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地动态    发布日期:2004-03-17

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3月17日在新会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新会区区长宋波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积极开拓进取,克服了"非典"和台风"伊布都"、"杜鹃"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在困难比预期多的情况下,取得了比预期好的成绩,经济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全区生产总值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工业总产值346.37亿元,增长2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20.24%;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增长56.88%;外贸出口总值8.72亿美元,增长26.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53亿元,增长28.0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工作:
  一、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强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推进八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累计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3.91%。荣获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称号,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全区产值超亿元企业从上年的40家增加到47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从上年的4家增加到6家。继续调整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民营和外资经济工业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5.68%。
  大力发展镇级工业。加大对镇级发展的扶持、协调和指导力度,实施新的考核激励措施,推动镇级经济加快发展。镇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镇级工业总产值280.64亿元,增长28.19%;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亿元,增长26.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超30%的镇有9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超30%的镇有7个。古井、沙堆、双水、大泽、司前、罗坑、崖门、睦洲等镇获全区镇级经济发展奖。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有效增长。积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型企业增多,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家。新纳入国家、省、市三级科技攻关、重点新产品等科技计划项目32项,比上年增长48%,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3项。全区各级投入技改资金4.06亿元;专利申请420件,增长80%。李锦记酱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美达锦帆牌锦纶、彩艳牌色母粒、CPF牌电容器薄膜和永丰牌饲料评为省名牌产品。锦帆商标和千色花商标评为省著名商标。获江门市名优品牌企业2家,新会知名商标企业5家、知名产品企业5家。工业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3.62,同比提高9点;利润总额增长15.8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7.2%提高到21.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再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称号。
  二、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发展民资外资经济成效显著
  掀起民营经济发展潮。提出"放、扶、创、保"四字方针,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颁布实施《新会区民营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细则》和《新会区民营企业奖励实施细则》。区财政安排500万元民营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全年利用民资15. 28亿元,增长27.06%。本年开业个体工商户4329户。本年开业私营企业568户,注册资金8.39亿元。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47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22家。民营工业产值208.33亿元,增长32.68%,占全区工业比重提高到60.15%。私营企业出口2.44亿美元,增长68.49%。
  引进大项目取得新突破。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营造亲商、爱商、安商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推介新会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全区新签三资合同57宗,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增长128.27%。建立重大项目报告制度和协调机制,区镇联动,抓好重点项目的跟进服务,大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亚太纸业、名冠产业园、大昌物流、锦丰科技、江裕亿达、振隆造纸、海螺水泥、广能达等大项目相继落户。鼓励企业扩张发展,美达、维达、李锦记、中集公司增资扩产。新增投资项目44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个,超千万元项目35个;增资扩产超500万元项目38个;合同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展销暨招商洽谈会,在引进项目、扩大贸易和宣传推介我区产业、环境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推进银洲湖品牌招商。发挥银洲湖区域在招商引资中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舞活银洲湖经济龙头,推进临港经济发展。修订完善《广东珠三角银洲湖区域发展规划》,加强规划控制,合理布局产业。银洲湖区域招商引资势头强劲,落户银洲湖区域的大企业不断增多,实际利用外资9422万美元,增长95.11%,比全区高出38个百分点。
  三、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水稻播种面积44.87万亩,调减面积1.09万亩;扩大水产养殖面积8058亩,增加水果种植面积3082亩;粮经面积比例调整为55:45。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农业总产值28.13亿元,增长5%。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9.65亿元,增长18.1%。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农业产业化组织63个,农业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4.9万多户,销售额16.5亿元。规模经营农户7015户,经营面积21万亩,其中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47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有新提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536万元。完成江新联围睦洲堤段11.27公里达标加固、罗坑龙门水库除险加固和沙堆水利园一期工程。大鳌联围达标加固工程完成工程总量的13.4%。全面完成绿化造林任务,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巩固。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提高
  促进旅游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三大旅游区域。圭峰山风景名胜区建成综合性景区;小鸟天堂景点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联合经营,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古兜旅游度假村投资1.4亿元建成温泉谷和酒店新翼,成为集生态、康体、休闲于一体的温泉度假区。搞好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参与2003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举办新会风情欢乐游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2亿元。
  发展临港物流业。利用银洲湖开放水域和港口优势,积极发展临港物流业,引入香港大昌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投资兴办物流企业,提供原料仓储、代理配送综合性物流服务,加速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天马港区全年停靠国际船舶47艘次,比上年增长1.24倍;全区港口码头货运吞吐量986万吨,增长7.76%。
  加强市场建设。发展综合性购物中心,华商、金天龙、新一佳等现代超市、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做大做强;江会时代城、金田、太古城等商业中心开业经营;水果批发、汽车、建材等专业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城乡市场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3亿元,增长12.5%。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商品房成交额8.8亿元。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咨询中介、文化娱乐市场活跃。
  扩大对外贸易。推进大通关建设,落实鼓励出口政策,抓好帮扶出口大户和私营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工作,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除三资企业外,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84家,其中私营企业从39家增加到62家。拓展多元化国际贸易,全区加工贸易出口5.78亿美元,增长19.08%;一般贸易出口2.94亿美元,增长42.89%,出口贸易创历史新高。
  五、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转让为核心,规范公有企业转制程序,实施企业产权招标拍卖和出让公示。妥善解决转制企业债务消化、人员分流遣散等问题。从公有资产收益中安排3354万元,支持困难企业支付拖欠职工工资、社保费以及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全年区属企业转制58家,其中产权转让51家,租赁经营5家,关停2家。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制定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规范监督管理制度,重新核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计税产量。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减负5440万元,人均减负114元,减负率75%,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展部门预算单位37个。做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准备工作。全面推进镇级财政信息化建设,全区11个镇全部建立结算中心。加强政府债权清收,妥善处理政府债务,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清收财政周转金6637万元,兑付集资款2.96亿元。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政府采购等要素市场的招投标制度。全区招投标项目168项,其中建筑工程招投标74项,节约工程费5100万元。组织政府采购391项,采购预算资金2.2亿元,节约1918万元,节约率8.68%。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社会养老保险9.62万人、失业保险7万人、医疗保险12.49万人、工伤保险5.51万人、生育保险3.51万人。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23.45万人,占农业人口47 %。救济低保对象7763人,发放低保救济资金340万元。安排481.6万元设立再就业专项基金,安置城镇人员就业6348人次,新增就业岗位418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02%。
  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加强城乡规划修编。按照建设生态园林文化城市目标,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配套。编制《新会区近期发展规划》、《南新区概念规划》和《南坦岛葵乡风情园概念规划》。制定村镇规划指引,司前、双水两个省级中心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按照"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的建设方针,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推进。东面加快与江门市中心城区对接;南面以新港大道为主轴线,加快南门生态园林社区建设,拉开城市框架;西面以新开公路商业走廊建设为重点,拓展空间;北面圭峰山风景区保护力度加大;中部完成朱紫路、爱民路、民生路改造工程。新建绿地面积18.6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7.8万平方米。交通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南门一级公路扩宽工程和圭阳北路、新港大道一期建成通车。污水处理厂、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建成较完善的政务信息系统,区办公(OA)、疫情信息、并联审批服务等系统开通试运行。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环网工程,开通数字电视。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提高到55.87%。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冈州广场、名人广场实现市场化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运作向市场化推进。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实施中心南路渠化改造、外泗涌明渠覆盖二期工程和葵湖东路环境整治。开展交通综合整治,交通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区内客运实现公交化,城区至各镇公交车全面开通。
  七、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大力弘扬"抗击非典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到非公有制企业和社区,涌现一批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和个人,有3个单位和1人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命名表彰。
  防治"非典"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落实防治非典型肺炎措施,制定预防和控制"非典"工作预案,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和防治"非典"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健全落实疫情监控机制,建立农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防止疫病扩散。防治"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11839元,增长14.1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438元,增长5.0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86.9亿元,增长12.63%。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61平方米。汽车、电脑、移动电话和教育、旅游、上网等现代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四难"问题。继续开展扶贫工作,投入447万元帮扶贫困村,贫困村减少12条。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组织开展建设文化名城活动,群众性文艺活动多姿多彩。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省一级学校增至7所;高考再创佳绩,上省大专线以上2709人,连续16年居江门地区榜首;其中上本科线1028人,增长58.39%。体育事业成果丰硕,新会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和亚洲锦标赛获金牌7枚,参加江门市第五届运动会总分和金牌总数实现五连冠。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发展卫生事业,加强流行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配合江门市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67‰。完成征兵任务,双拥工作再获好评。区档案馆工作达标晋升省一级。外事侨务、对台、宗教、气象、民兵预备役、人防、史志、老龄、残联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主动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人大分质供水议案办理进展顺利。人大建议93件,政协提案143件,已全部办理完毕。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活动,实施巡警战略,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坚持勤政廉政。以建设勤政务实、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落实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抓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行政监察力度加大,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治理"三乱"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实效。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公务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法律和专业知识学习。实行公务员录用社会公开招聘,完善干部考核、离任审计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务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区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党政军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外来投资者、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驻我区人民子弟兵,向上级驻区各单位,向一贯关心支持新会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各镇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区域特色经济推进步伐还不够快,产业集聚能力还不够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防灾抗灾能力有待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任务


  2004年是抢机遇、抓落实,乘势而上,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推进强区富民目标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困难与希望同在,必须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步伐,开创全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区委十届二次全会工作部署,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强区富民、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定不移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资民资经济,推进工业强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总产值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应着力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加快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
  发展一批强镇强园强企。坚持工业强区,加快镇级工业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工业总产值超30亿元的镇6个,其中超50亿元的镇 3个。整合现有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各镇协作,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司前五金不锈钢技术研发中心。引导和扶持重点大中型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加速扩张发展,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
  做大做强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坚持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形成簇群经济,向专业生产基地发展。五金不锈钢产业,推动以司前专业镇为龙头的五金不锈钢制品行业加快发展,促进新开公路形成"银色走廊"。造纸产业,加快亚太纸业项目首期建设,争取项目二期上报通过审批;促进维达纸业10万吨扩产首期工程建成和印尼包装纸项目尽快上马,吸引更多大型造纸企业落户,加快建设银洲湖省级造纸基地。化纤纺织产业,充分发挥美达锦纶、锦丰科技、冠华针织、明新织物等纺织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机械装备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会中集,加快力帆建设,争取相关配套项目和下游企业落户,延长产业链,培育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以双水拆船和华冠钢铁为龙头,争取在量和质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食品产业,以李锦记、罗坑风味食品为龙头,吸引大型食品企业落户,促进李锦记各分厂建成投产。电力电器产业,继续扶持广能达、ABB、宝力等10多家骨干企业发展,进一步壮大小家电业。电子信息产业,促进江裕科技加快建设,吸引国内外著名科技企业,完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链。
  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创名牌活动。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生物食品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科研开发机构或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重点扶持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完善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增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抓好知识产权保护区域试点工作,建设中外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健全激励机制,增加企业注册商标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组织知名商标、知名产品评选活动,推进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申报工作,再培育4-5个国家或省级名标名品。
  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要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外源经济,进一步打响银洲湖品牌,积极推介投资环境,区镇联动,组织小分队走出去实行产业招商。抓住CEPA实施契机,扩大与港澳经济合作,吸引更多港澳客商投资办实业。大力引进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资金,吸引长三角、珠三角先进地区的民营资本融入。争取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大财团以及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挥侨乡优势,以侨引商,以商引商,通过海外同乡会等机构设点招商。积极发展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和产业化。
  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推进内源经济上水平,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领导,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组建主业突出的企业集团,形成企业发展的榕树效应。创建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市场等全方位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民营经济准入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扩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安排民营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各项政策措施,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服务。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健全行政投诉中心。增加办事透明度,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创造良好政务环境。健全社会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和工商登记并联审批制度,搞好网上报批服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压减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
  三、依靠"三化"解决"三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精神,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责任制,保证各项涉农价格和收费不反弹。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培训,引导其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扩大新会柑、橙和甜水萝卜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推广养殖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加快鱼塘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强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扶持家禽和珍禽业发展。推进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建立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沙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及各镇农业示范点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发挥农机推广中心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和扶持农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发展,完善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建设农产品专业村,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制,加快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步伐,继续抓好第二批省人大议案13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大鳌联围达标加固和万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银洲湖海堤达标加固工程建设。创新水利建设市场化方式,多途径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调整改善林业结构,抓好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积极申报林业生态县,进一步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
  四、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建设精品意识,提升景区景点文化品位和质量档次。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梁启超纪念馆、崖门炮台等景点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古兜温泉度假村国家4A级旅游区申报工作。促进五星级酒店项目尽快上马,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开展旅游企业认证工作。
  加快发展临港物流业。坚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统筹规划、开放有序"原则发展现代物流业。调整口岸布局,完善口岸设施,整合物流资源,发挥新会港一类货运口岸和通江达海优势,逐步构筑辐射珠三角西南部和西江中上游地区的物流网络。抓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保护和利用好银洲湖岸线资源。抓住CEPA实施契机,引入港澳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仓储基地、货运站场和物流服务公司。推进大昌物流项目建设,积极促成香港大昌行与泰国政府合作在新会港建立进出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公用保税仓。争取开设国际货运定期航线,增大新会港吞吐量。
  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新变化,做好外贸出口工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稳住亚洲市场,扩大美欧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南非、拉美及俄罗斯市场。推动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主体。落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科技兴贸系列鼓励政策。加强银贸、税贸协作,发展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业务。完善领导联系重点外经贸企业制度,推进大通关环境建设。
  加强市场建设管理。培育现代超市、连锁经营、代理配送、仓储式商场新型业态,促进多功能城市购物中心形成。加强业界与港澳分销商和批发商合作,扩大在新会的分销网络。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增强市场辐射和集聚能力。筹建不锈钢批发市场,推进江会路商业走廊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五、深化各项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加快公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参与企业的改革,实施债务重组、规费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困难企业转制。规范产权转让,妥善处理好产权变更、债务处理和职工遣散安置等问题,力争完成区镇两级公有企业转制扫尾工作。加大对境内外公有企业资产清查追收力度,进一步完善公有资产管理,提高资本运营能力。
  深化行政事业体制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统一原则,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强化行政机构和编制管理,严格实施"三定"方案。以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度为先行,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建立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依法实施公务员管理和事业单位用人考录制度,建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机制。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培育地方税源,抓好税收依法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公共支出和重点工程项目资金需求,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方面支出。强化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抓好部门预算,做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落实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历史债务,做好集资兑付工作,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经营水平,完善城市建设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实施城市资源招标拍卖制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发展产业化运营模式。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允许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强人才数据库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工作网络,出台新的人才引进使用优惠政策,提高引进人才的层次水平。重点引进高素质的科技、行政和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项目带头人。发展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目前紧缺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开展人才继续教育,改善人才就业和创业环境,努力为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条件。
  六、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重点建设"八路、两航道、两码头、一站场",即抓好新会大道东接江门东海路、新中公路、江会路复线都会段二期、新港大道二期、新会大道延伸线等公路建设和新开公路、三和公路改造以及金门公路扩建工程;开展崖门出海航道和劳龙虎水道疏浚工程;抓好新会港两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建设;加快建设新的新会汽车客运站。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区通镇、镇通村公路和主干路网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公路建设,抓好危桥改造工程。能源重点建设双水发电厂二期2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及并网发电;抓好220KV新会站扩建,110KV小冈站、睦洲站、大鳌站、能达站、银冈线等输变电工程建设。信息产业方面,要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建设区内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实施电话扩容工程,提高固定电话普及率。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搞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管理。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以建设生态园林文化城市为目标,按照"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十字方针,主动与江门城区对接,推进南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改造城中村。新上一批城建项目,兴建中心南下沉式立交,加快西入口改造,建设东庆南路延伸线,改造城东路、东关路、平安路、镇前路和惠民东路,完成旧城区道路改造。抓好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场馆配套建设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抓好新会大道沿线绿化改造,建设大云山公园和侨兴公园。筹建会城河上浅口水闸和西河口水闸等城市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厂搞好营运,增设自动监测系统,开展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筹建工作。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好会城镇"三化"试点工作,建立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机制。抓好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加大并村、并校和镇改办、村改居实施力度。抓好司前、双水中心镇建设,加强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美化绿化建设,改善墟镇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各具特色城镇风貌。
  七、组织实施十项民心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建立街道(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把增加就业岗位列入各级考核指标。优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要达到60%以上。制定工资支付和工伤保险条例实施配套措施,解决拖欠工资及工伤赔偿问题。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吸收外来员工加入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和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正常的公务员收入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可承受能力逐步增加收入。提高企业早期退休人员生活待遇。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利益。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多种办法解决城镇特困户住房问题。妥善安置三峡移民。坚持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设立专项助学资金,资助困难学生。开展济困助残活动,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设立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积极筹建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实施全民安康工程。加大投入改造农村薄弱卫生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认真落实食品药品生产、质量卫生安全责任制。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交通、消防和建筑工地安全检查,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健全流域水质保护协调机制,全区主要江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完成西坑垃圾场渗透液排放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护饮用水源,建立水源水质监测系统,整治自来水厂吸水点保护区环境,确保饮水安全。加快城区分质供水系统工程论证和方案确定工作。
  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新会区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提升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文化消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特色项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投资经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抓好文艺创作,多出文艺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办好第五届艺术节和系列节日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抓好新会学宫修葺工作,加快广东桥梁博物馆和官冲唐窑博物园建设,完成新会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的布展工作。加快崖门古战场开发,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宋皇族村、蔡李佛武术、南坦葵林等旅游文化品牌,提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水平。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把城区全部社区建成文明社区,今年争取一批社区成为江门市首批文明社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岗位、文明镇和文明村创建活动,实施新的文明村评选标准,对文明村实行动态管理,保持文明村先进性。
  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等教育布局结构,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区普及率保持90%以上。继续抓好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办大办强一批优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开展全民性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区第九届运动会。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创建卫生镇村活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防治"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不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实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完成人口与计生信息网络建设,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继续做好民政、信访、民兵预备役、老龄、外事、侨务、对台、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九、坚持依法行政,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继续落实"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述职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加大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力度,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群众团体和人民群众意见,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信息化、行政管理程序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面向社会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执政为民,依法履行职能,加强行政监察、政务监督和行政执法监督,提高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社会经济的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加强政风建设。全面推进公示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主要领导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加强勤政廉政教育,抓好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等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反腐工作力度,着力抓好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的落实。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
  各位代表,今年政府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新会区委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为开创强区富民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