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发布日期:2007-03-15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3月15日在新会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新会区区长 吴振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中共江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新会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推进和谐新会建设,各项经济指标在高基数上实现了快增长,全面完成区人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23.24亿元,增长17.02%,占全市总量的24.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6.14亿元,增长22.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7亿元,增长22.88%;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51亿元,增长20.12%;消费品零售总额72.91亿元,增长14.3%。全区呈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过去一年工作,实现了“七个新突破”:
  一、科学有序开发银洲湖,发展质量有新突破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60:53.62:37.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31;重化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9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9.1%,提高2.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5.23%,提高0.14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明显加快。五金不锈钢成为首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被认定为省第二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化纤纺织产业产值94亿元;电力电器产业产值80亿元。船舶、电子、建材产业渐成规模集聚,发展潜力巨大。
  强企强园效应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2家,增加5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7家,增加21家;10亿元以上1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32家,其中李锦记、双水电厂、新会中集纳税超亿元。今古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43亿元,增长28.01%;税收总额2.99亿元,增长23.24%,获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称号。银洲湖纸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1亿元,增长133%;税收总额2050万元,增长23.5%。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旅游总收入17.26亿元,增长20.45%;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增长2.1%。成功举办葵乡旅游节。小鸟天堂获省最美乡村称号,古兜温泉获省最具国际特色温泉称号,5家酒店被省评为绿色饭店。现代物流业推进,两个保税仓和两个出口监管仓获准建设;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8.35%。新会水果食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和省流通龙头企业。房地产市场畅旺,完成投资6.24亿元;新开工面积46万平方米,增长21%;销售面积52万平方米,增长43%;销售额10.6亿元,增长96%。成功举办2006中国(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博览会。出口总值16.09亿美元,增长17.04%;进口总值10.35亿美元,增长11.2%。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被列入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建立广东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新会科技创新中心和罗坑专业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投入技改资金7.14亿元,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新增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0家。49个项目列入上级科技计划,46项成果获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3%。专利申请量768件,增长10%。新增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各1个,新增广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各5个。大有酱园获中华老字号称号。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加快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未出现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东郊污水处理厂二期进展顺利,双水污水处理厂完成管道铺设。西江水系保持Ⅱ-Ⅲ类水质,潭江干流基本保持Ⅲ类水质,获潭江水资源保护先进单位流动红旗。区和双水镇先后被批准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银洲湖纸业基地成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3%。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从每亩71万元提高到104万元。
  二、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选商引资有新突破
  招商质量明显提升。开展“双增双引”活动,发动商会开展我为新会发展作贡献的“1+1”活动,引入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香港和黄集团、升冈电子、中国水务、山东华泰等上市公司先后落户。目前在我区投资较大的国内上市公司7家、境外上市公司14家。在册投资超千万元项目273个,其中新增123个;投资超亿元项目55个,新增16个。全年增资扩产项目124个,其中增资超亿元项目18个。
  产业招商初显成效。纸业基地招商品牌效应明显,新增造纸项目9个,总投资28.19亿元。化纤纺织向产业链两端发展,新增化纤纺织项目33个,总投资9.98亿元。船舶产业已初步形成造船、修船、拆船和轧钢产业链,新增造船项目6个,总投资4.65亿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群,新增石化项目31个,总投资7.08亿元;新增电子项目10个,总投资5.9亿元;新增建材项目15个,总投资4.06亿元。
  三产招商实现突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整合一批项目对外招商。组织50家企业、25个项目参加市物流合作推介会,其中11个项目计划投资超亿元。成功引入投资21亿元的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项目。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新引进外资项目71个,三资企业增资项目55个,合同外资2.24亿美元,增长23.4%;新上民资项目290个,总投资123.86亿元,增长22.22%。规模以上民企、外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99%。
  三、大力发展镇级经济,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
  镇级经济实力增强。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2.64亿元,增长24.74%,其中5个镇(街)增长超30%。所有镇(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2000万元,其中6个镇(街)增长超25%。会城成为全市首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的镇(街)。农业总产值33.75亿元,增长5.65%。会城、双水、司前、古井成为全国千强镇,占全市千强镇的一半。
  农业产业化上新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34家,年销售额25亿元,带动农户4.7万户,平均每户增收2830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至33个,年销售收入3.18亿元,带动农户2.4万户,平均每户增收3014元。落实种粮直补和综合补贴政策,共发放补贴450多万元,1318户种粮大户、41万农民受惠。抓好种子工程建设,水稻良种覆盖率99.2%。实施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机耕率99%以上,机收率75%。开展防控禽流感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能力。
  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完成大鳌联围5公里堤段建设,开展银洲湖一期52.3公里堤段达标加固工程;完成7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5宗机电排灌的省人大议案工程。鱼山、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和江新联围睦洲三江段除险加固达标工程通过立项,会城河口水闸、上浅口水闸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审批立项。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启动新农村试点工作,11个试点村工作扎实推进。制定镇村规划指引,基本完成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双水东凌、古井官冲和会城奇榜完成村规划修编。会城茶坑、群胜和南庚成为市生态示范村。成立3个片区规划所。安排农村卫生经费400多万元,提前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93%。投入资金276万元,改造危房70间。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728万元。开展农业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建立25个示范点。村级平均年可支配收入97万元,增长12%,其中3条村超500万元,9条村实现脱贫。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有新突破
  交通能源建设加快。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劳龙虎水道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睦洲大桥建成通车,完成南朗桥、水东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大鳌环岛三级公路工程进展顺利,即将完成江珠高速公路新会段。完成年度农网改造工程。220千伏能达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完成110千伏双水站、仁义站、黄冲站、伏元山站扩建和110千伏司前站增容工程。
  南新区雏形显现。中心南下沉式立交建成通车。东庆南延伸线工程完成过半。完成内环路西甲段路基换填和新港大道二期第一标段路基。中央景观带北侧道路规划通过评审。新会汽车客运站主体建筑封顶,尚雅学校基本建成。
  城区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方针,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区面积扩大近1平方公里。实施北门、江会路都会平交以及南门桥路口渠化改造工程。改造人民南路,修复仁寿、大新步行街,治理3处危险斜坡。完成新会大道西绿化改造工程。城市干道绿化达标率90%。新增绿地6.4公顷,绿化覆盖率39.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1平方米。
  五、推进各项改革,体制建设有新突破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开展公务员重新登记工作,出台《新会区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暂行办法》。深化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实现只减不增。推进交通、环保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合理调整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职能,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归规划部门,实现区管到村。
  财税改革力度加大。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规范性。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单位42个,占一级预算单位70%。强化税收管理,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
  劳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2万人、缴费净增5091万元。参加养老保险11.3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5.04万人。全部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人口97.1%。安排资金1270万元,提高筹资标准,住院报销上限由3000元提高到6000元。新增就业岗位4616个,安置城乡就业人员67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9%。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578人,实现转移就业5532人。
  资产盘活有新进展。加大处置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引入中国水务集团,参与会城自来水工程运营并取得初步进展。加大对农机一厂、涤纶厂、农械厂、珠江丝绸等区属资产处置前期工作。盘活外贸码头,引入外资经营。做好政府物业回收处置工作,清收财政周转金2267万元。
  六、协调各项事业发展,和谐新会建设有新突破
  民心工程继续推进。投入资金1.35亿元,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筹措3685万元支付困难转制企业职工安置费。调高教师、离退休干部、企业军转干部收入和福利待遇,累计解决区直教职工购房津贴814万元。第二个慈善年度筹集善款5489万元,支出4737万元,资助困难人员4750人、公益项目202个。
  文化名城品牌凸现。加强对历史文化、文物的挖掘和保护。举行陈享公诞辰200周年暨蔡李佛拳创立170周年纪念活动。新会葵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并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6个项目入选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成功举办第三届圭峰之春大型文化庙会。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新会大众讲坛成功开讲。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16876元,增长8.0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318元,增长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218.67亿元,增长12.75%。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2辆、摩托车114辆,每百人国际互联网终端数8.8个。
  社会保持安全稳定。深化巡警战略,发挥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作用,逐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治安体系。坚持完善社会治安信息导向机制,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未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恶势力和两抢犯罪,刑事立案率下降1.4%,破案率上升4.4%。创建平安社区99个。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大幅压减,事故宗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为近年最低,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维稳信访工作成效显著,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来信来访量下降17%。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财政对教育投入3.5亿元,增长22.41%。普通高考上省大专线人数连续19年居全市榜首。双水、司前成为省教育强镇。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区疾控中心落成投入使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3.93‰,计划生育率92.4%。参加省以上体育竞赛获金牌14枚,第17次获省体育突出贡献奖。妇女儿童工作通过国家“两纲”中期督导评估,基本建成妇儿活动中心。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外侨、物价、统计、档案、区志、老龄、对台、人防、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
  七、推进依法治区步伐,政府自身建设有新突破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开通普法网。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完善区长约请人大代表制度,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84件建议和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80件提案目前已全部办复。
  依法行政能力增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依法开展对部门综合预算、涉农资金、经济责任、专项资金事项的审计工作。依法完成区镇两级换届选举。
  勤政廉政制度逐步健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稳步推进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开展创建村务公开示范村活动。深入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排头兵实践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作用,强化区投诉中心建设,治理商业贿赂,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坚持公务员凡录必考和新录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完善干部考核、领导离任审计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新会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工作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驻区部队官兵、人民警察、各界人士以及向上级驻区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形势发展和各界要求相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亟待提高;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镇村发展还不够平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还不够快;城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与历史积存矛盾重叠交织,资源利用率不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2007年工作计划


  在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用五年时间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会。今年,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围绕“突出优势,补强弱项”要求,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在规划上花大力气,在管理上做好文章,在创新中求新发展,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名城、法治社会、和谐新会,促进强区富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总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招商质量,加快一区两翼开发建设,发展临港产业经济、特色经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加快一区两翼发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大项目有助于催生大企业、形成大产业、带来大增长。必须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致力发展临港产业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大榕树”,增强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
  培育一批强产业。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协调指导产业发展。力争五金不锈钢板块产值超140亿元,化纤纺织和电力电器产业产值均超100亿元,创建中国化纤产业名城。以维达、中顺、金源、振隆、明星等为骨干企业,做强造纸产业,产值超50亿元;以李锦记、澳新、大有以及虫草企业为龙头,做大食品产业,产值超50亿元,会城要创建省食品专业镇,为全区创建全国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创造条件;以华冠、双水拆船、日新、华津等为骨干企业,发展钢铁加工产业,产值超60亿元。
  扶持一批新产业群。重点扶持发展电子、建材、船舶三大产业,产值均超40亿元,努力创建船舶工业基地和建材生产基地。引导发展以石化中下游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抓紧双水电厂60万千瓦机组上马建设,做好新会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
  培植一批大企业。支持李锦记、美达、维达、冠华、中集、华冠、大光明、江裕、双水拆船、日新、彩艳等大企业增资扩产,向现代化大企业集团发展。争取规模企业72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20家,其中超10亿元13家、超20亿元7家、超30亿元2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放、扶、创、保”四字方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适当增加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申报技改升级项目。推广项目经理制,促进家族式民企向现代企业转型,增强民企发展后劲。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合作、重组、兼并方式做强做优。
  协调两翼发展。继续推进临港经济,带动东西两翼协调发展。做强做大司前五金不锈钢、罗坑化纤纺织、大鳌集装箱专业镇,力促会城食品、睦洲小家电等产业上规模。发挥冈州、新会大道和新开公路沟通东西优势,发展西翼现代物流业,推动古典家具批发一条街建设。加快罗坑产业转移工业园落户,打造规模较大的特色工业集中点。
  二、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各种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严把环境关,构建科技新会,提高发展质量。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补强三产弱项,增强三产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三产比例要实现有效提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1%;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2%。
  创新招商选资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土地新政策,创新招、拓新路、求新效。深化“双增双引”活动,促进增资扩产、以企引商。成立重点工业项目协调办公室,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优化宣传推介手段,提升新会知名度。按照主攻沿海、立足港台、面向日韩、突破欧美的思路,加大对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力度。积极选商引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以及跨国公司的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加强产业招商,重点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项目。抓住我国服务业全面开放有利时机,重视对国际服务业招商,力争在服务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招商有新突破。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各镇(街、区)及相关部门要分别谋划5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打包招商。
  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加大盘活区镇资产力度,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盘活撤并后空置的校产资源。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加快改造城中村,尽快处置、搬迁地毯厂、针织印染厂和织造一厂,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规范农村集体留用地管理,根据城市规划,引导留用地通过置换实行集中开发。鼓励建设出租厂房。出台闲置地管理办法,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和闲置用地招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科技新会目标,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接受全国科普示范区验收。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15家以上,积极申报设立第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导向机制,新增专利申请量500件以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省级以上名品名标5个以上。
  全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司前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等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争取两年内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纸业基地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提升纸业基地“三联供”能力。发挥双水拆船厂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示范作用,引导拆船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原材料。推进清洁生产,制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优惠措施,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严把环境保护闸门。落实排污总量控制措施,削减污染物尤其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腾出环境容量,支撑新项目上马。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严查超排、偷排违法行为。严把项目准入关,一律不上马建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准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在建项目投产;一律关闭限期治理和改造后仍不达标的已建项目。
  三、加强规划工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规划可以创造更大财富。要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为目标,开展规划管理年活动,加强区镇村三级规划,完善三次产业规划,全面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聚后劲。
  全方位做好规划。坚持城市建设十字方针,邀请高水平专家,制订“东连、南进”区域详细可操作性规划,优化提升城市品位。建立规划咨询公众制度。以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项目为龙头,整合周边资源,规划滨海新城,做好控制性前期工作。各镇按照“八个一”要求,重新做好镇域、村级规划,争取有20%以上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准备。完善银湖湾用地、用海规划。强化三次产业规划,第一产业要围绕打造一村一品格局,调整农业布局,建设一批生产基地。第二产业要在载体、产业规划方面上新台阶,着手制订食品、船舶、钢铁、电子、能源等基地的发展规划,全力抓好崖门口重化产业带(江门银洲湖)总体规划和区域环评报告编制,为石化产业项目落户创造条件。第三产业要结合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做好物流、旅游、基础设施等的规划论证,将新会港口临港工业岸线规划修编并入市港口总体规划,抓紧江新、新开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编制路网规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各镇延伸,提升城镇集聚力和竞争力。
  推进南新区建设。继续建设新港大道二期,完成东庆南延伸线,加快建设内环路东段道路和中央景观带北侧道路,促进南新区核心带有序发展。启用新会汽车客运站和尚雅学校。启动文化艺术中心和行政总汇建设。
  加快城市中改步伐。完善旧城商业功能布局,在城区规划好特色专业街、超市、酒店,改造升级仁寿、大新路步行街。整合加快引入大型超市和现代化购物商场,吸引客流、物流,做旺城区经济。提升人民会堂一带环境质量,改造动物园和艇仔湖,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场所。全面开通同德路,整治会城西入口。加强与中国水务集团合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优质供水工程步伐。统筹规划城市空间资源,加强户外广告资源开发和利用。积极采用BOT形式,引入资金推进城市项目建设。
  加大载体建设力度。规划建设重点工业载体,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提高建设档次。完善今古洲及银洲湖纸业、石化基地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配套发展服务业。探索园区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关联镇(街、区)走联合开发新路子。今古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复工建设新中一级公路。实施南门公路绿色通道样板和江会复线绿化环境改造等工程。完成大鳌环岛公路、会七线七堡路口段改造,建设崖南墟至台山、梅阁至南门大桥、小冈至罗坑一级公路,扩建金牛头大桥,做好龙马、连腰大桥和新开公路升级改造前期准备。配合建设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江门支线工程。加快建设天马作业区二期两个万吨级码头泊位。推进公用型港口开发,加快古井作业区开发建设。做好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建设期维护工作,推进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展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南新区110千伏、古井220千伏变电站建设。
  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完成14宗小型水库和大鳌联围达标加固主体工程。加紧实施8宗省人大议案机电排灌工程。完成银洲湖海堤达标加固工程一期,做好二期开工准备工作。推进鱼山、东方红水库除险加固和江新联围睦洲三江段除险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做好江新联围会城、今古洲段除险加固达标工程立项。加强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开工兴建会城河口水闸和上浅口水闸,缓解水浸街问题。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为主,设立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理顺城管体制,强化城市监督管理。健全特种行业审批听证制度、城管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项整治联合执法制度。加强社区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标本兼治缓解停车难和上下班堵车问题。以实现城市面貌小变为目标,开展清乱、拆违、插绿专项行动,加大对乱搭建、乱摆卖、乱张贴、乱拉挂、乱堆放、乱堆挖“六乱”现象的联合整治力度,整治城郊村和农村圩镇环境,营造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畅化新都市。
  四、加快经营城市步伐,提升第三产业质量水平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用足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扩张区位资源,营造环境资源,实现城市资产从公共资产到可经营资产的转变,发挥资产最大效益,促进三产发展和资产升值。
  抓好土地经营开发。贯彻落实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新政策,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探索土地储备融资渠道,推动基础设施上马建设。加强工业项目用地批后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资强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坚持执行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和出让土地最低价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措施。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抓好围垦新增耕地开发。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加快发展旅游业。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努力创建旅游强区。推进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项目上马建设。做好石涧、圭峰山天鹅湖、南坦葵林、蔡李佛始祖馆和崖门古战场二期、海战影视城的规划和招商工作。整合小鸟天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梁启超故居一带资源,谋划建设观鸟酒店和明清一条街。发展工业游和乡村游,打造新会休闲游品牌。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建设珠三角西部重要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集仓储、加工、配送、保税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引进物流企业落户。做强物流工业园,推进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加快会城地区商贸物流业发展,改造提升水果食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汽贸、五金不锈钢、厨具、木材、机电产品等批发市场,推动江会路黄金商贸走廊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房地产档次。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最佳城市为目标,高标准发展房地产市场。按照“做大规模、推进高端、多出精品、发育中介”思路,整合房地产开发资源,合理确定开发规模和结构。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吸引市民二次购房,做旺房地产市场。
  五、加大强镇富民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镇强民富是关键。在实施强镇工程的同时,必须开展强村工程。镇村经济实力强,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富裕安康。
  继续实施强镇工程。双水、司前工业总产值力争超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超亿元和7000万元。各镇(街)要着手启动“八个一”工程,即一个高起点的物业小区、一个新的或改造后的墟镇中心区、一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一条高档的商业街、一个配套完善的商贸市场、一个高水平建设的休闲广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旧区改造升级的示范区。扩大墟镇建成区面积,吸引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员居住。
  启动兴镇带村工程。坚持镇村联动,在全面提升镇级经济实力和改善墟镇面貌的同时,各镇要重点整治2条村、促1条富村发展上台阶、帮1条落后村致富,带动各村发展。完善镇级经济考核机制,将村级经济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实施一套班子、一位领导、一支队伍、一家大企业、一条富村的五个一帮扶措施,引导侨胞建设家乡,促进落后村早日致富。探索村级“飞地”致富方案,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办法,力争年可支配收入低于15万元的村减少10条,超500万元的村增加2条,力争出现千万元村。开展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体系。
  继续优化农业结构。以调整农产品结构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新格局。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耕地向大户集中。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合作组织,形成龙型农业企业。
  促进农民增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鼓励有条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开拓农产品流通市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示范点增加到100个,农村信息体验中心增加到12个。培养新型农民,力争800名以上农村乡土人才评上技术职称。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创业致富,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六、加快构建和谐新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协调各项事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和谐新会。
  加快文化名城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发展基层文化组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成新会学宫修缮工作,保护好梁启超故居、景堂图书馆、崖门古战场、华侨义冢、张将军家庙、明代石戏台等历史古迹,挖掘和开发葵文化、侨乡文化、蔡李佛文化。
  推进教育强区创建工作。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基础上,今秋起免收课本费。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优质学位率80%以上。三江、沙堆、睦洲、大鳌要创建省教育强镇,新会侨中和陈经纶中学申报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整合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强师兴教,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工作,健全学校财务监管制度。
  协调发展各项事业。统筹城乡就业,新增就业岗位3800个,安置城镇人员就业6000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31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试点工作,把渔民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97%以上,住院报销上限提高至1万元。建立职业病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全国试点工作。开展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控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力争重新跨入省一类地区行列。完善社区、村镇运动休闲场所设施配套,筹建北门体育公园,备战市六运会。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关心外来工。切实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鼓励侨胞落户投资。继续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推进外侨、物价、统计、档案、区志、老龄、对台、人防、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加安全设施投入,深化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强化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着力抓好基础信访,开展重点民生信访专项治理。完善预防和处置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实施刑巡、技术防范和科技强警三大战略,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和两抢两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新会建设,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发展镇、村、自然村“三级联防”网,促进治安管理社会化。
  七、加快体制创新,提升行政运作效能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加强政风建设,提高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有效解决历史积存矛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自身建设。
  统筹行政资源。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整合执法力量,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成立专门公司负责政府专营性资产管理,推动公有资产运营增值。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严格规范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
  完善财税金融体制。按照关注民生、拉动发展、开源节流、规范管理要求,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抓住国家实施税收新政策机遇,强化征管工作。合理界定事权财权,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区级60个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村账镇代管工作,探索镇(街、区)财区管镇用办法。加大政府督办力度,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审批制、项目代建制以及重大投资项目跟踪稽查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举办金融产品推介会,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探索成立新型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培育后备上市公司,扶持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组织结构和扩大融资能力。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项目。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行政审批监督。开通“行风热线”,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届中和离任审计制度,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开通民生热线。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规划论证和听证程序。落实首问责任制,加大行政责任过错追究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窗口部门接访制度。继续办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主动、及时为企业和市民排忧解难。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实现预期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齐心协力,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拼搏的精神,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