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会党建、区委社会工作部 发布日期:2025-03-17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新会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将圭峰会城22个社区分为老旧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三大类,推动社区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提高社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为进一步深化“两社三中心”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健全管理机制
建好基层治理“加油站”
圭峰会城采取季度调度、年中评估、年底座谈等方式,对社区党组织分类管理整体提升行动进行全过程化管理,结合中期评估、年底交流,形成总体评价意见作为下一年度社区党组织实行精细化管理的经验依据。2024年底,圭峰会城开展老旧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三类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会,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围绕社区治理热点难点堵点,就如何找准定位、精准施策开展座谈,以“圆桌对话”加强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工作沟通和交流,互学互鉴,进一步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比如在老旧型社区类别中,北门社区以“一老一小”幸福生活为抓手,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一条街”整合多方组织资源,如“维达老地方”“平安通”“北门老年大学”和暑假全托班等,服务覆盖从儿童到老人,从普通群体到弱势群体,从物质帮助到精神关怀,多年来,服务人次超过64.8万,有效转变社区“三多”问题,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圭峰会城开展2024年度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会 。
北门社区盘活“党群服务一条街”资源,开设假期托管班。
夯实队伍建设
善弹基层治理“合奏曲”
圭峰会城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一线开展服务,发展志愿楼长队伍,超12000多名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构建“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体系,依托“大党委”和共建单位,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化“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精确匹配需求与资源,促进党建资源与群众需求对接,持续迸发社区治理活力。会城街道碧桂园社区是新会最大的商品房型社区,现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积极探索“1+N”小区治理模式,大力推行志愿楼长建设,现招募近200名党员、群众担任志愿楼长;通过整合“大党委”成员单位服务资源,依托“警格+网格+物业”等联动机制,搭建居民议事平台,成功调解物业纠纷60余起。
碧桂园社区以“警网融合”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碧桂园社区致力打造志愿楼长服务队伍,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聚焦项目运营
挖掘基层治理“闪光点”
纵深推进会城街道优秀社区工作法和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党建引领社区运营试点,扎实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抓实“市级好项目”促社会服务力提质提效,加快形成“一社一品”特色治理名片。圭峰会城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综合体“公益+运营”业态配置模式,坚持公益性原则,在提供契合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以居民服务需求和社区资源为导向,引导和吸纳专家人才、社会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合伙人”,以项目化运营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会城街道城东社区属于混合型社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打造“居家养老长者生活馆”,设立城东片区老年学校,实施“免费开放+低偿共享”服务机制,通过开设舞蹈、声乐等学习班次,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基本设施,以低偿收费推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让社区治理的主体从“我”变成“我们”。作为普通商品房社区,民和社区充分整合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各类慈善资源,引入社工机构运营打造“富民工坊”,定期举办职业辅导和就业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已和三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已有10余位残康人士参与到“富民工坊”项目中,让群众出家门、进工坊,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城东片区老年大学开设各类班次,力促老年教育向优发展。
民和社区打造“富民工坊”,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
选树先进典型
树立基层治理“风向标”
按照区(市)统筹、街道把关、社区争创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跟踪,做好亮点品牌创建工作。圭峰会城从三个类别社区党组织中分别筛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工作典型,培育形成引领性强、传播性大的社区工作典型,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以点带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2024年底,圭峰会城组织开展社区分类学习考察活动,作为东道主的南宁社区、城西社区、三兴社区分别介绍了“幸福路—寻找城市文化印记”“南安路—旧城活化焕新颜”“珑城半山小区—睦邻党建幸福家园”项目,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因社施策、精细管理,以个性寻共性,为同类型社区治理提供新方式、新思维,进一步推动各社区治理创新创优、提质跃升。
现场参观学习“珑城半山小区—睦邻党建幸福家园”项目。
三兴社区推行“三兴”工作法,让党建服务进楼入户。
来源:新会党建、区委社会工作部