业镇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5家,新组建大学创新平台4个、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7家。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12%(新口径),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1%。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24项、地方标准2项。

  二、推进服务业发展,三产拉动持续增强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引入华润万家、大润发、苏宁等品牌连锁店和美吉特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举办工业产品展、古典家具博览会等展销活动,新会产品对外影响进一步扩大。预计2011年,机电五金、古典家具、水果、汽贸、厨具、摩托车等专业市场销售额36.8亿元。获全国家电下乡先进县(区)称号,产品下乡销售额5亿元、财政补贴5000万元。

  现代物流日渐兴旺。编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引入投资超亿元物流项目13个。大昌物流园总投资9.8亿元,建成保税仓、出口监管仓等7个项目;仁科物流和双水电厂被认定为省流通业双促一改重点项目。预计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230万吨。

  旅游品牌逐渐打响。累计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亿元。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分别入选珠三角十大景观提名奖和特色景观,圭峰庙会、蔡李佛武术节、国母诞逐步发展成地方特色旅游品牌。累计投入1亿多元,改造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圭峰山、崖门古战场等景区。引入游艇休闲度假区、希尔顿酒店、龙泉酒店二期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

金融支撑能力增强。深化政银企合作,预计2011年底银行存贷比提高到44%。引入交通、光大、中信等银行机构,成立江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新会农商行即将挂牌,引入担保公司5家,累计担保贷款21亿元。拓展政府融资渠道,获银行贷款授信21.95亿元,通过B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额度超20亿元。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规划先导作用加强。实施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成立3个片区规划所。加强商住出让土地容积率管理,完成南新区、中心园林片区等13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区控规覆盖面达45.13平方公里。修编圭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城区排水、停车场等10项专项规划,完成114条村庄规划。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累计交通投入22亿元,公路密度增加到每百平方公里88.8公里。完成19个省道、县道项目改造和14座桥梁加固维修,新中一级公路复工建设,麻阳线银湖湾段、银海大道一期加快推进,金牛头和大洞大桥扩建工程竣工通车,龙马和连腰大桥改建工程即将完工,启用新汽车客运站。广珠城际轻轨新会段正式运营,广珠铁路新会段开工建设。完成崖门5000吨级、劳龙虎水道1000吨级航道整治,开展崖门3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新建5000吨级码头泊位9个。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主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新建11个生态园林小区,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85亿元,开工面积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8万平方米。升级改造圭峰山南入口广场及公园路、圭峰路,开通会乐路。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大力创建文明城市,升级改造集贸市场17个,维修内街内巷路面9.5万平方米。全线贯通省立绿道网,稳步推进三旧改造,启动城乡三边整治工程。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投入超11亿元,完成3宗中型水库除险、238公里海堤达标加固及省人大议案35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0宗机电排灌工程。实施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成上浅口、西河口水闸,完成会城河清淤,清疏下水管网305公里。启动未达标江堤、内河堤防和重要排洪渠整治。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村经济持续发展

  镇级经济总量做大。预计2011年,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1.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倍和1.2倍。会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0.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双水、司前、古井地方财政收入均超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超100亿元。双水跻身省百强镇行列。

  村级经济实力增强。预计2011年,村集体年可支配总收入2.9亿元,平均每条村150万元,其中3条村超千万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结对帮扶,全部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30万元。开展翁源扶贫双到工作,规划帮扶项目501个,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318万元。

  农村环境逐步改善。区财政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2.5亿元,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349个。整治村庄95条,改造农村社区10个。新建农村硬底化公路90公里、客运候车亭96个。实施农村改水工程,解决8.77万人饮水困难。改造农村危房352间,受惠群众1736人。

现代农业增收增效。预计2011年,农业总产值57.37亿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种粮、农机购置等补贴1.5亿元。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6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建成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

  五、推进和谐新会建设,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推进。获省文化先进县(区)称号,成功举办第六届葵乡艺术节。区文化馆、景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完成张将军家庙、石戏台、新会学宫等维修工程,新建博物馆文物库房和林缉光艺术博物馆。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件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新农保三项社会保险业务,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保障体系。建立特种病门诊报销制度,实现住院和门诊即时赔付。转移农村劳动力3.2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54万人。残疾人康复工程通过省验收。累计筹集善款2.1亿元,已支出善款1.9亿元,资助困难群众6万多人次。启动1587套保障性住房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累计民生投入50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4%。预计2011年,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2.99万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2万元,均比2006年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6亿元,比2006年增长62.8%;城区、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提高到43.92平方米31.02平方米

  其他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累计教育投入38亿元,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区。建成新会四中、大泽初中新校区及尚雅学校,落实教师福利待遇两相当,高考省大专以上上线人数连续24年居江门市首位。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双水镇成功创建省卫生镇。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措施,重返省人口计生工作一类地区,获评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第18次获省体育贡献奖,成功举办区十运会,参加市运会实现七连冠。发放90岁以上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建成星光园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各年度征兵任务,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安全生产保持总体稳定、不断好转态势。成立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外侨、对台、宗教、统计、史志、人防、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建设持续加强

  行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大部制改革,精简政府工作机构3个。完成简政强镇机构改革,镇(街)基层站所撤并率47%。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交通、环保、水利等专项体制改革,开展镇财区管63个区直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实行行政绩效工作目标责任白皮书制度,强化机关作风考核。建成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00%涉企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全面构建四级联网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实时监控。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反腐倡廉建设有效推进。开展重点领域执法和廉政监察,建设工程进场交易累计478项,节约资金3.4亿元;政府采购累计7596宗,节约资金1.65亿元。实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累计3亿元。强化纠风工作,抓好行风评议,改进民生热线,投诉回复率96.3%,政府服务热线受理事项办结率98.8%。实行基层监察组织分片派驻。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得到加强。

  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实施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740宗。严格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454件、政协提案470件。密切与工青妇等团体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各位代表,取得以上成绩,是各方大力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市民、外来投资建设者、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资源制约仍未有效破解,发展承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区域发展活力还未能充分激发,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仍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幸福新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赶超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新会的攻坚时期。时代赋予我们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的历史使命,必须抓住机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新会这一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银洲湖临港集群经济产业带,打造珠中江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重点基地;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区域重要商贸旅游和物流中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赶超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努力当好江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1.6%;单位GDP能耗达到考核目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我们必须确立全面统筹、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大事、干实事、攻难事、求实效的工作方法,围绕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效能四大着力点,以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抓手,实现政府工作全面突破。一是以建设五大专业园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精细化工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崖门环保电镀基地、广东中小型船舶生产基地)、三大中心(商贸、旅游、物流)为抓手,推进转型升级;二是以五大民生实事为抓手(分质供水、保障性住房、农村环境整治、城区畅通、社保全覆盖),推进民生改善;三是以一湖(南湖)、五路(新中一级公路、启超大道二期、疏港大道、金门南门公路改造升级、广佛江快速干道新会段)、五桥(李锦记大桥、黄宣充大桥、崔华根大桥、虎坑大桥)为抓手,推进环境优化;四是以完善机制、强化问责、提高执行力为抓手,推进效能政府建设。

具体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注重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临港集群经济产业带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聚集度,构建由点状、块状到带状的银洲湖临港集群经济产业带。力争2016年,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摩托车、船舶、环保拆解以及集装箱等为重点,力争产值超7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以发展高等级化纤、新材料化工、化工仓储物流等为重点,力争产值超260亿元。纸及纸制品产业加快向特种纸、造纸机械、印刷、印刷机械等上下游领域拓展,力争产值超240亿元。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食品产业重点向健康保健方向转型升级,力争产值超340亿元。金属制品产业重点向高附加值和自有品牌方向转型升级,进一步擦亮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牌子,力争产值超5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向功能性面料方向转型升级,力争产值超240亿元。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向新型节能环保方向转型升级,力争产值超420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2016年产值超400亿元。以南车项目为龙头,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以高性能锦纶6、芳纶等项目为依托,力促化纤产业向新材料领域延伸。

  重点建设五大专业园区。力争2016年,五大专业园区产值超1000亿元。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城际动车组修造、出口、研发和技术标准创建基地目标,加快建设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力争产业配套本地化达70%,产值超300亿元。加快启动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引入战略性龙头项目,力争五年内初步成型,产值超180亿元。银洲湖纸业基地以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目标,做大产业堆头,力争产值超160亿元。崖门环保电镀基地以创建全国一流环保生态示范园区为目标,抓紧企业入园,延长产业链,力争产值超160亿元。申报广东中小型船舶生产基地,整合古井、沙堆船舶产业,以南洋船舶、丰顺造船、双水拆船为龙头,形成集修造拆及船舶配套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力争产值超200亿元。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培育经济大榕树,力争每个产业都有若干个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到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翻一番,产值超10亿元企业3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3家以上。培育100家超千万元、10家超亿元纳税大户,其中李锦记集团纳税超20亿元,南车、ABB、维达、中集等企业(集团)均超2亿元。扶持企业上市融资,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家以上、上市储备企业5家以上。

  扎实推进科技新会建设。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5家以上。加快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力争5家以上企业进驻,支持中集建设集团模块研究院、美达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强化产学研联盟,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均超100项,新增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创新基地)3家。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每百万人300件以上。深入普及科学知识,完善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健全政府质量奖制度,扶持企业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及产品标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新增国家和省级名品名标20件。

  二、注重选商引资,着力提高内外资发展水平

  创新产业招商。实行全区招商一盘棋,统筹招商信息、资源利用、项目安排。重点围绕五大专业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探索建设粤澳合作新会示范基地。新增世界500强和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各2个以上、大型国企和民企投资项目各5个以上,新引入投资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累计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均超10亿美元。

搞活民营经济。完善公平竞争机制,优化民企投资环境,推动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内外联合、同业联合,引导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本地人创业,探索建立民营资本创业基地。力争产值超亿元民企150家、超10亿元10家、省百强民企4家。

  推进外贸转型。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进出口协调发展,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力促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引导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品牌经营转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提升大通关能力,探索口岸管理新模式。力争进出口值超1000万美元企业100家以上,全区进出口总值突破70亿美元。

  培育总部经济。高起点规划,资源上倾斜,促进本地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或功能总部,力争每个镇(街、区)培育总部企业1家以上。

抓好项目建设。重点协调投资5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健全一个领导挂帅、一个班子运作、一个部门牵头、一个奖罚制度的工作机制,完善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提高项目推进实效。力促9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投产,力争每年重点项目动工及投产率80%以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工业厂房开工面积500万平方米

  三、注重资源配置,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统筹全区战略资源。按照科学评价、优质先配原则,高效利用土地、环保、岸线等重要资源。继续实施两个倾斜,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或原地增建厂房,实现零地招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抓好用地后续监管,建立投资强度专项检查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到每亩300万元以上,力争亩均产值和税收大幅提升。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统筹使用环保排放指标。

  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健全公有资产管理体系,组建国有投资控股集团,统筹资产资源利用,加大经营力度,拓展政府融资渠道。继续清理利用闲置土地,力争到2016年,整合盘活存量地1万亩,银湖湾围海造地1.8万亩。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推进采矿权公开有偿出让,打击非法开采行为。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国家中期评估。打造银洲湖纸业、船舶汽车拆解、精细化工3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轨道交通、环保电镀2个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新会电厂、华电新能源2个公用工程岛。加强工业锅炉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四、注重三产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打造区域重要物流中心。以货运铁路站场为依托,加快规划建设轨道物流园区;以新会港一类口岸为依托,规划银洲湖远近洋集装箱港区,推进水道物流发展,形成水陆联运、江海转运新格局。重点抓好大昌物流园、高宝隆、煤炭集散基地等临港物流项目。力争2016年,物流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8%

  打造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构建银洲湖高端旅游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旅游强区,力争2016年,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0亿元。北部文化森林宗教旅游区重点提升绿护屏、石涧景区功能;中部人文历史生态旅游区重点改造升级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崖门古战场和蔡李佛始祖馆;南部休闲度假旅游区重点整合片区资源,发展游艇、帆船、美食、温泉、海洋垂钓等多功能项目,加快建设游艇休闲度假区、生态帆船港、昌安酒店,努力将崖门、银湖湾、古兜山片区打造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力争圭峰山、古兜温泉建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培育推广特色乡村游、工业游,配套建设自驾游营地。

打造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围绕提升江会路片区、南新区三产吸引力和辐射力,大力开展项目招商,建设一批高档次购物、餐饮、商务、休闲服务设施,建成希尔顿酒店、龙泉酒店二期和美吉特大型城市综合体。引入配送中心、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水果食品、古典家具、汽贸、机电五金等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交易平台。

  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创意产业,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发展商贸会展业,塑造五金不锈钢制品、古典家具、陈皮食品等会展品牌。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新会农商行做大做强,鼓励外资、合资银行和证券、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落户,争取新增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五、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壮大镇村经济。建立与资源使用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镇级发展积极性。引导镇(街)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省级专业镇。力争2016年,镇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500亿元,其中9个以上镇(街)均超100亿元;镇级地方财政收入超33亿元,各镇(街)均超亿元;会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15亿元。多种途径壮大村级经济,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完善区级帮扶机制,设立镇级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引导村级提留土地收益设立发展资金。支持村(组)发展物业出租,稳定收入来源。力争所有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均超50万元,平均超200万元。

  进一步发展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拓展新会陈皮产销和深加工,引导发展精品果蔬、苗木花卉、观赏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园和新会陈皮GAP产业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深化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完善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建立全区农资物流园区。推进高效商品林基地和稳定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建设特色景观带和改造圭峰山林相。积极开发远洋渔业,建成崖门国家一级渔港。

  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以提升三产、改善环境为重点,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升级建设星级酒店、商贸市场、公园广场,鼓励建设农村住宅小区,推进中心镇发展,打造特色小城镇。强化就业集中、人口集居,到2016年城镇化水平超63%。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抓好三边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建设幸福名镇名村(居)。部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

  进一步推进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健全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投入17亿元,建成龙泉、三江口、大洞口和睦洲水闸,完成曾坑、梅阁水库除险加固,整治未达标江堤、内河堤防及重要排洪渠,抓好潭江下游整治、海堤达标加固、治洪治涝保安和农田水利等一批工程,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六、注重环境优化,着力打造区域新优势

  推进城乡规划。以打造城市新亮点、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着眼点,高起点谋划江会路片区、南新区及崖门、银湖湾、古兜山片区发展,高水平修编重点区域规划。实行规划编制与项目策划相结合,提高规划实施实效。抓好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筹建新会区城乡规划展览馆。

  推进交通升级。加快发展综合立体大交通,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对接。投入48亿元,建设一批公路桥梁项目。公路方面,建成新中一级公路,改造升级金门南门公路,推进广佛江快速干道新会段建设,谋划建设新开公路复线和城区西北部过境通道,配合推进江罗、中开高速公路项目。完善镇村公路网,实现区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行政村通三级公路、镇或行政村到自然村通四级公路。桥梁方面,建成李锦记大桥,扩建黄宣充、崔华根、虎坑大桥。港口航道方面,加快建设新会港二期、纸业基地等万吨级码头,力争启动崖门3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古井深水作业区项目。轨道交通方面,配合推进广珠铁路、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广佛江珠城际轻轨建设,加快实施广珠铁路江门南站与新会港、古井站与古井深水作业区对接。

  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促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生活更加便利。继续实施城建十字方针,突出东连南进东连片区以保护圭峰山生态资源为前提,改造江会路、会城大道,建成新峰路二期,完善公共基础配套,布局大型商贸设施,加速推进市区一体化。南进片区以南湖公园为核心,建成启超大道二期、疏港大道、南车路和银海大道,谋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加快形成城市新区框架。实施城区畅通工程,优化公共交通,搬迁一批公共服务机构,推进退二进三,打通同德路,建设菱东球场、人民运动场等地下停车场,合理增加城区停车位。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启动荔枝山公园建设,完善绿道网,统筹规划区域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3平方米。合理调控房地产发展,提升商住小区档次。

  推进三旧改造。明确会城街道办作为城区三旧改造第一责任主体,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三旧项目改造。完成政府旧址、水运新村、金超花园等重点改造项目,加快改造潮阳里、东侯、城南、灵镇等片区。各镇每年均实施一个以上项目,力争全区三旧改造投入200亿元。

  七、注重民生改善,着力推进社会建设

  打响文化名城品牌。理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完成广电网络改革重组。挖掘新会籍名人明星及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办好葵乡艺术节、圭峰庙会等特色活动,扩大中国葵乡、启超故里影响力。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筹建新档案馆,全部文化站建成省一级站或特级站,所有村(社区)建立综合性文化室和广场,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健全保障体系。强化城镇职工社保扩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保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不低于12%,五保标准不低于城镇(农村)人均年收入70%。建设一体化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创办民间养老机构。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建成区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多渠道筹资建设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覆盖面达20%。坚持开展慈善公益和扶贫济困日活动。

  加强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力争100%城镇社区、60%农村社区创建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推动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个以上。壮大义工队伍,10%以上常住人口成为志愿服务者。完善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运作,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健全基层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强公共安全预警,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建立区镇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网络,设立标准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加大警力下沉和科技强警力度,完善信息网络综合防控体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平安新会建设。

  提高居民收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完善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正常增长制度,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各镇设立平价商店,进一步稳定物价。

  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加快分质供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协调推进教育均衡健康发展,力争2013年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建成东区学校和省一级普通高中1所,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稽查监管系统,实现药品购、销、存全程监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新增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2所,建成二级医院1小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15分钟服务圈。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镇域体育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促进外侨、对台、宗教、统计、史志、人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

  八、注重自身建设,着力加强依法行政

  加快机制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监察和效能评价。创新政府议事机制,规范政府决策程序。

提升政府效能。完善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健全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强化行政问责,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过错追究等制度。促进明察暗访常态化,着力整治庸、懒、推、拖等问题。继续办好民生热线、政府热线。推行精细化管理,严格实施倒逼机制,加强督查督办,全面提高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开展六五普法,努力创建法治县(区)。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增强领导班子依法行政能力。健全决策听证、专家咨询、民意征集和风险评估等制度,逐步扩大行政决策公开领域和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促进司法公正。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抓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

  加强廉政建设。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严格履行廉政承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风清气正。加强关键岗位监管,规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管理。坚决查处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完善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深化基层廉政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起点,新的使命。我们必须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全区科学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美好的新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解:

 

1、流通业双促一改:即促进现代物流大发展、促进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2BT:即建设、移交,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

3三边整治:即对路边、水边、山边环境进行整治。

4、两个倾斜:即行政资源和生产要素倾斜,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

5GAP:即良好农业规范。

6、城建十字方针:即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城市建设思路。

7、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岗是指领导干部职务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领导干部既要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